苟在诊所练医术 第408节

首先怀疑的肯定是药物性紫癜。

还有,过敏性紫癜一般不会伴随血小板减少。

药物性紫癜则容易出现血小板减少。

但是也有不出现的。

李敬生发现平时养成为患者着想,少开检查的好习惯,还是挺不错的。

此刻在诊断这个病例时,他能感受到自己的优势。

当然,这也与他的诊所条件简陋,没办法做一些检查有关系。

他给人诊病,一般都是查体,然后根据需要,看看是否需要查个B超或X线。

甚至就连血常规这些检查都没办法做。

这个患者的血小板存在明显减少。

发病之前,应该是正常的,不然早就出现紫癜或者皮下出血了。

血小板减少应该是患者出血的主因。

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能达到100以上,高的可以接近300。

这个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才八十多,肯定是有问题的。

那会是什么原因导致血小板减少呢?

李敬生开始抽丝剥茧式的逐一辨证。

疑难病例实在是写不动,怕出错,又发晚了……请大大们见谅。

263.第262章 逐一排除,换个思路得出的诊断

通过血常规,基本已经明确紫癜原因为血小板减少,导致患者皮下出血。

现在已经基本排除了先天血液疾病的可能。

然后三种后天常见紫癜原因都值得怀疑。

因为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根据过敏性紫癜一般不伴随血小板减少这一特征,能够初步把过敏性紫癜排除。

那就只剩下药物性紫癜与感染性紫癜。

想要确定是哪一种紫癜,李敬生没有急着再申请新的检查,而是从血小板减少入手,进一步深入分析。

此时此刻,真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医学生在学校学的那点教材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李敬生平时喜欢看书,在医学知识这一块,他自认为还算学识比较渊博。

但是在临床上遇到这种非擅长领域的疑难疾病,他有些捉襟见肘。

绞尽脑汁苦苦回忆着关于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

原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型可出现严重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倾向。

血小板通常少于20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

儿童最为常见。

这个患者的年龄接近六十岁,血小板目前是80左右。

他初步将急性型排除。

然后再来说说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现此病多为青年,发病率女性要多于男性。

通常表现为发病缓慢,血小板在30到80之间最为常见。

但是这个病,血小板大于50乘以十的九次方每升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

故而,与这个患者也有不符之处。

李敬生的诊断到这里,并没有陷入困境。

血小板减少并不止原发型这一类,还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他努力回忆着关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医学知识。

幸好昨天把医师等级升到了副主任级别,现在进行诊断时如有神助,许多尘封已久的医学知识,只要想到了,纷纷被唤醒。

人体的大脑最为神秘,被开发不到10%。

很多都处于沉睡状态。

而且脑细胞有着自己的一套新旧更替机制。很多记忆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变得模糊,这时候需要重新温习或者唤醒这一部分记忆,得到加深与巩固。

这也是为什么刻骨铭心的瞬间,我们哪怕时隔数十年也不会忘记的原因。

因为这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往往很容易多次被唤醒。

但是枯燥的知识学过后,如果用不上,可能会一直扔在记忆的宝库中不管它。

然后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淡忘。

李敬生的医生等级提升,感觉所有学过的医学知识都被唤醒。这些记性得到了加强。

而且诊断时,那种全局观更加凸显。

主治医师诊断,一般只局限于自己擅长的那个领域,最多就是偶尔触及其它细分领域。

副主任医师诊断,则已经有了很强的全局观,对人体的九大系统,三大循环,皆是了然于胸。往往在诊断疾病时可以跨域诊断,触类旁通。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可分为药物性、感染性、免疫性、血液病几大类。”

他成功唤醒了这一类别的医学知识。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既可以是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也可以是免疫性的。

如果是对骨髓抑制,常伴有贫血、白细胞减少。

如果是免疫性常发生于再次用药后,一般表现为突发,血小板功能障碍。

比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贮存池病等等。

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初步将免疫性出问题的可能排除。

再想到患者的血常规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为21左右,成年人的白细胞正常计数应该在4到10之间。

这个明显是大幅升高的。

如果是骨髓抑制,白细胞应该减少才对,怎么反而大幅上升呢?

诊断到这里,开始陷入困境。

能够被评委组选出来当考题的病例,这难度简直就是地狱级。

估计这种病人扔到一般的三甲医院,直接能够干废好几个‘砖家’了。

李敬生抬头看向会场的医生们,很多人已经一脸颓败的选择直接放弃。

就好比一个学历史的,非要让他去答辩经济课题,这纯粹就是虐待人家。

没人喜欢被虐。

除了李敬生、连涛这种天生喜欢钻研医学,真正热爱医学的人。

绝大多数医生选择从医,最开始或许并非热爱,而仅仅只是觉得医生的收入高,社会地位不错,稳定。

后来工作以后,慢慢发现治病救人可以带来很大成就感,让人很快乐,渐渐热爱上了这一行。

李敬生再次低头盯住平板电脑,诊断到了这里,眼看着只差最后一两步了,没道理中途放弃。

他觉得难,别人同样觉得难。

“得换个角度,不能钻在血小板减少这一个因素里面出不来。”

李敬生的诊断陷入困境后,他立刻进行调整。

更换诊断方向。

钻牛角尖是诊断疑难病例最容易发生的事情。

说到底,每个医生对自己的诊断、学识,都会自然而然的充满自信。

即便这个自信有可能是盲目自信,依然会自我安利,无法自拔。

开诊所的医生不一样。

特别是自己又当老板又当医生,在诊断各种病例时,总是竭尽所能。

千方百计也要把病因查出来。

因为只要查出病因,就能避免出事故,同时还能赚上一大笔治疗费。如果是疑难病例,还能提升诊所的口碑与声誉。

有这么多的奖励机制,诊所老板们诊断各种疾病都会拼命提升诊断效率。

“患者最开始的病因是头痛、咽痛、发热,这些症状与流行性感冒非常相似。那他会不会是病毒感染呢?”

李敬生决定从患者的症状入手试试看。

他盯着患者的皮肤照片仔细查看,并且将其放大,以便能看清细节。

手背、腿部,全都是大小不等的紫色瘀斑。

他之前着重查看那些大的紫斑,现在改变思路后,盯着一些细小的紫斑查看。

“这也有可能不是皮下出血,而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此刻,心血管疾病诊断多少派上了一些用场。

“如果真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肯定是急性。”

他的思路不断获得新的突破。

患者在服药后第二天的样子开始出现脸部、四肢的皮下紫癜,大小不一。

说明起病非常急。

“突发紫癜、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上呼吸道感染、咽部疼痛并充血、发病前服用过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头痛、发热、脐周轻度压痛、血小板轻度减少、白细胞与中性分粒细胞都明显增高……”

他把所有的信息与初诊成果综合在一起,然后开始去寻找与这些病症候对得上号的疾病。

这个方法其实非常实用。

有点类似于计算机的智能搜索,提供的信息越全面,搜索出来的结果也会越精准。

“脑膜炎引发的败血症好像就有着较多的类似症状。”

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了。

李敬生的眼神一点点变得明亮。

“还有一个疑点,患者伴随脐周轻度压痛,关节与股肉酸痛,这些症状与过敏性紫癜非常相符。”

首节上一节408/5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