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急诊科医生开始 第266节

  他没想到詹廷会给周元这么高的评价,詹廷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部长,见过的天才医生太多,但给出如此恐怖的评价还是头一次!

  詹廷握紧了拳头,望着屏幕中正在缝合胸腔的周元,道:“我从没有在一个医生身上看到这样的自信,你或许没有注意到,但我从周元进手术室到开始手术就开始观察了,他一摸到手术刀,眼神都变了,就跟……开挂了一样!”

  如果周元在这里,或许会默默地说:“我真的开挂了。”

  但袁绍等人不知道,他们看到的只是周元神乎其技的医术。

  “德不近佛者不能为医,技不如仙者不能为医,这句话你听过吧,但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配得上佛、仙二字?刮骨疗伤的扁鹊算是一个……”

  还没等詹廷说完,袁绍就黑着脸打断了他:“刮骨疗伤的是华佗……”

  “……”

  詹廷有些挂不住脸,“嘴说快了,我想说的是华佗和扁鹊,这两人都算是真正的大医,但终究是传说中的人物,有被神化的成分存在,但今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大医……”

  “或许说大医还有些为时过早,但如果这个时代,咱们国家有一名大医出世的话,必然是周元!”

  袁绍沉默了良久,问道:“你们那边是打算给周元什么荣誉吧?”

  袁绍指的自然是国家卫计委、国家威盛部。

  詹廷点了点头,面色有些为难,道:“国家的奖励肯定是有的,就一个足趾移植再造拇指之父就值得国家去表彰了,但我们还在考虑到底什么才最适合周元。”

  袁绍皱眉道:“他倒是不在乎什么头衔,你们给有实质性作用的奖励可能更能让周元高兴。他连三特医院的邀请都能拒绝,而且身怀一身医术却能够守在燕京国医一心做手术,对虚头巴脑的东西也不在乎。”

  “给钱吧,没有谁会拒绝钱的……”詹廷头疼地说道。

  袁绍的表情凝固了:“你够狠的啊……”

  ……

  “胸腔引流管。”

  静悄悄的手术室内只剩下周元的声音。

  包括姜力在内的其他医生此刻满脸呆滞。

  这接近十个小时的手术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撼,不管是开刀位置,还是术野选择、血管吻合、气管支气管的对接,周元都是一次到位,无比顺畅,堪称教科书级别!

  直到现在,他们还没有缓过神来。.

第414章

  如果超越了别人一点点,会被嫉妒,而超越了别人一大截,只会有羡慕。

  现在手术室的医生们就是这个状况。王胜、陈立等人这些比较年轻的医生还好一些,但姜力内心狂震不已!

  正因为他年龄大,见过的世面多,才更清楚周元的操作有多么可贵,几乎就是不可能复制的操作!

  就连找出第二个能够做到周元这个程度的医生都是一个大难题,更别说是超越周元!

  周元的双肺移植术,以及缝合术都堪称教科书,甚至在动作的连贯性,方案的选择上,已然超过了教科书,这完全就是不可企及的高度。

  这不是靠努力就能达到的,更多的是依靠天赋,姜力等人连追逐的心思都不敢有……

  “胸腔引流管。”姜力重复了一遍,将引流管安置在了陈建国的胸腔内。

  这是留置在患者体内用于引流的,关胸的时候故意留出这根管子,便于术后的治疗。

  周元将三根肋骨钢丝固定在了胸骨的断端,接着开始封分层缝合胸廓切口。

  半个小时后,最后的工作完成,周元放下了持针钳,严实的口罩下露出的额-头有些细密的汗珠。

  “手术完成。”周元松-了口气,说道。

  他摘下了口罩,脸色有些苍白,笑得也有些勉强。

  双肺移植术本身就是消耗很大的手术,周元做的还是两次单肺移植,基本上相当于其他人两倍的工作量,但为了降低患者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不得不如此。

  双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在世界范围内看来并不可观,不仅是手术难度高,术后的护理更是折磨人,周元已经完成了他的手术,至于陈建国后期的恢复,只能看护士们的了。

  周元只是医生,完成了这一棒就得交给其他人。

  “术后拔除双腔导管,插入标准气管导管,重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吸除气道内分泌物和血液。”周元想了想,说道。

  姜力点头,“我会跟护士那边交代的。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术后病人继续机械通气,维持在 ~0.98千帕呼气末正压二十四到七十二小时,持续给静脉输注芬太尼。”

  术后的七十二小时内是各种术后并发症的高发时期,也被成为黄金七十二小时,一般度过了这三天,患者就安全了许多。

  进行机械通气能够减轻肺部的再灌注损伤,而静脉输注芬太尼,可以让患者更好地耐受机械通气。

  说着,周元朝手术室外走去,姜力、王胜等人跟在后面,器械护士麻醉师等人则是着手收拾器械。

  姜力思考了一会儿,陷入了为难:“免疫抑制法应该如何选择?”

  免疫抑制是器官移植后必须的步骤,就跟周元采取两次单肺移植所担心的一样,即便是器官配型成功,还是有可能发生排异反应,甚至会危及生命,为了降低排异反应的发生几率,间接降低手术风险,患者术后必须持续服用免疫抑制剂。

  当然,服用免疫抑制剂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可以减缓排异反应,但同时,患者自身对外界的病菌抵抗力会下降,这也是肺移植手术在器官移植中最难的重要原因。

  如果是一般的病人,姜力自然不会这么问,做了这么多台肺移植手术,选个免疫抑制性还是没问题的。

  然而陈建国是晚期的肺部化脓性感染,化脓病灶内的致病菌侵入了血液循环系统,在血液中长期存在、并且大量繁殖。

  肺移植手术相当于是切除了肺部这个病灶,但陈建国本身的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败血症在手术前已经经过了控制,现在也只是勉强不恶化而已,陈建国皮肤黏膜还存在着出血现象,并且伴有瘀斑,肝脾肿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症状是之脓毒血症。

  陈建国的身体因为脓毒血症变得很是虚弱,肺部周围出现了转移性的脓肿,这一点在手术中就发现了,光是清理脓肿部位,给胸腔做清创、消毒就耗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 ······求鲜花···· ·······

  在术前两天,陈建国还在服用抗生素,并且结合了中药进行治疗,此刻又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

  总的来说,就是陈建国现在需要强悍的免疫力,但肺移植后又偏偏需要削弱患者本身的免疫力以防止出现严重的排异反应,这中间需要找到一份平衡点。

  否则,要么就是被排异反应夺去性命,要么就被外来病菌给侵蚀导致病危。

  姜力等人根本无法选择,陈建国的情况极其危及,不做肺移植就是立刻死,做了肺移植还有一线生机,说白了他们就是被赶鸭子上架的,不得不手术。

0 ......... .......

  周元顿了顿,沉思起来。

  确实,术后免疫抑制剂的选择也是一个大难题。

  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很多,粗略来讲分为五大类,糖皮质激素类,比如可的松和强的松、微生物代谢产物,比如环孢菌素和藤霉素等还有抗代谢物、多克隆和单克隆抗淋巴细胞抗体、烷化剂类等等。

  不过,任何一种免疫抑制剂在发挥疗效的时候,必然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就拿环孢菌素来说,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瑞士的一位科学家发现的免疫抑制剂,发现之后被广泛运用于器官移植手术中,作为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药物使用。

  环孢菌素的效果在近二十年的临床使用中展示了神器的效果,使得除了小肠移植外的其他器官移植病人一年存活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五。

  而在应用环孢菌素之前,一年存活率仅仅为百分之三十左右!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环孢菌素会引起相关性神经中毒症状,轻度只是头痛、肢体震颤、感觉障碍,而一旦到了重度,那么就会出现失明等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可能出现死亡!勺.

第415章

  环孢菌素这些后遗症都是建立在一个一个的病人身上的,但凡有某个后遗症存在,那么必然曾经有这样的患者。

  虽然环孢菌素提高了成活率,但也有少数患者因此失明,终身受到影响,甚至还有人为此丧命。

  这对于一些心肺移植的患者来说倒不是不可接受的,但对于那些没有到晚期,移植器官只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的患者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当然,对于陈建国来说,肺移植不得不为之。

  而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在手术完成后也关乎到他的性命,控制好免疫抑制的程度,在降低排异反应的发生几率和防止外来病菌感染之间找到平衡,方能够彻底救活陈建国。

  周元并没有思考太久,这个原本可以八个半小时左右 完成的手术被周元拖到了十个小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周元在评测陈建国的身体情况。

  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必须根据患者本身的情况进行变动,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周元回想了一会儿,接着有条不紊地说道:“先进行静脉滴注甲泼尼龙,规格为0.5~1mg/(kg·d)两日,接着停止滴注,开始口服泼尼松,剂量为0.5mg/(kg·d),逐渐减量。”

  甲泼尼龙是一种抗炎药,主要用于危重疾病的抢救,还可以用于内分泌失调等等。当然,应用范围最广的还是临床上的器官移植。

  而减少泼尼松的口服量则是防止长期服用的并发症。

  周元继续说道:“口服完毕后,换硫唑嘌呤1~2mg/(kg·d),维持白细胞计数大于3.5×109/L。术后第2天同时开始口服环孢素5mg/(kg·12h)。维持血浆浓度在250~300ng/ml。”

  他没有采用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环孢菌素,陈建国的身体不能再承受严重的并发症。

  周元选择的是一些药力比较轻缓的免疫抑制剂,并且还搭配了一些其他药物来防止出现严重的低免疫并发症。

  例如口服的环孢素,在免疫抑制剂后服用可以减少肾毒性,大幅度地减低免疫抑制剂对身体的伤害。

  姜力脸上带着吃惊,周元的用药方法跟陈静瑜教授的很像,但他能感觉到周元似乎在细节的处理上更出色……

  赶来的护士长更是惊讶,她跟术后护理打了四十年交道,各种药物熟悉得很,周元提出的给药方法绝对是最适合陈建国的!

  她点头记了下来,就立刻推着陈建国准备护理。

  当然,护士长只是对药物的性质有经验,但是如果真的让她来配药给药,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医生和护士的分工就不同,医嘱是医生开的,护士只是按照医嘱照做,她们的任务除了按照医嘱执行,还有检查医嘱的合理性。

  因此,医生在统筹能力见长,而护士主要是拥有惊人的鉴定审查能力,她能看出周元的给药方法很恰当,但要她来开一次药,恐怕还比不上高年资的主治医师。

  “周医生,袁厅长和詹院长都在这里,他们想见见你。”姜力看了一眼手机,说道。

  周元原本打算回去休息一趟,听到袁厅长愣了一下:“袁绍袁厅长?”

  “对,你之前见过他,他去燕京国医找过你。”

  周元扭了扭有些僵硬的脖子,点头跟着姜力到了会议室。

  会议室早已经被清空了,只剩下袁绍和詹廷两人。

  敲门声响起,袁绍和詹廷同时站了起来,对望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里的激动。

  “请进。”詹廷作为东道主,说道。

  周元和姜力出现在了门口。

  “好久不见啊。”袁绍罕见地跟周元打了个招呼。

  周元微笑着回礼。

  姜力很有眼色,道:“没我什么事我就先走了。”

  说着,他悄声带上了会议室的门,会议室只剩下周元三人。

  “坐吧。”詹廷先坐了下来,说道。

  三人落座,周元还有些摸不着头脑。

  怎么随便来个飞刀就碰到了两个国家级的人物……一个是教育局的,一个是卫计委的。

  教育局倒是跟周元没什么大关系,只不过是最近因为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术偶尔会跟教材编委会的人接触.. ......

  但卫计委是跟周元有直接关系的,全国的医院都归威盛部来管,医生的饭碗就在卫计委手里。

首节上一节266/3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