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副职加天赋 第121节

宋福禄点了点头:“我知道了,你放心就是,我该去你妹妹家里了,你回去吧。”

“阿爹吃过饭再走吧。”李娟中拦阻。

宋福禄摇头:“时间还早着呢,不吃了。”

没等李娟中再说话,宋福禄快步离开,看着阿爹疾步如飞的样子,李娟中也是讶然,看来自家阿爹真的学会了武艺,而且把身体锻炼起来了。

“你阿爹走了吗,是不是又来借钱参加院试了?”

这时候相公朱磊走了过来,公公婆婆也站在不远处看着。

李娟中擦了擦眼睛,摇头道:“阿爹没有借钱,是来给我们拿一些肉干,你看看有多少。”

“肉干?”朱磊瞪大了眼睛,公公婆婆也连忙过来:“他哪来的肉干,是不是去做了教习,所以才有钱买这些?”

“这么多肉干,至少有两百斤以上,足够我们吃很久了。”

朱磊忍不住惊呼起来,看着一大袋肉干发呆。

公公婆婆也满脸震惊,连忙来到麻袋前,确认了一下之后也露出了满脸笑容。

“亲家真是太客气了,居然拿了这么多肉干,还全是野味。”

“野味的肉干可不便宜,这么多我们几年都挣不到,亲家太厉害了。”

……

对待李娟中的态度也立马好了几个档次,让李娟中的眼眶更红了,心里明白阿爹的意思,以前受过的委屈,此刻全都荡然无存,再也不复存在。

阿爹虽然固执了点儿,可是这些年对待他们几个都很不错,也无重男轻女,甚至就连成婚的时候也没要多少彩礼,即使在知道两个弟弟当时并无多少钱娶妻生子的情况下。

李腾中和李俊中之所以对阿爹那么过分,也跟当年她们成婚的时候没要多少彩礼有关。

两个弟弟当时是想让阿爹多问婆家要一些彩礼的,但是阿爹执意不肯,说自己养闺女不是为了买卖,只是象征性地要了点彩礼。

两个弟弟对此大为不满,甚至还因此跟阿爹吵了一架,后来虽然也各自成婚,却对此事耿耿于怀,不愿意赡养父母。

李娟中和李盼中之所以担负起赡养父母的义务,也跟这件事情有关。

从原主的记忆中,宋福禄也知道这件事情,并且也觉得原主做的不错,在这方面还是很可以的。

就算是在现代社会,女儿也只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并无赡养弟弟的义务,李腾中和李俊中这两个狗东西,自私自利也就算了,还总想占姐姐们的便宜,真是不当人子。

原主在孝悌方面做的还算不错,也不知道怎么会养出这两个狗东西。

不过以前他们没有赡养父母,以后也别想享受宋福禄带来的好处。

回到家里,宋福禄又拿了两百多斤肉干,朝着小女儿李盼中的家里赶去。

收到阿爹送来的肉干,小女儿李盼中也是泪流满面,比起大女儿的公公婆婆,小女儿的公公婆婆更泼辣一些,这些年为了接济父母,李盼中受的委屈更多。

如今阿爹总算是让她扬眉吐气了一把,李盼中心中也是又欢喜又心疼,非要留阿爹吃饭。

只不过李盼中对于宋福禄能否通过院试,仍旧不抱什么希望。

回到家里以后,宋福禄收拾了一番,就带着东西朝大同郡赶去,院试就在大同郡举行,一旦通过的话,宋福禄就有资格成为秀才,拥有免除大部分税务的权力,算是初步踏入了特权阶层。

作为秀才,名下能够挂靠几百亩田产,而这些田产只需要缴纳数十分之一的税赋即可,剩下的足够生活,还绰绰有余。

等考上秀才以后,宋福禄就准备把两个女儿家的田产都挂在自己名下,这样也能够少交一些赋税,让两个女儿的日子好过一些。

距离院试开始还有十天左右,冰湖镇到大同郡有几百里,足够宋福禄走到大同郡了。

背着书篓离开的时候,很多邻居都看到了。

“哈哈,那个老童生又去参加院试了,真是闲的蛋疼,也不怕路上被虎狼给吃了。”

“应该有二十次左右了吧,这个老童生还真是孜孜不倦。”

“不用猜,这次肯定榜上无名,平白浪费时间和钱粮罢了。”

……

宋福禄没有理会这些看笑话的街坊邻居,加快脚步朝着大同郡赶去,身上穿着标准的书生长袍,青灰色,这也是大多数童生的标配。

以宋福禄如今的身体素质,一天就走了一百多里,这还是放慢了脚步的情况下。

路上夜宿在一座破庙里,里面已经有两个书生,都带着书童,穿着打扮也比宋福禄光鲜一些。

看到宋福禄,两个年轻的童生都有些讶然。

“老丈,你也是去参加院试的?”

“没有带着书童吗,这么远的路,你吃得消吗?”

……

看着两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童生,宋福禄笑道:“是啊,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活到老学到老嘛。”

宋福禄的话让两个童生肃然起敬,连忙喊他过去烤火。

“老丈说的极是,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太有深意了。”

“老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参加院试了?”

……

在得知宋福禄参加了二十多次院试仍旧没有考中秀才以后,两个年轻童生的表情有些古怪起来,这还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不对,应该是活到老考到老,就是一个屡考不中的老童生罢了,还说的那么好听。

对待宋福禄的态度也有些冷淡起来,宋福禄也不在意,自顾自地拿出肉干,熬了一锅肉汤吃的干干净净。

美美地睡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宋福禄就出发了,路上经过山林的时候,宋福禄还采摘了一些野菜菌菇,中午的时候和着肉干一起熬汤,味道竟是极好。

花费了数天时间,宋福禄就来到了大同郡城,大同郡城也就比前世地球的县城稍大一些,人口只有十几万,却已经是方圆百里最繁华的城市。

临近院试,这里比以往更加热闹,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对宋福禄来说也就一般。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古代社会,除了文化比较繁荣一些,其它方面跟地球的古代并没有太大异常。

卖了不少猎物,宋福禄兜里也有钱了,找了一家考场附近的客栈,每天除了看会儿这方世界的四书五经以外,别的时间都在郡城里闲逛,顺便享用这里的特色美食。

古代社会虽然物质匮乏了点儿,但是勤劳的乐国人民还是用有限的物质,研究出了各种味道不错的美食,有些美食让宋福禄也觉得惊艳。

譬如一种叫肉豆腐的美食,居然能够把豆腐做的像肉一样,而且比一般的肉更加好吃,无脂肪,热量低,富含高蛋白,放在前世绝对能够风靡全球。

很快,院试开始了。

第243章 前倨后恭

作为此方世界最重要的科举考试,院试的审核极为严格,进入之前足足要经历数十道关卡,确定没有任何夹带和作弊行为,这才会被放入其中。

此次在大同郡参加院试的童生数量,大概有近千人,最终录取的人数只有十个左右,根据成绩有的时候会多点,但是最多也不超过十五人,有的时候会少一些,甚至会低到五个人以下。

所以其录取的比例,大概在一比一百以上,甚至是一比二百左右。

因为朝廷的大力关注,所以在考试中基本上没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一旦被发现立即斩立决,可见乐国对科举取士的重视。

根据宋福禄的推算,在乐国每三万左右的读书人中,才有一位秀才,所以考中秀才的比例是一比三万左右。

而在前世的国家,博士生的录取比例是一比两万左右,换句话说一位秀才的稀罕程度,远超现代社会的博士生。

所以千万不要看不起秀才,在古代有一句话,是普通人形容秀才的,这句话是……秀才,乃神人也!

从这里就能够看出古代秀才的地位,每一个都不简单,更别说是后面的举人、贡士和进士了,其身份地位更不简单。

在乐国,院试之后的省试三年一次,省试之后才是会试和殿试,换句话说每三年多才会有一批进士诞生。

而每一次录取的进士数量,大概有五十人左右,但是乐国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在数百万以上,三年的话就是两千万以上人次。

这么多的人,最终仅仅录取五十个进士,录取比例高达四十万比一,可想而知科举取士的难度。

所以千万不要看不起古代的进士,其考取难度超乎常人的想象。

进入考场以后,宋福禄被分到了一间小屋子里,里面除了笔墨纸砚,几乎没有任何东西,接下来的几天宋福禄需要一直待在这里。

很快试题下来,看了看试题,真是简单的很,若非原主少了几分灵活,只怕早就考上了。

宋福禄下笔如有神,很快就写完了整张卷子,期间有考官从附近经过,看到宋福禄的卷子和字迹,忍不住连连点头。

只是再看看其年龄,考官也忍不住叹息一声。

每一科宋福禄都轻松写完,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甚至宋福禄有把握拿下满分。

等到几科考完以后,宋福禄离开了考场,等着放榜之日。

路上听到了其他童生的议论,大多数都对此次院试忧心忡忡。

“比起上一届院试,这次的难度提高了很多,只怕又要不中了。”

“难度越大,录取的人数越少,我们还是等下一届吧。”

“那不是唐县有名的老童生李文华吗,听说他考了二十多次都没中,现在头发胡子都白了还不放弃。”

“不用理会这种老家伙,他们这辈子是不可能考中秀才了。”

……

宋福禄没有理会这些人,径直回到租住的客栈,翻看了一会儿典籍以后,继续去街头巷尾寻找特色小吃。

三天后,院试放榜之日。

宋福禄来到考场附近,一眼就看到了位于最上面的名字。

院试第一,案首李文华!

虽然想过可能会拿第一,但是宋福禄也没想到这么顺利,脸上划过一抹笑容,宋福禄前去办理晋升秀才的相关手续。

很快带着相关的手续和证明,宋福禄回到客栈准备退房。

这时候已经有不少人来到客栈周围,看到宋福禄顿时惊呼起来。

“那位就是李文华李案首吗,果然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么难的题目也能够拿到院案首的位置。”

“听说李案首已经五十岁出头,活到老学到老,总算是高中秀才,而且还是院试第一名。”

“真是我辈之楷模,这么大年纪了还对学问孜孜不倦。”

……

宋福禄随意应付一番,便带着行礼朝家里赶去,身后一群人继续狂拍马屁,即使宋福禄已经听不见了。

能够成为院案首者,就算年纪大了也值得尊敬,尤其是此次院试的难度那么大。

一些大同郡的富贵人家都开始打听宋福禄的情况,想要看看有没有拉拢的可能,虽然年纪大了点,但是也不妨碍教书育人啊。

能够拿到院案首的秀才,肯定能够教出好学生。

而关于宋福禄通过院试,拿到院试第一的消息,已经提前一步通过信鸽传到了唐县和冰湖镇。

得知宋福禄这个老童生这一次居然通过了院试,并且拿到了院案首,整个李家都轰动了。

“快……快让人去接安之,我们李家总算是出了做学问的好苗子,院案首啊,几百年来从未有过的盛事。”李家老太爷李广生激动的身体都开始颤抖了,连忙吩咐下面的仆人去接宋福禄。

一众李家子弟连连应和,纷纷开始行动起来。

“立即把这个消息通知李案首的儿女们,让他们知道这件事情。”

“李案首的茅屋早就不能住人了,马上拆了重新建,至少也要三进三出的大院才行。”

“看看哪家有机灵点的丫鬟仆人,找两个送到李案首的府上。”

……

首节上一节121/4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