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美丽人生 第847节

只要是唐寻自己喜欢的,两个人情投意合的,就比什么都强。

偏只有唐寻的妈妈有些不太乐意,和他们唐家差不多的人家,哪家不是给儿子娶了个家世一流的媳妇儿?偏偏他们家唐寻就非得特立独行,将来怎么在圈子里混?

不过她也看出来了,唐寻这孩子有主意,他认准的事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加上家里老爷子和他爸都不管唐寻,她一个人蹦跶也没多大效果。

渐渐的,也就生出了由他去的念头。而且她这一年来发现,人家那个姑娘还真是像唐寻说的那样,好像没特别乐意啊。

这是唐寻有意给他妈妈造成的印象,让他妈妈觉得人冷艳根本没瞧上他,他是死皮赖脸的追着人家跑呢。

总之来自母亲的阻力渐渐弱下去,反而还时不时被他妈妈问起俩人之间的进展,好像冷艳不答应她儿子就是很没眼光一样。

唐寻他妈是憋着一口气,想看儿子抱得美人归呢,不争馒头争口气啊。

另外维维的体育事业是进展顺利,一年的时间已经完成了从市队到省队,再入选国家队的三级跳。

她的运动天赋被国家队的教练认可,重点培养她,希望能代表国家队,参加两千年奥运会,为国家在田径项目上争取金牌。

当初送维维练体育也是希望她能在比赛中树立信心,培养自信。但是后面的发展已经大大的超出了周家人的预期,维维看来还真是这块料。

这样的局面,是大家乐见其成的。能够入选国家队,两年后参加奥运会,是多少运动健儿的梦想。维维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是天赋和运气双重加持的结果。

远在米国的江一山知道了维维入选国家队,表现得比她本人还兴奋。他之前生维维的气,后来自己慢慢就消化了,又装作没事人一样假期回来找维维。

两个人恢复邦交,两个未成年人谈起了柏拉图式的异国恋。

不过这样倒也相得益彰,江一山忙学业,维维忙体育事业。等将来俩人各有所成,再谈婚论嫁,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江家知道了俩人的事情,没有反对的意思。

二端从鲁中南嘴里得到这个消息,暗自松了口气。同时也庆幸江一山是小儿子,不用担负江家的家族重担,所以他和维维的事情才会这么顺利。若是换成江一承,恐怕就没这么简单了。

还有一对儿有情人值得一提,和祯和于北也谈起了恋爱。

看着愈发娇艳动人的和祯,二端知道她和于北哥的感情发展的很不错,于北是她一见钟情的男人,和祯对他情根深种。

其实一见钟情这种事情还真不是每个人都有幸遇到的,比如二端自己,她两辈子也没一见钟情过。她和小鹿哥哥是日久生情,水到渠成的那种。所以她很为和祯和于北哥高兴,希望他们能开花结果。

更多乡村言情流行小说,请关注微-信-公-众-号:dingdian23 (长按复制)

第九百三十章 洪水

“观众朋友们,我现在是在抗洪的第一线,我身后就是出现险情的长江九江大坝!我们的解放军官兵已经在这里奋战了三天三夜,成功的抵御了洪峰!现在险情还没有解除,参加抗洪抢险的战士们只能在大坝附近暂时休息,随时准备着投入新一轮的抗洪抢险之中。下面我们来采访一下抗洪抢险总指挥……”

电视里正在播放现场直播,画面里女记者穿着雨衣,顶着大雨在抗洪一线进行实时跟踪报道。

最近全国的家庭都从电视机里关注着关于特大洪水的报道,长江水域百年不遇的洪水,让全国人民都揪起了心。

周家小院儿里,爷爷奶奶刚看完新闻,也念叨起这洪水的事儿。

“咱家端端,是不是也去采访了?电视里没见着人呢?”

奶奶还巴望着能在电视里瞅瞅自家孙女儿呢,去一线采访很危险的,老太太担心呢。

“人家那是中央电视台,咱端端是跟着报社去采访的。不上电视。”

爷爷比奶奶清楚,给老伴儿解惑。

“哦,不上电视啊?那也行,不上电视就不用往那个水边儿上凑合,咱端端怕水。”

奶奶听了倒也不遗憾,反而还有些小庆幸。

“嗯,是呢。这洪水太大了,都死了不少人了。房子也冲没了,连牲口都没剩下。”

爷爷眯缝着眼睛,感叹这洪水的无情。

“昨天新闻里不是还报了,有解放军战士为了堵堤坝,不小心让洪水冲走了,连尸首都没找到。”

奶奶摸着怀里的猫,老人家心最软,见不得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语气透着浓浓的伤感。

这猫是二端做义工的时候救助的一窝被丢弃的小猫崽其中一只,看着很投缘,就带回家给奶奶养着做伴儿。

小奶猫在奶奶手里乖巧极了,被奶奶干燥又略显粗糙的手抚摸,舒服得眼睛就眯起来。

“晚上端端要是打电话回来,记着提醒她注意安全呐。”

孩子在外头,家中的长辈最是牵挂,奶奶一边撸猫一边儿琢磨着等二端回来了,整点儿啥好吃喝犒劳她大孙女儿。

而此时的二端,正在洪灾发生的长江沿线做着跟踪报道。

今年发洪水她自然的心里有数,不过这是天灾,不像她小时候的森林大火是人祸。所以她没办法阻止天灾的发生。

不过作为一名实习记者,她有她的使命。

要把最新最权威的报道发送回报社,这一年多她作为《北方周刊》的特约记者,已经站稳了脚跟,总编很赏识她,给了她很多机会。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她的资源不可谓不好。

这次发生洪灾,二端第一时间联系了报社,要求随《北方周刊》的记者一起出发去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做跟踪报道。

原本主编并不想让一个学生去参与这么危险的采访任务,但是二端一再请求,并且详细地就自己的采访计划跟主编做了报告。

主编惊讶于她周全的准备和计划,被这个热血的年轻人打动了,同意她参加报社的采访队伍。

这次二端跟随一个前辈到了江西采访,前辈是以为四十多岁的胖胖的男记者吴中柳。他女儿和二端差不了几岁,二端一路上吃苦耐劳,和吴记者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一开始吴中柳被指派带一个还没毕业的新闻系学生,他还挺不情愿的。但是二端不仅稿子写的好,而且还懂摄影,可给吴中柳帮了不少忙,省了不少的事儿。

他发现这哪儿是个学生啊?明明跟他这资深的老记者比起来也不差什么呀。没想到他还捡到块宝呢。

刚从受灾的村子采访回来,二端跟吴中柳窝在简易帐篷里面抓紧时间写稿子,这还是抢险指挥部专门给他们在一线采访的记者腾出来的帐篷呢。

外面的露天地儿,睡着不少战士,实在是险情太紧急了,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物资搭建更多的帐篷。

部队上的官兵有志一同地把帐篷让给了记者,医护人员,还有受灾群众。他们明明出力最多,却受到的照顾最少。

这些细节的东西,不是亲身体验,是感受不到的。并不是只有为了抢险献出生命的战士才值得人们尊敬,成千上万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普普通通的官兵们,一样值得人们敬佩,一样值得人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中国人民解放军。

一篇篇报道,从抗洪前线发出去,全国人民知道了灾区人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时间,全国上下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支援灾区。

首节上一节847/11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