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裁 第783节

不过,德联人最终放下了面子。通过商业途径秘密从英国获得了一些先进的电子计算机。虽然这些电子计算机只是小型的无法满足空间运算所需,但德联人很快将这些小型计算机的零部件拆解。重新组装成大型计算机。这期间的工程量非常浩大和困难,但却比德联人自己研发计算机快的多。

但德联的工业制造能力不如中华帝国。很多关键xìng的电子元件还得依靠从中华帝国及其盟国的商人手中秘密走私,这严重阻碍了德联自身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使其最终都无法战胜中华帝国。

不过,计算机的作用就是计算。德联虽然在研发方面落后中华帝国,甚至吃中华帝国吐掉的技术,但对于德联而言,他们只需要会使用计算机就行了,只要能够进行大型的空间轨道计算,为德联的太空火箭提供准确的轨道数据就足够了。

有了自己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德联军方在太空方面的进度明显加快了。

在中华帝国实现探测火星和金星的探测后没多久,德联便使用大力神火箭发shè了首颗探月卫星,并且积极展开载人上天和登月计划。

太空争霸是相当消耗国力的,即便是富裕的中华帝国,每年进行上百次火箭发shè也有些吃不消,何况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德联。

德联被中华帝国拖上太空争霸的战车,导致德联每年的财政开支都在激增却难以满足庞大的军费预算。为了解决军费问题,希特勒有时候也不得不杀鸡取卵,令刚刚有些起sè的欧洲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太空争霸德联奋起直追,但短时间内却难以超过中华帝国。希特勒于是将注意力再次放到德联传统优势上,即庞大的坦克生产能力。

计划经济体制下,德联陆军装备的主战坦克成本低,数量庞大。虽然在外高加索战争中,德联的T50坦克败给了中华帝国的M43,但在战场上T50的数量和廉价优势却凸显了出来。

不甘心的希特勒暂时放弃了在东欧的军事行动,将目光瞄准了非洲广阔的土地。

由于中华帝国垄断了全球的主要核燃料生产基地,为了跟德联进行核武军备竞赛,中华帝国禁止其控制下的核燃料生产基地向德联和北约国家供应。而德联本身的核燃料产量有限,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核军备竞赛所需。

不过,在战后的第三年,德联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沙漠深处发现了铀矿,这使得德联的核力量得到快速壮大。

中华帝国对此忧心忡忡,在战略布局上,中华帝国派出秘密部队多次袭击法属核燃料基地,破坏其铀开采设备。甚至为了颠覆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中华帝国支持阿尔及利亚zhèngfǔ反对派发动政变和武装暴动,意图驱逐法国在该地区的势力。

德联对此极为重视,希特勒决定在非洲再同中华帝国进行一次对抗。希特勒命令德联军工企业大规模向非洲各国输出T50等主战装备,扶植亲德的非洲国家攻击亲华的非洲国家,同样也颠覆中华帝国和华约成员国的非洲殖民地统治。

德联的T50坦克在非洲有着无比的价格优势,对于非洲各**队来说,中华帝国的M43坦克固然先进,但太贵了,在非洲用不上。反而德联的T50坦克更适合贫困的非洲国家军队装备。

因此,德联凭借T50坦克对非洲出口,打开了非洲的大门。而中华帝国也试图控制非洲,阻止德联在非洲的影响力,双方于是在非洲的军事行动逐年升级,最终双方支持的势力爆发战争,非洲一片战火连连。(未完待续。)

第二卷经营北洋第716章卫士导弹防御计划

()在国际社会和北约看来,中华帝国拥有强悍的核力量,却最终跟德联妥协,长时间被指怕死。实际上,只有中华帝国国民们的心中才明白,中华帝国zhèngfǔ之所以妥协,全都是为了帝国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致。

“中华帝国的核力量是完全可以将整个德联和北约集团从地球上抹掉,但为此中华帝国也需付出几个甚至十几个大中城市被毁灭的代价。显然帝国zhèngfǔ认为这是不划算的,我们的人民都是万金之躯,没有必要跟亡命徒们决斗。”..

十几年前,中华帝国用这个宣言诠释了帝国zhèngfǔ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最高宗旨,受到帝国人民们的拥戴。

但随着中德冷战规模不断扩大,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德联锐意发展的核力量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中华帝国本土的安全,这令中华帝国zhèngfǔ寝食难安。

光华五十五年,随着德联向月球发shè了探测器,其用于运载探测器的大推力火箭即表明德联的洲际弹道导已经能够覆盖中华帝国本土全境了。这对中华帝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国防威胁。

针对德联的长程洲际弹道导弹能力,中华帝国皇帝王晨浩特别召开了御前会议。在王晨浩的指导下,中华帝**方成立了导弹防御计划委员会,专门研究拦截德联洲际弹道导弹的导弹防御计划。..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华帝国导弹预jǐng系统和太空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工作在光华四十年代末期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中华帝国和德联都开始拥有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核弹头,从那时起。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就开始了研发中华帝国首部用于监视北约的核导弹袭击、远程战略轰炸机和航天器飞行的早期预jǐng雷达“哨兵”的研制工作。

光华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五,“哨兵”雷达在中华帝国国防部北疆战区第十二试验场进行了首次试运行。在距离中华帝国首都2000公里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分别设立了这种雷达系统。哨兵雷达系统是一种工作在VHF波段的电扫描雷达。方位扫描采用调频方式,无俯仰角扫描能力。雷达天线高约30米。宽250米,天线的两面阵天线成45°角,各覆盖30°的方位,最大探测距离达到60008000公里。主要用于对德联和北约各国发shè的洲际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和太空飞行物的监测和跟踪。

不过,哨兵雷达系统成本过高,预jǐng时间比较短,中华帝**方仅仅将其用于拱卫京畿安全之用。由于中华帝国国土广袤,覆盖四千五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全国xìng的雷达预jǐng系统亟待研发更多低成本高效率的预jǐng雷达系统才行。

光华五十七年三月,中华帝国皇家科学研究所开始研制一种能够监测弹道导弹从德联基地发shè的预jǐng雷达系统。远程无线通信科研所也开始了地平线外探测系统的研制工作。到光华五十九年,上述预jǐng雷达的研制工作基本完成并投入试生产。

光华六十年国庆节前夕,首套弹道导弹早期预jǐng雷达系统“卫士”预jǐng雷达系统正式列装。整个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早期预jǐng系统指挥所、一号早期预jǐng雷达站(设在亚美尼亚和英国)和二号早期预jǐng雷达站(位于北疆首府西京和阿拉斯加州首府东京)。这两个早期预jǐng雷达站能够保证对德联洲际弹道导弹发shè基地的导弹发shè实施可靠监视。

次年二月,中华帝国第一支战略反导部队导弹来袭预jǐngdúlì师正式诞生。该师隶属国防部直接指挥。此后,随着导弹监视系统数量的增加,中华帝国又在该dúlì师的基础上组建了第三导弹来袭预jǐngdúlì军。紧接着又组建了集反导、防空、太空监控为一体的dúlì集团军。

光华六十一年二月十三rì,中华帝国在八个地球卫星监控站部署了卫士雷达系统。这8套系统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中华帝国的太空监控能力,增强了中华帝国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导弹防护能力。与此同时。中华帝国又开始着手建立全方位的空天防御体系。以卫士雷达系统为基础构建的导弹预jǐng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预jǐng雷达的技战术xìng能,而且还催生出了中华帝国最有发展前途的卫士2型雷达系统。该型雷达辐shè能力比卫士型强得多,天线面积更大。最具代表xìng的是其自身还自备有核电源,成为中华帝国未来的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基石,对德联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提升二十多倍。

整个60年代。中华帝国为了防范来着德联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威胁,一直致力于研制和建立高轨道太空监视系统。借助于中华帝国先进的光学设备。该系统能够监测到弹道导弹发shè时导弹推进器在飞行加速段发出的辐shè,近而达到监视和跟踪弹道导弹发shè和飞行的目的。这个代号为“天眼”的太空监视系统后来发展成为中华帝**的新一代导弹预jǐng系统。

中华帝国的导弹预jǐng雷达系统极大的触动了德联和北约的神经。众所周知的是。德联能够威慑中华帝国,在很多领域能够跟中华帝国平起平坐的根本原因是德联拥有能够打到中华帝国本土的核导弹。

到六十年代时,德联已经装备了2800枚地井发shè的洲际弹道导弹和30枚核潜艇携带的潜shè弹道导弹。对比中华帝国战略部队则装备有3200枚洲际弹道导弹,56枚潜shè弹道导弹,双方数量上差距不大,质量上中华帝国的核导弹jīng度高、shè程远、速度快,比德联的核导弹要先进一些,但不足以打破中德之间的核均势。

但如果中华帝国打造导弹防御系统成功,那么德联的洲际弹道导弹无法打到中华帝国本土,而中华帝国发shè的洲际弹道导弹却可以落到德联本土上的话,这个核均势就将被打破,对德联而言,这是致命xìng的威胁。

为了抗衡中华帝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德联一方面加紧了研发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另一方面则大力改进核导弹的xìng能。但中华帝国在导弹防御系统上面已经花费了五百多亿龙币,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对于经济脆弱陷入军备竞赛泥潭中的德联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咬牙通过了德联自己的导弹防御计划拨款。德联zhèngfǔ计划用100亿龙币来打造德联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但跟中华帝国的五百亿龙币投入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未完待续。)

第二卷经营北洋第717章卫士导弹防御计划(2)

()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合家快乐

德联妄图以跟中华帝国在导弹防御系统上一较高下,很快他们便发现打造一套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多么的困难,先不说技术实力,单单是烧钱的资金开销就难道德联的科学家们了。

面对希特勒的一意孤行,德联的科学家们没有办法只好先打造一套简单实用的导弹防御系统PD33,只用来防卫德联首都柏林,覆盖整个德联和欧洲全境的导弹防御系统由其他北约成员国来承担。为了吓唬中华帝国,德联故意撒谎,号称PD33导弹防御系统可以侦测和拦截来自华约的任何弹道导弹的攻击。..

而德联的令部分科学家们认为,除了德联自己打造导弹防御系统之外。德军的战略弹道导弹也应该提升战斗力,即只要做到突破中华帝国的卫士导弹防御系统,那么中华帝国耗费巨资打造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就白费了。

为了做到这一点,德联科学家们积极开发新型弹道导弹。包括洲际弹道导、中程弹道导弹和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在内,德联在短短五年时间里,研发了几十个弹道导弹型号。这些新型弹道导弹,大多数都以速度作为标准,德联科学家们分析,只要德军的弹道导弹的速度足够快,那么就会在中华帝国的雷达预jǐng之前抵达,令其无法及时作出反应。..

显然,德联科学家们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可惜时间研制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想要做到却是非常困难的。

但在德联科学家们的努力下,德军的弹道导弹技术还是大幅度提升了的。

其中。长程弹道导弹家族里,德军的R9战略弹道导弹算是最优秀的了。R9为两级洲际弹道导弹。采用可贮存液体推进剂和惯xìng制导系统,在xìng能上与两年前的R7导弹接近。导弹两级的直径不同,第一级的直径约2.9米,第二级的直径约2.44米,第一、二级之间用截锥形级间段连接。弹头呈锥形,配置在地下井中。

由于R9弹道导弹的末端速度高达4马赫,一旦从外太空进入大气层,中华帝国现有的防空武器基本上难以拦截的。德军统帅部认为,保持强大的进攻弹道导弹力量便可以继续维持跟中华帝国的核均势。原本希特勒计划部署1500枚R9洲际弹道导弹。但最终受限于财力紧张关系,只实战部署了200枚。

中华帝国和华约称德联的R9洲际弹道导弹为SS9,绰号黑羚羊。针对R9弹道导弹的巨大威胁,以及德联号称可以拦截来着华约的一切洲际弹道导弹的PD33导弹防御系统,中华帝**方同样大幅度提升弹道导弹的xìng能。

作为同德联R9弹道导弹的对抗,中华帝**方开发了西北风11型弹道导弹,编号**11,北约称之为SS11咆哮者。

西北风级**11洲际弹道导弹长18.5米,宽1.84米。shè程达6750海里(12500公里),标准发shè重量345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45吨,投掷重量1088公斤。采用三节火箭系统进行推进。其中第一级、第二级火箭首次采用固态氢氧燃烧剂作为燃料,第三级为液态燃料的热发shè方式。

固体燃料相对于液体燃料而言,液体燃料的分子活xìng强,化学稳定xìng也低,基本必须低温贮存,而火箭本身很难做到,所以基本是燃料箱不加注燃料,到使用的时候再加注。这样一来。液体火箭发shè时,需要进行加注燃料。这将消耗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敌人的导弹已经发shè了,预jǐng雷达给出的时间往往不会很长。加注燃料时间过长则来不及进行发shè便被敌人的导弹摧毁在地面了。

同时,五六十年代各国使用的火箭燃料一般都是液氢,由于氢分子极小对各种容器的侵蚀力可怕,不适合长时间贮存。因此,对于导弹燃料的储存来说是个巨大的难题,消耗庞大的经费。即便是中华帝国的资金宽裕,也对这种长时间的战备消耗感到头疼。

正因为这些不利原因,使得中华帝国的科学家们首先开发成功了火箭固体燃料。用在**11洲际弹道导弹上的固体火箭燃料能够给导弹提供短时间的加速度,工程师们采用利用锥形装药或缓释技术来减慢固体火箭的燃烧速度。同时,固体火箭燃料常温化学稳定,对贮存要求不十分苛刻,使得rì常维护费用大幅度下降。

对于**11来说,为了能够顺利突破德联所谓的导弹防御系统,其导引系统采用改良的PDM20惯xìng平衡导引控制系统,三级火箭助推下,不到六分钟便可以进入太空,并以4马赫的速度在太空飞行,重返大气层后,发动机点火的末端极速高达15马赫,基本上以德联现有的防空武器都无法拦截的。

不过,中华帝国的导弹专家们更是开天辟地的再**11洲际弹道导弹上面首次使用了多弹头分导技术。即弹头备北洋电气制造的重返大气层载具,内装3枚当量17万吨W89型核弹头,以及八个金属片和诱饵假弹头,用来迷惑敌人的拦截导弹,大幅度提升攻击能力和突防能力。

首节上一节783/7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