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骑砍 第539节

原来拿着俸米还能换点日常用品,或者换取士户的劳役服务,现在不仅不好换,还要付出更大代价。x

也只有麦城,特立于乱世之中。

一时思绪繁多,羊耽说:“兄长见麦城纸张质白而韧,又廉价易获取,有意隐居此地,重编家藏。”

这是不做官了,转头向学术积累做发展,将机会留在未来。x

辛宪英想到了家人,父亲辛毗是曹丕的侍中,弟弟又是宿卫洛阳宫城的郎官。她不方便露面,才赶潮流,制备了遮面斗笠。

夫家不能跻身汉室朝堂,那今后魏国落败,谁能援手辛氏家族

辛氏家族本世居陇西,光武帝时东迁到颍川阳翟;辛毗之兄辛评追随韩馥,又改投袁绍,最后跟大部分汝颖士人一起追随袁谭,二袁内战,导致一家被审配处死。

说是士族,可苗裔寡薄,经不起挫折。

汉室朝廷对他们这些世家并不看重,否则也不会请托夏侯霸护卫,甚至也不用主动到江都来寻觅机会。

思索前后,辛宪英道:“兄长必受蔡大家指点,如今汉室如日中升,自不需锦上添花。我闻橘林馆乃邓公主为陈公所修,极受陈公喜爱。我家迁移避居此地,今后也好与陈公走动。”

闲了一起聚个会,听听音乐,画个画,踏青游玩,再讨论一下时政什么的,这才是好邻居。

朝廷有朝廷的法度、规划;可私人也有私人的交情。

朝廷规划的政策有了变动,机会自然就来了。

当代人不算什么,关键是下一代人。

典满就任陈太子卫率长,这支孩童为主的卫率里,充斥着北府军吏子弟,不能说这里的孩童都是未来的汉室栋梁,但未来的汉室栋梁一定来自这批孩子。

谁家都有孩子,孩子之间的友情是最难得的。

只要保住弟弟的命,今后想办法把弟弟家适龄的孩子送到卫率,不管是学习,训练,还是一起游戏,总能认识许多朋友。

辛宪英这里同意,羊耽也是默默松一口气,说:“陈国官制大改,今日听蔡大家说郭伯益新迁侍从司从四品参议,你我夫妇不若登门拜贺。”

当年跟辛评一起拥立袁谭执意打内战的另一个人叫做郭图,颍川阳翟人。

曹军攻破南皮,郭图一家人被曹军斩杀干净,这些人是郭嘉、郭奕父子的近亲。

许多事情是有因果的,魏国势大自然能压住内部种种不满,当开始衰退,早年沾染的血腥,自会反噬。

郭奕投汉,绝不仅仅是为了找田信治病。

魏国灭亡时,想要保住辛宪英的家人,只能多方面寻求帮助。

这个事情很难,也很简单,甚至只是田信一句话的事情。

陈国改制是一项牵动朝野关注的大事,这极有可能是汉朝廷改制前的试探性举措。

曹丕这里有原始的三省六部轮廓,田信这里照搬,只是因为陈公国属于汉王国级别,所以三省改称三司,即议政的门下侍从司;宣政、颁布命令的中书司;以及负责具体执行,总管六部的布政司。

以品级官阶取代官秩,因是王国一级,所以不舍一品、从一品,最高为正二品。

第四百九十三章 因地制宜

南中,诸葛亮抚定各部,执行预定计划,册封焦、雍、娄、爨、孟、量、毛、李、高、张、雷、吕这十二姓为侯,立八都尉戍守区,由十二姓轮流充任。

同时征集兵员南中夷兵……夷兵不论出身部族,一概采用田信岭南的过渡政策,被称之为汉僮,赐姓名。

岭南的政策过于激进,田信又有三江流域可以水运平叛,本人又武勇盖世,最能慑服蛮夷。

“蛮夷畏威不敬德行,今我留军寡少,恐不能济事,留军多则重赋。”

马谡诸葛亮庐中对弈,阐述自己的看法:“蛮夷崇尚气力,与巴人类同,征为军役,合乎其风俗,故得兵三万户,蛮夷不厌也。然其苦赋税,我军留少,南中税赋虽能自足,却无益北伐大业。”

“若是留军多,一则需成都转运,士民劳苦,南中生怨,且物力难积两岁用度,亦无益于北伐。”

运输条件艰难,留下的军队多了,南中赋税无法养活,还需要从成都方面调运,这样不利于成都这里积蓄北伐物资,还要劳烦汉、土民力进行转运,浪费生产力,还会让南中满意生出厌倦、离反之心。

至于军屯,南中地区开发并不深入,适合开发的细碎平地都已有主,唯有开辟梯田。

可梯田需要前期投入,以及不断维护,没有几年时间,是无法成功的。

现在北伐就在明年秋或后年秋,正是积蓄物资,休养民力的关键两年,哪里有多余的精力去开发南中地区?

还不如把汉军尽数撤回,这次出兵已经是大胜,前后斩杀叛乱夷人近乎两万级,征兵户三万,这是三万汉僮兵,他们的家庭也要迁移到益州平原地区,编户齐民,加入生产。

杀戮叛军,树立了汉室威信,打击了南中叛离思想;平白得兵三万户,还册封十二姓、立八都尉,形成了有效统治;又确定了十二姓每年上缴的牛、马、漆、皮、羽、兵户的数额,这相当于征税。

前后一顿操作下来,十二姓相当于另类三恪,为了强化自身统治力和地位,他们会联合起来积极蚕食蛮夷部落,进而向朝廷进献物资,这相当于税赋。

这比一年前好了太多,光是征发的三万汉僮兵户,就值得大书特书。

仅仅十二姓每年需要上缴朝廷的兵户合起来就有六百户,为长期驱使十二姓蚕食蛮夷部族,又削弱十二姓打好了基础。

现在应该从南中抽身,把后续的事情交给十二姓、八都尉来处理。

朝廷坐享其成,在益州平原休养生息,为北伐大业做最后的休养。

如果效仿岭南,那益州就别想休养,会陷入战争泥沼中,物资根本无法积蓄。

这是马谡的意见,也是诸葛亮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岭南政策自有其特殊性,南中地区可没有三江流域,也没有田信那样的高机动、高效率平叛的战斗力。

没有第一时间为夏侯兰建立镇南将军幕府,并规划府兵驻屯区域,这就是南中实际问题与事前规划的不同。

十二姓,八都尉,已经很好的完成了内部均衡;没必要再设立一个集权的镇南将军府。

当代人这个兵府是很好的,有积极效果;可三四代以后,十二姓会因为这个集权的兵府产生凝聚力,统合为一后,自然而然的会对中枢发起挑战。

这个挑战的方式有很多,叛乱是最笨的一种,总之各种挑战都不是好事情。

诸葛亮始终在犹豫:“幼常应知孝先本意,孝先欲为千年之计,是想一劳永逸解决南中悬疑。”

说着起身踱步活动身体,诸葛亮甩动手臂,如果一人独处的话,兴许还会来一套田信教授的健身操。

首节上一节539/9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