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第三帝国 第488节

“为什么?”

“因为……”弗雷科朝两栖登陆艇扬了扬头,尴尬的说道:“我和我的士兵,一路都在嘲笑它!”

曼施泰因和秦川闻言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第1山地师有一天的准备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要做的准备是如何使用救生衣……毕竟他们是山地师,可以说个个都是旱鸭子,这时候让他们全师学会游泳不现实同时也没必要。

至于救生衣,刻赤造船厂的仓库里可以说应有尽有。

另外,他们还要学会怎么在海里保护自己的装备不受潮,以及驾驶两栖登陆船的要领。

后者其实他们已经掌握一部份了,毕竟是他们把两栖登陆船开到刻赤港的。但这只是陆地的部份,在海里行驶的部份那完全不一样了。

当然,曼施泰因会安排专门的驾驶员,训练第1山地师的目的,是一旦驾驶员在战斗牺牲了,他们也不会因为无人驾驶而手足无措。

德军的素质很好,同时山地师又是德军的精锐部队,所以这些都不在话下。

接着,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五百九十一章 马虎

在攻下刻赤港的第三天深夜11点,突击队在刻赤南郊的蓬吉做好了准备。

突击队的分成了两部份:

一部份是由山地师组成……从某方面来说,将山地师投入用作两栖登陆战是种浪费,他们的专业是山峰却把他们丢向大海。

但一方面这是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他们并不是打头阵的部队,先锋部队是第22装甲师的两栖坦克以及与之协同的第32步兵团。山地师在其的作用,其实是后续登陆并控制战场局面的。

另一个部份,是相距五公里外的第一步兵团。

很明显,第一步兵团才是这次战斗的主力,他们登陆后将避开登陆场直插位于塔曼半岛腹地的索廖内。

深夜12点整,两栖坦克先下水。

这是因为两栖坦克的时速只有5公里,十公里的距离对它们来说需要两小时,为了能够达到步、坦几乎在同一时间登陆,需要坦克先行一小时。

当然,这些坦克也是有步兵掩护协同的。

1点整,第一步兵团下水了。

不得不说两栖登陆船的便捷性是勿庸置疑的,如果是使用其它船只,这时候的海滩只怕要忙成一片了,又是将物资搬运到船又是推船下水,除此之外还需要汽车帮助运输重装备如火炮之类的东西。

但有了两栖登陆船之后所有的这些都可以省了,因为这些东西早在基地时装运好直接开过来的,第一步兵团要做的只有一件事……一艘接着一艘的将两栖登陆船开到海里。

要注意的只有一件事,下海时要小心,必须慢慢的让船体接触海水,速度过快会掀起大量的海水进入船体,这样会将装备、弹药弄湿严重的还有可能使两栖登陆船瞬间沉没。

当然,这个情况在这里并没有发生,原因之一或许是因为驾驶员们对这种新装备十分陌生……人有时会有这种怪的心理,对陌生的东西会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敬畏,当对它熟悉到某种程度的时候有些无所谓了。

两栖登陆船到海里后换到海航模式,发动机带动螺旋推进器推动着船体前进。

一阵海风吹来让秦川都有些心旷神怡的感觉,如果不是因为两岸之间时不时有几发炮弹飞来飞去并在对面爆炸,以及船的士兵个个表情严肃荷枪实弹,秦川还真会以为这是一次出海打渔。

或许是炮弹的爆炸起到掩护作用,苏军一直都没有发现海面的动静。

这其实也是德军的一种策略,他们从占领刻赤岛那一刻起从没有停止过朝对面开炮……彼此之间只有十公里,这完全在榴弹炮的射程内。

苏军自然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也从对面打来一发发炮弹,于是炮来炮往的不亦乐呼,虽然彼此之间实际都没能打目标甚至都可以说没有目标,有些炮弹直接打进海里爆出一道道冲天的水柱。

从这方面来说,苏军其实是当了。

因为德军这么做的目的,是让苏军适应这种炮轰的噪音把它当作一种常态,于是可以起到掩盖两栖登陆船马达声的目的。

其结果是,第一步兵团的两栖登陆船队十分顺利的到达了对面塔曼半岛的近海。

出现的一个意外是在前头侦察的船队发现了一艘苏军正在巡逻的1125型炮艇。

不过这对船队并不会构成太大的威胁,因为船队对此早有准备……至少有一个炮兵团在刻赤半岛做好准备与船队协同,侦察船在发现这艘1125型炮艇的探照灯后马呼叫炮火对其进行覆盖。

有一发炮弹命这艘1125型炮艇使其着了火然后迅速离开了这里。

原本秦川以为船队肯定会暴露了,但等了好一会儿却发现什么动静都没有……既没有照明弹也没有成片的炮弹,同时对岸也没有探照灯。

后来秦川才知道,这艘苏军炮艇想当然的以为是自己的探照灯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招来了德国人的炮弹,于是咒骂一番后什么也没有报告同时也没有继续巡逻侦察……苏联人的永远都不会缺这种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人,这与他们的装备风格有些相似,总体粗糙、简单,但偏偏又耐用。

所以马虎这东西有时是说不清的。

总是有些言论吹嘘日本人认真、注重细节等,形成反差的国人马虎,并以此下结论说国没前途云云。

然而事实是:如果说国人马虎的话,去了美国会发现这根本不叫马虎,到了苏联后你会发现什么才叫马虎,看到印度人后……他们会教会你马虎。

如果可以从马虎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有前途的话,美国和前苏联绝对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

这方面如果从“庸”理论去考虑很好理解了……任何事都有个度,否则是过犹不及。过于注重细节往往会使其忽略了战略这个更重要的东西而注重战术。

日本在二战时一次又一次犯这样的错误而且死不悔改。

大的方面如为了本国的石油问题而完全不顾及盟友德国的形势偷袭美国……你丫石油不够不能缓缓吗?等德国打赢了苏德战争战争或是在地海站稳了脚跟再惹美国同样对自己也有好处,非得把盟友害死接着再害了自己才善罢甘休。

小的方面,如跟美国打个什么海战,指挥官那是事无巨细直接规定到每艘鱼雷艇都要完成什么任务。

这样做看起来很完美,每个部份都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任务要做什么事,但拼凑在一起却变成一场闹剧被美国打得鼻青脸肿、满地找牙……规定得太死,会使部队的作战失去了灵活性,难以适应瞬间万变的战场,德军在希特勒加强对部队的控制后同样也犯这个错误。

所以在这方面,印度和日本其实是走向两个极端的,一个是太马虎了,另一个则是太认真了。

真正有前途的,反而应该是那些在不那么马虎又不那么认真的,这样才能兼顾战略和战术。

第五百九十二章 误会

在这场战斗,苏军马虎造成的结果是直到密集的炮声塔曼半岛响起时苏军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劲……秦川也想希望一声不响的发起偷袭,但问题在于秦川掌握的情报太少了,他们甚至无法确定苏军是否有在岸边埋设地雷。

事实证明秦川的这种担心有些多余,原因像之前所说的,苏军根本不认为德军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发起登陆作战,尤其登陆地点是南半岛,所以根本没有多少防御准备当然也不会有地雷。

几发照明弹射向空,四周立时雪白的一片恍如白昼。

接着枪声很快响了起来,但秦川一听到枪声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因为枪声稀稀啦啦的不成规模,尤其是机枪都没有几挺……这要么是苏军被吓坏了没能及时组织起防御,要么是苏军在这里的兵力不多。

秦川更相信是前者,因为苏军似乎在任何地方都不缺人。

首节上一节488/7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