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1266节

和平时期,帝国空军与帝国海军航空兵最大的战术单位就是航空联队,往上是隶属战区司令部的管理机构,以及空军司令部直接管辖的几个兵种司令部。只有在战时,才会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组建航空队。

严格的说,航空队并不是单一性质的作战编制。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航空队与航空联队最大的差别,至于配备作战飞机的数量,也就是规模,反到不是很明显。

毕竟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航空联队的兵力规模也能扩大数倍,甚至十数倍。

为了便于管理,减轻维护保养的负担,航空联队往往按作战任务划分,装备的同一种类型的作战飞机。在帝国空军,战术航空兵通常是按照战斗机、攻击机与特种支援飞机来划分航空联队。

这种编制体系,也反过来对帝国空军的装备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战10”与“战11”。

前面就已提到,“战11”的研制时间早于“战10”,而且从一开始就被帝国空军当成主力战斗机看待。按照广为人知的说法,“战10”是“战11”的单发版本,因此主要性能都要差一些。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战10”在立项之初,被空军当成“战11”的替代品对待,也可以看成是“战11”的备胎。

关键就是,在招标的时候没有规定“战10”必须是单发轻型战斗机。

在7个候选机型中,有4个采用双发布局,而且其中2个是重型战斗机,另外2个是中型战斗机。在3个单发布局方案当中,有1个是采用中等推力发动机的轻型战斗机。由此也不难看出,采用单发大推力发动机的,其实就只有2个方案,而且这2个方案在最初都不是很受欢迎。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一向就不喜欢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型战斗机。

结果就是,竞标厂商自然是投其所好。

有趣的是,帝国空军在最后,还是选择了配备单台大推力发动机的中型战斗机方案。

关键就是,在“战10”选型结束之前,“战11”的设计方案通过空军的审核,进入到工程实施阶段。到这个时候,帝国空军才突然变卦,要求“战10”采用为“战11”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

显然,此举就是为了降低后勤保障的难度。

正是如此,在“战10”与“战11”大规模量产后,帝国空军的战斗机联队正式进入到混编时代。

其实,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

在此之前,帝国空军的战斗机联队一直有“轻重”之分,也就是常说的轻型战斗机联队与重型战斗机联队。采用这种编制体系的根本原因,就是同一时期装备的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几乎没有共同点,不存在共用保障物资与设备的可能,而且地勤人员也要掌握两套不同的保障体系。

受此影响,帝国空军还在一段时期内大力发展以轻型战斗机为主的前线航空兵。

可见,把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战斗机编在一起,不但无法减轻后勤保障的负担,还会产生巨大的麻烦。

即便需要混编,也是按机型组建大队,从而让后勤保障分开进行。

也就是“战10”与“战11”的出现,让战斗机混编成为了可能。

当然,实战也证明,在不对后勤保障做出太大调整的情况下,按作战需要将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编在一起,确实能够大幅度提高作战效率,让两种不同的作战平台发挥出最大价值。

只是,在实战当中,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的编制体系,也反映出了很多问题。

最突出的,也就是作战使用较为单一,缺少战术灵活性,在遇到复杂任务需求的时候需要安排更多的作战部队。

这个问题,在大陆战场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很多方向上,原本只需要投入1个联队的百余架作战飞机,结果因为编制的限制,得安排2个联队,甚至是3个联队。

其实,也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帝国空军才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组建了航空队。

通常而言,在1支航空队里,会根据作战需求,编入数量不等的任务分队,并且在任务分队下面设置大队。虽然大部分时候,1支分队就只有2个大队,甚至是1个大队,但是一般不会对任务分队的数量做严格限制,因此在编制规模与具体编成上,航空队其实是非常的灵活。

关键还有,这种“灵活”可以根据部署地点与任务性质进行调整。

比如1支航空队在波沙湾作战的时候,配备500架作战飞机,有400架攻击机,而在转移到西北战区,参与大陆战场方向上的战斗时,作战飞机的数量增加到了1000架,攻击机的数量却减少到200架。

做这样的调整,也就只是对任务分队进行重新编组。

当然,在这一套编制体系内,核心不再是作战飞机,而是以指挥机构为首的地面保障与支援体系。

此外,在任何一支航空队里,都有一支独立的保障队伍。

该队伍的任务,不是为作战飞机提供服务,而是为人员提供服务,比如提前去部署基地搭建基础设施,并且在任务期间为其他人员提供生活方面的保障,甚至还要承担起航空队的安全保卫工作。

显然,航空队这种编制体系是建立在后勤保障之上。

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后勤保障能力有多强,航空队的战斗力就有多强。

要说的话,以后勤为本也正是现代战争的特色。

其实,航空队这种灵活的编制体系跟“远征混成联队”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就是规模更大。

帝国空军当初组建“远征混成联队”,就是在探索新的作战体系。

虽然在“远征混成联队”里面编入了战略轰炸机,而在航空队,依然以战术飞机与支援飞机为主,暂时没有编入战略轰炸机,但是就整个体系而言,把战略轰炸机编入航空队并无难度可言。

此前,帝国空军不过是欠缺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的理由。

在大陆战场上,战略轰炸主要针对战线后方1000千米到1500千米之间的高价值军事目标,而且轰炸机主要使用巡航导弹,不存在需要突破敌方防空网的需求,一般都是临时安排该方向的战斗机为轰炸机提供掩护,也就没有必要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毕竟这会大幅度的提高后勤保障的难度。

只是,到了南方次大陆,情况就不一样了。

针对梵罗国进行的战略轰炸,特别是战争初期,针对的大多是浅纵深目标,尤其是高价值的军事目标。

关键还有,空军的巡航导弹一直都不够用,因此在对付浅纵深目标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短程空对地导弹,或者是精确制导炸弹,轰炸机得在较近的距离上投弹,也就需要提供更加严密的保护。

当然,具体来说就是提高协同作战的效率。

比如,在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不但需要安排战斗机护航,还得派电子攻击机压制敌人的警戒雷达,甚至要出动防空压制战斗机对付敌人的防空系统,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轰炸机的战损率。

如果频繁的动用轰炸机执行浅纵深打击任务,就有必要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

要说的话,这也是李天凌来南方次大陆的一个任务,即在这边搞实验,探索让战略航空兵与战术航空兵协同作战的可能。

虽然李天凌没有说,但是丁镇南知道,他这么积极,肯定有别的原因。

说得直接一点,其实就是空军的内部矛盾。

首节上一节1266/135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