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1242节

也就一个照面,准确说是在转向避开f-4e(i)射出的中程导弹,然后加速进入到格斗空战阶段之后,战斗就迅速宣告结束。一个大队的20架f-4e(i)在全军覆没之前,没能在格斗中击落一架“战-11b”。

也就只是在转向规避的时候,有1架“战-11b”被“天空闪光”击落。

接下来的战斗,还是一面倒。

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战-11b”把机关炮都用上了。

实战证明,在第三代战斗机面前,即便是视距内的格斗空战,f-4e(i)这样的第二代战斗机没有半点胜算。

代与代之间的性能差距,根本没办法弥补。

按照斯兰驻军司令部的战报,只是“战-11b”就击落了差不多50架f-4e(i),而且几乎都是格斗空战的战果,随后杀到的“战-10b”还击落了大约40架f-4e(i),超过一半由中程导弹取得。

只是一场战斗,梵罗空军的f-4e(i)机群就全军覆没!

其实,有很多f-4e(i)是在转向逃逸的时候,被追来的2个中队的“战-10b”用中程导弹击落。

为此,帝国空军还紧急增派了4架“油-20a”,为返航的“战-10b”提供燃油。

也就是在梵罗战斗机的奋勇拦截之下,纽兰远征航空队的两架e-3b成果逃脱,避免了被击落的命运。

可惜的是,没能改变惨败的结局。

在经过三次大编队空战之后,帝国空军击退拦路虎,夺得制空权,而第二波空中打击也同步开始。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支轰炸机群投射的数百枚巡航导弹。

只是补充打击,主要对付的依然是远程警戒雷达与防空阵地,特别是纽兰远征航空队控制的区域防空导弹系统。

由战术航空兵担纲的第三波空中打击接踵而至,几乎就没有间隔时间。

在具体战术上,其实没多少新意,也没有那个必要。

夺得制空权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摧毁敌人的指挥系统、通信结点与防空部队,让敌人无法协同作战,并且丧失基本的防卫能力。在完成这一步后,就能够随心所欲的发起空中打击了。

这次,充当尖刀的是“攻-11a”。

按照安排,分成两个编队的8架“攻-11a”首先轰炸特里凡的纽兰驻军司令部,纽梵联军司令部,当地的通信中心等主要的战略目标。在瘫痪了敌人的通信指挥系统之后,再派遣其他机群上场。

关键就是,通过前两波轰炸,已经“摧毁”了远程警戒雷达。

当然,根据后来获得的情报,那部雷达没有被完全摧毁,只是遭到了破坏。因为担心遭到第三次轰炸,直到战斗结束都处于关闭状态,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更别说对隐身攻击机构成威胁。

与波沙湾战争一样,“攻-11a”使用的是激光制导炸弹。

只是,这次用的钻地战斗部。

原因也很简单,几个必须摧毁的军事目标都深埋在地下,使用普通的炸弹,哪怕采用了延迟时间引信,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使用专门的钻地炸弹,才能够穿透土层,将这些目标彻底摧毁。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并没有研制激光制导炸弹,研制的是激光导引头,准确说是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制导模块。这些模块采用的标准接口,能够跟任何标准口径炸弹搭配使用,而且不需要做任何的改进。

与普通的激光制导炸弹相比,钻地炸弹的区别,也就是配备的战斗部。

为了提高穿透能力,钻地炸弹的弹体由报废的炮管制成,而且是质量更好,保有量也更多的舰炮炮管。常用的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使用的是150毫米舰炮的炮管,而2000千克级炸弹使用的200毫米舰炮的炮管。理论上,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能穿透15米厚的土层或者是3米厚的混凝土。

这个穿透能力,足以摧毁99的军事目标。

8架“攻-11a”总共携带了16枚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需要确保摧毁的目标也就只有6个。也就是说,只需要375的成功率,就能够摧毁全部目标,而“攻-11a”在波沙湾战争中的打击效率超过80。

为了保密,也是为了达成突然性,这些“攻-11a”都是从帝国本土的机场出发,飞行了近10个小时,在投弹之前还进行了2次空中加油,而且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甚至没跟预警机通信。

在作战行动开始后,斯兰驻军司令部才告知前线指挥官,为“攻-11a”机群留下半个小时的投弹时间。

跟在“攻-11a”后面的,就是由“攻-8fz”率领的防空压制编队。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也下了血本。

为了摧毁保护特里凡的防空网络,帝国空军不但出动了12架“攻-8fz”,还派来了20架“战-16ad”。

从编号就能够看出,“战-16ad”是专用防空压制战斗机。

之前,帝国空军一直用“战-10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而且严格说,“战-10ad”并不是专门的型号,而是对“战-10a”的火控软件进行升级,使其能挂载与使用反辐射导弹攻击防空雷达。理论上,任何一架“战-10a”只需要用几个小时升级火控软件,就能成为防空压制战斗机。

当然,作战效率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关键就是,“战-10a”是轻型战斗机,再怎么改进,挂载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携带太多的打击弹药。

在低烈度战争当中,“战-10ad”还勉强够用。遇到高强度战争,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决定用“战-16a”为平台,发展一种重型防空压制战斗机,而且是全能型号。

也就是说,不但用来取代“战-10ad”,还要取代“攻-8fz”。

今后,只需要这一种作战飞机就能完成防空压制任务,再也不用安排多种作战飞机协同作战。

这也是选择“战-16”的关键原因。

在帝国空军的装备序列当中,“战-16”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战术轰炸机”,并不是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更非重型攻击机。

严格说来,帝国空军并不缺乏重型攻击机,而且对重型攻击机的需求也不是很紧迫。

不说别的,“攻-8”系列再飞10年都没有问题。等到10年之后,“攻-11a”恐怕都几百架了。哪怕“攻-11a”只能算轻型攻击机,而且维护保养太麻烦,难以大规模装备,也还有海军的“攻-12a”可以期待。就算海军靠不住,还有按照多用途战斗机的标准研制,充当备胎的“战-11c”。

相对而言,在“轰-7”全部退役之后,战术轰炸机就已经“断代”了。

可见,真正青黄不接的其实是战术轰炸机。

可惜的是,不管空军提出了多少理由,论议两院都不肯为新式战术轰炸机拨款,认为战术轰炸机已无存在价值。

道理也很简单,重型攻击机的作战半径超过了1500千米,载弹量在10吨左右,并不比战术轰炸机差,而且有加油机的支持,加上精确制导弹药的普及,即便是仅有的那点差距也变得无关痛痒。

何况,还有综合性能更加突出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那么,有什么理由在战术轰炸机上浪费资源呢?

只是,帝国空军并没有就此罢休。

首节上一节1242/135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