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1182节

其实,这本身就是斯塔克的计划。

在发现了梁夏舰队之后,舰载航空兵只是负责护航掩护,攻击行动由空军的轰炸机执行。

为此,在12日的深夜,也就是决定留下来后,斯塔克发出一份电报,让留在本土的2个大队的40架轰炸机立即升空,前往作战计划当中规定的空域待命,并且由空军相应保障。

也就是出动大型加油机,延长轰炸机群的巡逻时间。

这些b52g全都用翼下挂架携带了24枚远程反舰导弹,而且在进入战场之后,直接听从舰队司令官指挥。

要说的话,也就是离得远了一点。

哪怕那些轰炸机在起飞之后,沿最短航线,以最快速度飞行,也要在13日天亮之后才能够赶到。

显然,未必赶得及。

哪怕能够赶到,也肯定需要第51特混舰队安排战斗机掩护。

那么,就必须考虑空中加油。

虽然空军安排了大型加油机,但是受航程限制,都只能留在后方,而且主要是为轰炸机服务。因为作战半径实在太远了,所以得在出击阶段与返航阶段,各进行一次空中加油,总共需要动用40多架kc10。

部署在西海岸地区的大型加油机,总共也就这么多。

如此一来,能够为护航战斗机进行空找能够加油的,就只有舰载攻击机了。

只是,没人敢保证,能把决战时间拖到13日天亮之后。

如果梁夏海军表现积极,那么战斗就有可能在天亮之前打响。

其实,这也是斯塔克在夜间安排了两轮侦查的关键所在。

正是如此,斯塔克才留下了3个大队的重型攻击机,确保在必要之时,能够依靠舰载航空兵抢先发起攻击。

现在看来,这很有可能变成现实。

在12日深夜,也就是大约2个小时之前,运输船队遭到了轰炸,而且是由梁夏空军的轰炸机发起的攻击。

虽然运输船队遭到轰炸,并没有让斯塔克感到意外,或者说早在预料之中,不然也不会让登陆舰队与运输船队分道扬镳。至于由梁夏空军的轰炸机发起攻击,也没什么奇怪的,毕竟梁夏空军有数千架轰炸机,抽调几十架支援海军也很正常。但是斯塔克仍然非常震惊,因为攻击来得太早了。

在此之前,包括史密斯在内,都觉得战斗最快在13日凌晨打响。

道理也很简单,梁夏海军同样需要时间来调整部署,特别是让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机动到作战海域。

按之前的交战情况,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最快也要到13日的凌晨,才能到达可以发起攻击的海域。

哪里想到,战斗在12日的夜间就开始了。

关键还有,决定发起攻击的时间肯定还要提前几个小时。

在决定发起攻击的时候,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肯定还没有进入作战海域。

如此急于发起进攻,肯定是另有所图。

那么,到底图什么?

按照史密斯的判断,肯定跟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有关,比如说已经杀到,也就得通过攻击行动,让纽兰舰队现身。

不过,这只是史密斯的推测。

虽然已经收到了由海军司令部转发的,cia的情报,知道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很有可能还在3000千米之外,但是在情报得到确认之前,别说斯塔克,即便史密斯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正是如此,在运输船队被攻击的时候,斯塔克也才无动于衷。

当然,也可以说成是在等待侦查报告。

不过就是几十艘征用的民船,就算有8艘护航战舰,跟第51特混舰队比,那也是不值一提。

为此,在收到消息之后,斯塔克还下令把防空战斗机的数量增加一倍。

如果出现意外,比如遭到了攻击,至少能顶住。

只是现在,在情报得到证实,至少是更加可靠,斯塔克就不得不考虑,要不要抢先发起攻击。

不过,关键是,能不能及时找到目标,也就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

第192章 抢先攻击

史密斯的推测很快就得到了证实。

13日凌晨1点过,也就是在收到由海军司令部转发的情报之后不久,通信参谋送来第一份侦察报告。

任务编号“13”的fa18d,在舰队西南,准确点说是215度方向上发现了1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怀疑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只不过,侦察机只能确认,在试图逼近的时候遭到舰载预警机锁定,紧接着还发现了1艘“青州”级防空巡洋舰,却没有发现梁夏舰队里的超级航母。

这个结果,跟具体战术安排有关。

其实,战前侦察一直就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在舰载预警机诞生后,侦察成了一件十分凶险的事情。

当然,侦察机的战损率一直居高不下。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侦察机的损失率居舰载机之首。在开战的最初3年里,也就是最激烈的3年,侦察机的损失率一直都在25以上,某些时候甚至是有去无回。

到了现代,侦察机往往会在发现敌舰之前,被敌人的预警机发现,然后遭到敌方战斗机拦截,或者遭到防空战舰的攻击,很难有机会突破敌舰队防空网,更别说发现躲在防空网里面的航母。

针对这个问题,各国海军采用的应对办法不尽相同。

梁夏海军把重点放在侦察机的突防效率上,也就是想办法不让侦察机暴露,而且把希望寄托在隐身技术上。

这也是梁夏海军大力推进新式舰载攻击机,也就是“攻12”项目的关键所在。

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

正是需要执行包括战前侦察在内的高风险任务,所以在设计阶段,梁夏海军就高度重视新式攻击机的隐身性能。

为此,不惜放弃了其他重要性能。

至少在隐身设计上,“攻12”远远超过了由空军主导的,带有试验性质的“攻11”,甚至比即将正式服役的“战20”还要稍微好一点,跟空军努力打造10多年,至今都没有服役的“轰12”差不多。

要说的话,“攻12”完全可以看成是“轰12”的缩小版。

首节上一节1182/135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