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1053节

只是,攻击机并非万能。

在9点前,第17装甲师发动了一次远程火力打击行动,由追上第171装甲旅的第174炮兵旅的一个远程火箭炮营,发射了数百发远程火箭弹,对希纳菲耶的伊拉克军营进行了一轮覆盖式炮击。

因为火箭炮的误差太大,所以无法执行近距离压制任务。

这一轮凶猛的炮击,争取了半个小时。

到9点半,海航已经能够抽调攻击机支援守卫大桥的特种兵。

在连番的火力打击之下,希纳菲耶的伊拉克军队一直没有发起具有威胁的反击行动,始终没能攻上桥头堡。

到10点,随着第7装甲师增援部队到达,激战才宣告结束。

虽然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还是步兵连,但是随行的武装直升机彻底粉碎了伊拉克军人的斗志。

在最后一次反击被打退之后,伊拉克军队开始撤退,其实是溃退。

因为缺乏装甲力量,特种部队也伤亡惨重,所以在呼叫空中打击,让海航去对付溃退的敌人之后,雷震霆就把阵地移交给了第7装甲师的官兵,带着手下的官兵,以即阵亡特种兵的遗体乘直升机离开了希纳菲耶。

他的这个举动,还给丁镇南制造了一个小麻烦。

按之前的安排,希纳菲耶在第17装甲师的占领区之内,该由第17装甲师控制,而他把大桥移交给第7装甲师的步兵连。在第17313机步营赶到的时候,第7装甲师的这个机步连却不愿意交出阵地。

当时,双方的官兵差点为此事打起来。

后来,在丁镇南以施授良的名义发出了命令后,鲁燎原才给占领幼发拉底河大桥的步兵连下达了命令,把大桥移交给第17313机步营,立即返回努海卜,去参加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

付卫民也做了保证,会尽全力为第7装甲师后勤保障。

其实,付为民心里非常有数。正是因为第17装甲师在夺桥行动中不给力,所以第7装甲师的鲁燎原不想把大桥交出来,毕竟这座大桥能不能正常运作,关系着第7装甲师数万官兵的生死!

在拿下了希纳菲耶的幼发拉底河大桥之后,进军巴格x的行动才正式开始。

第128章 厉害角色

发生在希纳菲耶的战斗,或多或少的让丁镇南感到有点意外。

敌人并非一触即溃,高强度空中打击对地面战斗的影响,帝国陆军在远程打击手段上的匮乏,特种部队在常规战斗当中的脆弱性,以及各路作战部队在执行任务时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等新时代战争的特点,以及帝国军队存在的问题全都显现出来,而且都对此次作战行动产生了影响。

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不过高技术现代化战争的特性,同样坚定了丁镇南的信心。

简单的说,在拿下希纳菲耶的幼发拉底河大桥之后,丁镇南就不再怀疑第7装甲师能不能打下巴格x。

当天,也就是10月3日的傍晚,丁镇南发出了“向巴格x进军”的作战命令。

虽然在拿下幼发拉底河大桥之后,第17装甲师表现得更加积极,付为民还亲自给丁镇南打电话,保证会严格执行联军司令部下达的作战命令,希望能在攻打巴格达的行动中分担更多任务,但是丁镇南没有为之所动,依然要求各部按照之前拟定的作战计划行动,不得擅自做出变更与调整。

对于付为民的心思,丁镇南非常清楚。

只出动一支30多人的特种部队,就在海军航空兵与远程炮兵支援下,拿下了希纳菲耶的幼发拉底河大桥。哪怕战斗打得很艰难,特种部队也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可是在经过这场战斗之后,再也没人认为攻打巴格x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进军巴格x更像是去收获胜利果实。

捞取战功,自然得争先恐后。

只是,丁镇南没有掉以轻心。

接了付为民的电话之后,丁镇南给施授良打了一个电话,请施授良以联军总司令的身份向海军司令部提出增兵请求,也就是让海军增派3到5个舰载航空兵联队,增强空中打击的力度。

严格的说,其实是保持住现在的空中打击强度。

虽然联军已经占领了巴士x,还在塞马沃站稳脚跟,但是受后勤保障限制,依然没办法向前线部署航空兵,而且海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前线航空兵,即缺乏“攻9”这样的专用攻击机。

此外就是,舰载机对地勤保障有比较高的要求。

因为保障部队无法跟上,也就是无法靠前部署,所以大部分舰载机都无法部署到条件简陋的前线机场。

海军航空兵只能部署在后方。

随着地面部队向巴格x推进,航空兵的作战半径肯定会扩大,在支援时的作战效率就会降低。

要想保持支援力度,就得部署更多的作战飞机。

对海军航空兵来说,增派几个联队的作战飞机,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里,涉及到了帝国海军的动员体系。

跟陆军与空军相比,海军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难以在短时间内扩充兵力,不能指望在战争爆发之后,依靠战时动员体系来扩充舰队规模,必须得在和平时期保留足够强大的作战力量。

这个特点,一直是海军在和平时期进行军备建设的理论依据。

根据这个特点,帝国海军在战后搞出来的几份军备建设计划,全都着重强调了“独霸原则”。

往简单说,就是在任何时候,帝国海军都得拥有超过潜在敌人总和的兵力。

当初,论议两院通过法案把航母限制为15艘,就与此有关。

虽然每个十年计划都有变动,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改变。在最后一个十年计划,也就是在新历149年通过的“帝国海军战后第五个十年造舰计划”当中,提高了盟友,即东方集团成员国的比重。

如果按照吨位计算,到新历159年的时候,帝国海军的舰队规模,在东方集团中所占的比重,由现在的75削减到65。因为海军规模一直在扩充,所以在10年内,帝国海军依然要新增50万吨战舰。

只是从前几个十年规划来看,并非所有盟友都能够完成造舰计划,而欠缺部分肯定得由帝国海军补上。

总而言之,海军更加注重平时的军备建设。

虽然论议两院通过法案,把帝国海军在役航母限制为15艘,但是该法案并没有限制非役状态的航母数量。

其实,这也是卫军等海军将领抗争的结果。

利用这个法律漏洞,或者说由斗争获得的妥协,在波伊战争之后,帝国海军陆续让满载排水量超过了6万吨的大型航母退役,其实是用“陈炳勋”级与“薛远征”级取代,并且将退役的大型航母全都做封存处理。

到波沙湾战争爆发之前,在帝国海军的3座军港内,总共有18艘在上次大战后期到波伊战争结束之前建造的大型航母。

只是,在退役之后封存的不止是航母。

虽然跟建造航母比,生产舰载机的难度小得多,要不了多少时间,但是帝国海军依然保留了一手,即舰载机在退役之后都要接受全面检查,并且根据检查的结果,决定退役之后的去向。

其中,状态较好的都会封存处理。

首节上一节1053/135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