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全能兵王 第204节

听说蒋委员长要见自己,萧同兹顿时愣在那里,秘书却是吓得脸色都白了,这得是多大的事,连蒋委员长都惊动了?

钱大钧这才意识到没有把话说清楚,当即又道:“是为了广播电台的事情!”

“这事啊。”萧同兹长出了一口气,又苦笑着说,“钱主任,这事我也懵着呢。”

“萧社长,咱们还是先去听松庐吧,委员长可正等着你呢。”钱大钧说到这,转身就往回走,萧同兹便只能够跟上。

中央通讯社也借居在武大校园之内,离听松庐并不远。

没走多久,一行人便到达了听松庐,旋即萧同兹便被请进了听松庐的会客厅。

在会客厅,萧同兹见到了蒋委员长,此外还有侍从室的几个要员,贺衷寒、陈布雷还有侍卫长王世和。

蒋委员长的脸色似乎很不错的样子。

侍从室的几个要员也是一脸的喜意。

看到这里,萧同兹便不由松了口气,看来没大事。

“萧社长。”蒋委员长直接就问道,“你们中央通讯社的设备都运来武汉了吗?”

一听到这,萧同兹的脸色便垮下来,叫苦道:“委员长,这个事真不能怪我们,我们都准备好打包了,可俞署长突然通知我们,说我们中央通讯社的物资不在运输名单上,那时已经是十二月初,我根本就找不着火车皮,所以……”

蒋委员长:“这么说,所有设备都还留在南京?”

萧同兹道:“委员长,这事是我考虑不周,我……”

“萧社长,我没怪你的意思。”蒋委员长摆摆手,又道,“还有,是不是有个名叫肖冰的姑娘到你们中央通讯社实习过一段时间?”

“这个我知道。”萧同兹道,“很漂亮的一位姑娘,不过后来她又回上海去了,听说在密勒氏评论报谋了一份职业。”

对于肖冰,萧同兹却是印象十分深刻。

当然,这不是因为萧同兹有非分之想,而是因为当时社里有几个年轻的男同事为了肖冰争风吃醋,差一点打破头!也是因为这个,肖冰最后离开了通讯社,回上海工作,当时萧同兹还颇为可惜,因为肖冰的业务能力很强!

“这就没错了。”蒋委员长说完,冲钱大钧点点头。

钱大钧也说道:“应该是没错了,应该就是钟毅做的文章!”

“这个钟毅,还真是不让人省心,一不留神又整出来个这!”蒋委员长笑骂,不过也只是表面上的训斥,实际上眉眼之间全都是满满的笑意。

“可不是么。”钱大钧也附和道,“这小子真是太会折腾了。”

萧同兹却听得满头雾水,问道:“委员长,到底怎么回事呀?”

“萧社长,咱们还是听广播吧。”蒋委员长看看表,示意钱大钧打开收音机。

才刚打开,一个悦耳的女声便从收音机里响起:“听众朋友们,大家中午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肖冰,现在时间,是民国26年12月1日中午12点整,现在正式开始南京之声的午间档播出。”

“按惯例,在节目的最开始,首先向大家通报一下南京战场的最新战况。”

“就在不到一刻钟前,英勇的67团又击退了日军的一次进攻,不过这次,再不是小规模的试探进攻,而是大规模的进攻!”

“在刚刚被67团击退的这次进攻当中,鬼子投入了至少一个大队的兵力!”

“但在我英勇的67团将士的抗击之下,日本鬼子最终失败了,他们抛下了超过两百具尸体,狼狈不堪的逃走了!”

“新街口阵地仍旧还牢牢的控制在67团官兵的手中!”

“当然了,我也不想欺瞒大家,为了抗击日寇,我67团官兵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这一战,一共有一百八十九名将士壮烈殉国,其中四川籍将士有一百八十八名,浙江籍将士有一人!”

第200章 一封遗书

与此同时,在南京的中央通讯社大楼。

肖冰端坐在麦克风前,拿起了钟毅刚刚派人送来的一封沾染了血迹的家书。

肖冰一边展开这封带血的家书,一边对着麦克风说道“在这,我想要重点说一下这名浙江籍的官兵。”

“他的名字叫做曹俊。”

“曹俊是黄埔军校十三期步兵科学员。”

“曹俊烈士在牺牲前,给了他的战友一封遗书,希望他的战友能够帮他把这封遗书捎回奉化老家,交给他的母亲。”

“战友把曹俊烈士的遗书带回了团部。”

“本来呢,我们应该尽量满足曹俊烈士的遗愿,帮他将这封遗书交给他的母亲。”

“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是,南京城已经被小鬼子围得水泄不通,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把遗书送出去。”

“所以,我就擅做主张,通过我们中央广播电台南京之声栏目,将曹俊烈士的这一封遗书公诸于众,如果有奉化的听众朋友听到,万望转告曹俊烈士母亲,另外,再替我,我们钟团座还有367团两千多官兵向她致以敬意!”

“在此,我更想对曹俊烈士的母亲说。”

“妈妈,你虽然失去了一个儿子,但在367团,你仍还有两千多个儿子!”

“我们一定会像曹俊烈士守护你一样,守护您,守护我们的祖国,母亲!”

“中国,一定不会亡,日本侵略者,也一定会被驱逐出我们中国,而且,我相信那一天一定不会远!对于这一点,我无比坚信!”

……

在武汉,珞珈山听松庐。

蒋委员长的一对眸子里已经隐含泪水。

蒋委员长喃喃低语的道“曹俊,曹俊,我记得,我记得他!”

“黄埔军校十三期在奉化一共招募了三十六名学员,是我亲手接的他们,并且亲手把他们送到南京。”

“这个曹俊是岩头村人,父亲早逝,家里唯余老母。”

“当时世和还曾劝他说,你去当兵,家中老母亲怎么办?”

首节上一节204/1087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