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染长空 第736节

在这里,就说明了对于日军16师团西渡大运河的目的,老蒋他们其实心里一清二楚明镜着,知道日军是想要进攻豫西,切断陇海线。

从而完成四面包围的军事目的。

“31军之一部固守原阵地,31军主力连系77军及罗奇师分为数纵队,由现在向怀远至蒙城间前进,求敌主力攻击之。”

“区寿年师、程树芬师,应由蒙城附近尾跟敌后,以进行攻击,与主力相呼应。徐启明师应连系区支队左翼前进,俞济时军、李汉魂军于5月15日前向永城附近集中,归廖磊指挥。”

“鲁西划归第一战区,第五战区应对鲁南残敌暂取战略守势,以优势兵力先行击灭超越淮河之敌;第一战区应集中新锐兵团,击破侵入鲁西之敌。”

“现调归(德)砀(山)之俞济时、黄杰、李汉魂各军,统归薛岳指挥,为鲁西方面攻势兵团,应指向该方面敌主力而击破之。”

“其原在鲁西各部,酌量交孙桐萱、商震指挥,担任迟滞敌人,并固守沛县、鱼台、金乡、巨野、菏泽各据点,掩护攻势兵团之集中及展开。”

“日寇自鲁南屡败,惊慌万状,近竟放弃晋绥、江浙既得地位,仅残置小部扼守要点苟延残喘,而调所有兵力指向陇海东段孤注一掷,以图幸逞。其总兵力合两淮、鲁豫至多不过15万,较之我军使用各战场兵力约为4倍以上之劣势,且敌之后方处处受我袭扰,补给不便,较之我之后方有良好交通者,其补给及兵力转用之难易相去甚远。目下敌不顾其兵力之不足、战略态势之不利,竟敢采用外线包围作战,其必遭我军之各个击破而自取败亡,殆无疑问。”

随着老蒋昂扬顿挫的声音,在会议室里面激荡。

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则是听得面面相觑,越听心越冷。

只是一句‘第五战区应对鲁南(第5,第10师团)残敌暂取战略守势,以优势兵力先行击灭超越淮河之敌;第一战区应集中新锐兵团,击破侵入鲁西之敌。’

老蒋就完全否决了李宗仁之前,先行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日军台儿庄第10师团,然后骆马湖第5师团的战术设计。

成为泡影。

反而这两个主战场,老蒋却是要求淡化成边缘战场。

“假如每支部队在战斗、战术能力上都能保证完成战略、战役所赋予的任务,台儿庄胜利时就不会让战败之敌,安全重新组织防线固守待援了。——指着这样的军队配合,想要迅速击破淮北2个师团之敌?是何其难也!”

“一旦在淮南受挫,那么整个战局就变得极其被动了!”

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共事多年,只是看一眼,就明白了对方眼睛里面的含义。

不禁心里都是连连叫苦。

这场上百万人的大战役,有老蒋这个军事白痴插手,乱干涉。

难打了!

这时候,李宗仁后悔得要死,早就应该猜到老蒋的‘绝不插手’,是糊弄鬼的。

不然他说什么也不会接这个‘第五战区总司令’,这个烫手山芋。

第438章 中国军人

杜剑南骑着三轮摩托车,驶出王家墩机场。

之后并不是东行向汉口城,而是朝南野外,汉水方向驶去。

今天上午的这个庆功大会,大喇叭将在整个武汉三镇的核心城市,进行同步广播。

杜剑南实在是不耐烦听这些声音,太刺耳,也太让他心痛。

在杜剑南看来,所谓的台儿庄大捷,不过是国军动用超过20万兵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打退了日军两个加强旅团,近2万日军的一次冒进而已。

值得这么大书特书,沾沾自喜?

民国民众的这种心态,摆明了把我泱泱中华摆在弱国地位,而把东洋小鬼子抬到一等强国的高度。

问题是这些狗添的东洋鬼子,他们配么?

自从徐福东渡,主政东洋,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诞生。

徐福带去的文字,种子,稻米,农耕,医药,冶金,陶瓷技术,3000童男女,——

使得东洋列岛那些,原本茹毛饮血的土著野人,得以摆脱饥荒和愚昧,快速的进入了封建时代。

然后到了唐朝,鉴真六次东渡。

给东洋鬼子带去了大唐帝国的医药,建筑,雕塑,书法,律法,——

进一步繁荣了这个东海小国。

然后到了明朝海禁,倭寇泛滥。

大清时代的东洋浪人。

而东洋在国人的眼里,始终是一个弹丸之地的末流小国。

直到甲午战争,这个一直以来的近塌小弟,养不熟的白眼狼,突然给了中华这个老大帝国一记棒喝。

然后趁其虚弱,亮出了屠刀。

自从1894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在国民的眼里,原来看不起的罗圈腿儿,瞬间变得勇武高大,‘man’了起来。

均是由之前的轻视,变成了对东洋罗圈腿儿,一脸的敬仰。

甚至窑子里原本很便宜的东洋鸡婆,夜宿的价码也变得水涨船高,中国老玩家们,都以耍到东洋女人,当做为国争光的荣耀。

而原本准备到西方世界,去寻找强国真理的中国有志精英们。

也纷纷舍弃远渡重洋。

转而跑到一衣带水的东洋去求学。

这一群群怀着远大理想,强国梦的有志青年。

居然傻傻的以为。

打败了大清,强占了中国那霸群岛,澎湖列岛,台岛,抢占了中国最后一个宗主国地位的朝半岛。

不是老毛子出手,差点侵吞了辽东半岛,从中国手里敲诈了2亿两白银,三国还辽又勒索了3千万两白银的倭寇。

会好心的,无私的帮助中国强大?

首节上一节736/1173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