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战神吕布 第1083节

晋王使者的到来,在玉门关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而今晋王是敦煌的敌人,双方的兵马正在交战,而玉门关更是归附敦煌郡的,这种时候,晋王派遣使者前来,到底是什么意思。

张的手中虽然有着三千大军,然而在玉门关内却是有着两千守军,凭借着两千守军,足以让上万大军难以寸进,所以玉门关内的将领并没有将张麾下的兵力放在眼中。

对于晋王的使者,于范倒是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用他的话来说,大将军总管天下兵马,玉门关的守军在以往也是属于大将军的权力调动范围内。

在玉门关内,于范有着很高的威望,而且于范平时对于自身的要求极为严格,对于军中士卒的训练十分的尽职尽责,他的严格要求,换来的是玉门关的守将更加的精锐,在加上平时于范体恤军中的将士,对于于范的命令,关内的将领一般情况下还是遵从的。

不过当关内的将领与敦煌的世家有了一些牵连之后,许多将领再面对于范的命令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思考,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就待在玉门关这种鬼地方,他们也想要回到敦煌,去享受安逸的生活,而这等生活需要的却是更多的金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于世家的招揽,抵抗力的弱小可想而知了。

军中的将领想要得到更好的出路,与敦煌的世家有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年来,便是有两名玉门关的将领调动到了敦煌,这在无形之间增强了世家在军中的影响力。

而于范在世家的眼中就是木头疙瘩,仿佛不会开窍一般,实际上以于范手中的权势,这些年若是想要捞取好处的话,无人能够与于范比拟。

见到使者的时候军中的将领也是表现各异,甚至有人扬言将使者斩杀,以表明心迹。

于范却是置之不理,反而对待使者颇为恭敬,这是于范对于吕布的敬重,敦煌虽然偏僻,这些年来吕布的战绩却是传到了敦煌,这等英雄人物,是值得他们去敬畏的。

使者表现的也是比较客气,他更多的是为了打探玉门关守将于范到底是什么态度,而后借机拉拢一二。

当晚,于范在关内设宴,为张派来的使者接风,彰显了对于晋王的重视。

听完使者的劝说之后,于范只是保持着沉默,并没有发表太多的见解,他是玉门关的守将,而玉门关是归附敦煌郡所有,那么他便是敦煌郡的将领,这些年来,玉门关并没有得到来自大汉的帮助,反倒是敦煌郡一直在玉门关付出,无形之间就降低了大汉在守军之中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大汉境内也是很常见的。

使者离去之后,于范却是陷入到了长久的沉默之中,他想过很多,投靠吕布能够得到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跟随在吕布的身侧的话,貌似能够得到更多武将想要的东西,然而他对于敦煌是有着一定的情感的,而今敦煌的守军正处在危急的情况下,他若是投靠了吕布,对敦煌会造成何等的动荡,虽然他对于董武不满,却是没有达到背叛的程度,他的使命就是镇守玉门关。

使者有一句话对于于范的触动是最大的,敦煌的战事与玉门关没有太大的干系,而玉门关存在的价值便是抵御来自西域诸国的进犯,对于这番话,于范是极为认同的,西域诸国在他的眼中就是敌人,对于敌人,他不会有丝毫的手软。

第1712章 玉门关守将的抉择

董武的这道命令,让于范出奇的愤怒了,让尉黎国的大军进入凉州,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大汉在西域的最后一丝威望恐怕会因为这道命令而烟消云散。

于范没有在军中提及这件事情,并不代表军中的将领对于这件事不上心,玉门关内还是有着不小的将领倾向于城内的世家的,他们想要得到更多的好处。

当晚,于范将军中的将领聚集在了一处。

看着房内的五名军中将领,于范沉声道:“尔等可知道此番本将军召你们前来所为何事?”

五人疑惑的互视了一眼摇了摇头。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了你们的身份,你们乃是玉门关的守军,玉门关是什么地方,是抵御西域诸国进犯凉州的重要之所在,莫要为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尉黎国的军队如果进入到了玉门关之后,将会是何等的情景,你们想过没有?”于范道。

军中将领面面相觑,不过还是装作不知道这件事情,于范接到命令之后,并没有将命令拿出来,而是私自藏了起来,虽然于范的做法让军中的将领有些费解,不可否认的是,没有人会在这种时候于军中议论这件事请。

不管尉黎国与敦煌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不能更改的是,这些人是来自西域诸国的兵马,他们垂涎大汉的富庶,想要从大汉得到更多的好处,谁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董武的命令的话,说不定会为于范直接处死。

平时于范给人的感觉是平和的,然而将于范激怒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们还是比较清楚的,所以说非到必要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提及这件事情的。

但是从敦煌暗中传过来的消息,让暗中投靠世家的将领有些心急,敦煌的大军竟然在与晋王的交战之中接连失利,城池更是有被攻破的危险。

“将军,话虽如此,玉门关的粮草辎重乃是敦煌郡所提供,而今敦煌危急,我等身为敦煌的将领,就不该发兵援助吗?”

于范冷哼道:“发兵援助?而今玉门关内只有两千守军。”

“玉门关内的守军不够,尉黎国的兵马即将到来,这些年来尉黎国与汉人交厚,他们的到来,只是帮助敦煌抵御来自敌人的进攻罢了。”这名将领反驳道。

于范道:“想要让尉黎国的军队进入玉门关绝不可能,本将军不想遗臭万年。”

场内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凝重,五名将领之中,以经有三人在暗中已经倒向了世家,他们接到的命令也是尽量劝说于范让尉黎国的军队进入凉州,到了这等关键的时刻,他们自然不敢过分的为难于范,一旦于范选择鱼死网破的话,才是最大的危险。

于范道:“不要以为你们这么多年在暗中有着何等的小动作本将军不了解,之前过往的商队之中可是有着不少是世家的商队,这些商队经常出入玉门关,本将军没有太多的过问,你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利益,本将军明白,然而这种时候,面对的却是尉黎国的大军,让尉黎国的大军进入凉州之后,将会给凉州的百姓带来何等的伤害,你们可否明白?难道你们想要玉门关这些年的防卫化作过眼云烟吗?你们难道就真的忍心看到凉州的百姓在尉黎国大军的进攻下受难吗?难道在你们的眼中,个人的利益是那么的重要?”于范越说越是愤怒,面前的桌案更是被拍的嘭嘭直响。

听完于范的问题之后,无人低下了头,他们之前的确没有太多这方面的考虑,想的更多的是让尉黎国的军队进入凉州之后,他们能够从世家中获取多少的利益,而今于范的一番话,却是引起了他们内心的震动。

他们突然想到了自己的身份,玉门关的守将,玉门关就是守卫凉州的存在,他们镇守在玉门关内,就是为了能够让凉州的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就是为了抵御西域诸国的进犯,而今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尉黎国的兵马,放到寻常的时候,他们肯定会义无反顾的拒绝,然而这种时候,他们在担忧敦煌形势的情况下,却是忽略了自己的使命。

“愿意听从将军的命令,只是属下的家人而今仍旧在敦煌城内,晋王攻破城池之后,必定会沦落为俘虏。”一名将领道。

于范道:“在你们看来,是晋王的实力强横,还是敦煌的守军实力强盛?”

“自然是晋王。”五人毫不犹豫的回道。

“既然如此的话,我等可以选择投靠晋王,我等皆是军中的将领,奉命镇守玉门关,投靠晋王从而抵御玉门关外的尉黎国的军队的话,定然能够得到晋王的认同。”于范道:“晋王率领大军,连蛮横的羌人都败在了他的手中,何况是区区尉黎国的军队,他们进入凉州之后,做的最多的恐怕就是为祸凉州,帮助敦煌度过眼前的危难,却是困难。”于范道。

五人沉默片刻之后,点头答应了下来,方才于范的话语给了他们很大的触动,他们是汉军将领驻守在玉门关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防守西域诸国的兵马,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影响凉州的百姓,在这一刻,他们明悟了,他们懂得了自身的职责,哪怕是事后为晋王处罚,他们也尽力了。

汉军将领,就应当坚持自己的底线,不让西域诸国的兵马进入凉州,这就是底线。

“愿意听从将军的命令。”五人纷纷道。

于范笑道:“如此一来,定让尉黎国的兵马难以进入凉州,晋王帐下讲究的是赏罚分明,尔等若是立下功劳的话,何愁不能有更高的地位,至于说你们在城内的家人,董武不敢为难,除非董武想要身死城内。”

其实无论是吕布还是其他的诸侯,都是有着野心之辈,这一点上于范还是能够看明白的,不过而今的玉门关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就算是身死,他也不会让尉黎国的兵马进入玉门关,这是身为一名汉军将领的坚持,他不能因为董武的一道命令而放弃了多年以来的坚持。

第1713章 尉黎国大军到来

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于范比之陈应的手段要高明上很多,取得军中将领的绝对支持之后,玉门关内谁还会违背他的命令行事,相比于晋王的大军,军中将士对于西域诸国的兵马肯定有着更多的排斥。

当日,于范就命令派遣使者赶往张所在的营寨。

在这期间,于范对于自身的安危还是比较重视的,就连五名将领也被于范暂时留在了房间内,在事情没有确定下来之前,他是不会放松的,这就是陈应的事情给于范留下的教训。

张得知此事之后大喜,关外有着尉黎国的兵马,若是在这种时候与玉门关的守军开战的话,是很不明智的举动,尉黎国的兵马垂涎大汉的疆土,两者开战,便宜的就是这些异族了。

张率领八百名大戟士进入玉门关,在这一点上张是比较谨慎的,毕竟这些兵马之前是听从敦煌郡的调遣。

“拜见将军。”于范率领军中的将领走出玉门关迎接张。

张翻身下马,将于范扶起道:“于将军镇守玉门关多年,劳苦功劳,乃是我辈之楷模也。”

于范抱拳道:“将军客气了,末将乃是汉军的将领,驻守玉门关乃是职责之中的事情,末将的职责就是让西域诸国的兵马难以踏入玉门关半步。”

“好。”张忍不住赞道,有着太多的将领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了以往的坚持,他们已经在利益中迷失,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职责是什么,追逐功利。

见张对于范颇为重视,军中的将领也是长出了一口气,他们投靠晋王,本身就是一个冒险的举动,从张的举动来看,没有因为他们是投靠之人而有所轻视。

而后于范为张引荐军中的将领,张看的是连连点头,口中不吝赞赏之词。

首节上一节1083/18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