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兵之霸途(上) 第790节

当然。别说袭击了,秦颉的这支新汉军,经过了一两天的急行军,一来到便要跟他们大战了一场,这对于秦颉的这支新汉军而言,的确就是一支疲劳之师。再加上,虽然打败击退于禁的这数万曹军,新汉军同样有折损减员的情况的,哪怕直接阵亡的新汉军将士不会太多,但是一、两千人还是有的。最少,受伤的将士,全军就有数千近万人。像秦颉这样的战斗方式。没有士兵伤亡那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说,于禁回到襄城之后,再出动大军,与秦颉再来一场夜战,秦颉怕都吃不消了。事实上,如果于禁能够率大军再次发起攻击,秦颉恐怕也不会再跟他们交战,只好连夜后撤,等新汉军的主力大军赶到了再作打算。

甚至。也不说这个了,就说白天的这一战。在襄城的一众军将。在已经探查清楚新汉军的确就只有一支先锋部队杀到了襄城二十多里开外。在襄城方圆数十里之内,根本就没有可以威胁得到他们襄城的力量。于禁他们。为何就偏偏要出动那甚可比新汉军多一倍多的兵来来攻击?为何不出动十万军马?不出动二十万军马?

面对二十万的曹军,秦颉恐怕马上就得要命令军队掉头就逃,哪里还敢结阵对敌?

须知搏兔应尽全力,能够做到十足,为何却要出两分力?

所以,这一次之败,虽然说,是新汉军的战术打法太过出人意料之外,让于禁他们败得糊里糊涂。可是,他们就从来都没有想到过,他们为何不直接大军尽出,倾尽整个襄城的力量,一举灭了秦颉这一支新汉军?如果当真的让他们灭了秦颉这一军人马,这将会对新汉军造成极大的打击,必会让新汉军全军震动,甚至,还有可能会打击到新汉军的士气。

但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这一夜,秦颉其实也是有点提心吊胆的,哪怕是已经派出了无数的斥侯探子去盯着襄城曹军以及汝南方向曹军的动静,但是秦颉依然担心曹军会在夜里来袭击自己的营地。一旦遭受到曹军的夜袭的话,新汉军恐怕就疲于应战,怕得要连夜突围后撤了。

秦颉这一夜,其实还真的不敢合眼。

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他才慢慢的合了一会眼,但才一会,就被一些早起的鸟儿鸣叫给惊醒了。

他一醒来,第一时间就是跑到营内高处察看军营之外,发现没有曹军来攻战,他才真正的放下心来。

如此,直到差不多中午时分,新汉军的大军才浩浩荡荡的开到,而襄城的曹军,竟然一直都没有动静。看来,一战之败,已经让曹军丧了胆气,连前来叫战都不敢了。

但是曹军不敢战,新汉军的大军一到,可不跟他们客气了。

特别是魏延,一听到秦颉与曹军大战了一场,并取得了全胜,他也不想甘于人后,马上就与陈到商量,当即就直接率军杀到襄城之外,在离城不到五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并且马上率一支人马到襄城前搦战。

李典再次出战,但是面对武功更胜一筹的魏延,李典就没有与秦颉对战的时候那么轻松了,才不过是十多会合,李典就险死还生,被魏延直接一刀劈落马下,要不是他跑得快,弃马奔逃,而魏延的骑术也的确不怎么样,又有李典的亲兵亲将拼死相救,如此,方让李典逃回襄城,否则,李典就会成为这一次与新汉军的大决战当中首先陨落的时代武将。

另外,陈到也同时从另一个城门向曹军搦战。于禁出阵,但是,于禁居然也不敌陈到。两将力战四、五十会合,于禁力弱而退。

如此。经过武将之间的交锋,曹军对于新汉军随便冒出来的武将都能与他们的三军统将大战而胜之的事深感不安。更加打击了曹军的士气。不得不高挂免战牌,没敢再出战。

襄城的曹军没敢出战,魏延与陈到,干脆就布置了兵力,对襄城隐隐的形成了一个围三缺一的态势。开始着手对襄城发起攻城战。

不过,辎重还没有运到,暂时也只能试探性的攻城。而襄城的确是城高墙厚。在短时间之内,恐怕新汉军也难以攻夺得下来。

襄城内的曹军,他们自然也不能太过被动的据城镇守,他们也在绞尽脑汁来想办法看看如何可以击退城外的新汉军,想着要如何才确保襄城的安全。

他们都有点担心襄城久守必失,所以,他们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击败击退城外的新汉军。可是,这又要如何攻击呢?

最终商议的结果,是马上派人前往许都求援。请曹操另派一员大将率一军来援。同时,也派出快马,前往汝南。将襄城的情况告知在汝南镇守的张辽。想请张辽在没有敌军攻击到汝南城之前,先率其所统率之军,赶来襄城,与许都前来支援的曹军一起,配合他们襄城的军马,一举灭了城外的二十多万的新汉军。

他们的胃口有些大,但是,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因为这一支新汉军算是孤军深入到他们的势力范围二百多里之内。其补给线太长。如果能够集中优势的兵力来合攻这支新汉军的二十来万的军马的话,他们也未必没有胜利的希望。

但是。世事又岂能如他们所料?又如何能如他们如愿?

因为几乎与宛城的军马同时出兵的,还有荆州襄阳的军马。

关羽早已经集结好差不多二十万的荆州军。时间一到,他马上就突破了襄江。

为了渡江,关羽请回到了江夏的黄祖调来了一部份水军给他,主要是征用船只,运兵渡河。

相对于新野一带来说,襄江边的曹军,留守的兵力就更少了,因为这一片地区,与荆州襄阳太近了,而又离他们许都朝廷太远了。如果有什么事,也很难在第一时间获知情况,再加上,襄江防线更长,曹操也没有那么多的兵力沿江防守,所以,在襄江东岸的曹兵,并没有给渡江作战的关羽所部的新汉军造成太大的阻力。

还有,关羽请马超先助自己夺取汝南,再往整个豫州平原纵深发展,与沿长江南下的张飞所部的新汉军军马呼应。

所以,十万西凉铁骑,渡过襄江,铁蹄踏上了豫州的时候,整个豫州的曹军都为之震动。

新野城的曹军,简直就是望风而逃,根本就没敢据城死守。

而在汝南城的张辽,获知新汉军的大军终于杀过江来,他更加没敢轻易的率军迎战。因为他知道,豫州的南部,枣阳、义阳、平春一带,根本就无险可守,根本就难以依据那些地区来抵挡新汉军的兵锋。除非,他认为自己所率的曹军已经强大到不惧新汉军,敢随时与新汉军大决战的地步,否则,他必须得到据城死守,不能轻易出击。

当然,张辽也并非是什么都不做,他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收拢从各地撤回来的曹军,对那些曹军马上进行整编,让那些曹兵,可以直接加入他的汝南守军秩列,为自己增加多一点守城的筹码。

而就在张辽在忙于收编撤逃回来的曹兵时候,他就收到了来自襄城的求援,以及请他出军夹击襄城前的新汉军,先灭了在他们襄城前的二十多万的新汉军。

说实在,汝南离襄城并不算太远,就等于是许昌到襄城的距离。

如果是以前的张辽,他必然会把握战机,就趁新汉军在一时半刻还没有杀到汝南来之前,倾尽其精锐前往襄城打这一仗。

但可惜,现在的张辽,与历史上的张辽有了很大的分别。历史上的张辽,他归降曹操之后,一心一意为曹操效力,没有二心。但现在的张辽呢?怕正应了那一句,人在曹营心在汉。他平时更加关注的,是在新汉军的兄弟高顺等人的情况,关注着新汉军的种种战事,每当新汉军又打胜了一仗之后,他都会暗里高兴,偷偷的痛饮三杯。

当然,大多时候,张辽的确有点意志消沉,在曹操军中,他只能本着一种职业精神,做好做对自己的事,对于在曹操的面前表现争功什么的,他却是从来都不去想了。尤其是,每当一想到曹操与新汉朝的紧张局势,想到他可能早晚得要面对新汉军,要与新汉军交战,他就会感到茫然,心里不知道要怎么办。

尤其是,当张辽一想起,当年在他被曹操、刘备联手攻击的时候,刘易与高顺等冒死相救,他就觉就冲这一份救命的真挚感情,他也很难做得到当真的与新汉军死战。现在,满庞、于禁他们请他出兵助战?张辽几乎就没有怎么考虑。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哪怕是曹操的命令,张辽怕都要三思而行,何况是满庞与于禁等人的请求?

所以,张辽只是命人回复,他在汝南城,要面对新汉朝大将关羽与马超的攻击,难以抽出兵力助战。汝南不容有失,如果他们击退了新汉军还请派军来援云云……

反正一句话,张辽的心里,就不想出兵助战。他没有将满庞他们的计划,透露给新汉军知道已经算是对得起他们了。只不过,以张辽忠诚的性格,他自然不会那么做的。

事实上,张辽就是这么的一个人。

曹操命他镇守汝南城。其实他的心里也猜想得到,是因为曹操根本对他就不够信任,所以才会着他镇守妆南这座明知难以守住的城池。

但却依然让他死守,也就是说,他与汝南,其实都等于是被曹操所放弃的棋子。

只是,不管曹操是如何想,但张辽的心里,哪怕是再向着新汉朝,但还是会为曹操守住汝南的。他已经抱着死志,最多就是以一死以谢曹操,以谢天下,以告之刘易他的决心,他的心意。

所以,如果新汉军杀到的时候,张辽就只好尽自己的人事。实在不行,新汉军非要强攻汝南城,他只能以死来报答曹操,来向刘易明志。(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章 马超VS乐进

现实当真的让张辽非常为难,左右都难做人。,

因此,张辽觉得,自己既然受了曹操的命令,那么就得要忠诚于曹操,必须得为曹操守住汝南。而面对新汉军,却又非他所愿。因此,当新汉军的大军当真的攻杀到汝南的时候,他唯有就是以死来明志。

通过死,他可以向曹操表明,他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至死都没有背叛曹操,也展现了他为人的忠贞。

通过死,他又可以向刘易,向新汉军中的兄弟们表明心迹,他张辽,就是宁愿一死,也不愿意与自己的兄弟们刀枪相向。

张辽想来想去,唯有如此,才方可以全了自己心中的忠义,才能够无愧于自己的本心。

所以,张辽的心,已经立下了死志。在这个时候,他又哪里会去管襄城的战事?他此际,为曹操收拢豫州撤逃回来的曹军,只是尽他为人臣的本份罢了。

首节上一节790/18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