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颇为无奈的叹气,然后起身在周围溜达了起来,而在孔夫子相后头有一照壁,照壁上头似乎是有字,鸿宝帝上前瞧了瞧,就见照壁上写着的是: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就这寥寥几字便能让人热血沸腾,他一老头看着都想翻身上马重回少年,好一个“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当真是有那一往无前之魄力。
心潮澎湃之时,他转身问那罚抄少年:“这个,可有全篇?”
“这个自然有,是夏大人为书院所做少年中国说,是以勉励学子之文章。”
“可否取来我一阅?”
那少年哦了一声,起身就走了两步,便在大堂上拿出了一册全新的册子递给鸿宝帝:“新生入学之时每人都要领一册,需人人通读背诵。”
“嗯……待老头子瞧瞧。”
鸿宝帝一屁股可就坐在门槛上了,他翻阅起了夏林修改过的《少年中国说》将里头一些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内容都给替换掉了,但其实无差,这五胡乱华才过去多少年?谁能忘?
这一篇读下来,前半篇读得鸿宝帝哀叹顿足,后半篇却让他斗志昂扬。
“怪了,这么好的篇章怎的就只在这里流传,这不得全国上下都背诵一遍啊?”
想到这里鸿宝帝将那小册子揣到了怀中,而这时竟不知不觉到了放饭的时候,那罚抄少年见鸿宝帝还坐在那,便走过去说道:“老人家,这已是放饭的时候了,不如让我引您去吃些东西,书院有规定,若是访客年过六旬便是能留下吃上一顿饭,免得让人奔波操劳。”
鸿宝帝一听:“哦?这规矩有趣,那可多多劳烦了。”
“先生教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家无需客气。”
第129章 给陛下小小来一点工业震撼
夏林为什么没有直接往外卖玻璃跟水泥,反而是选择用一种相对保密的方式来生产这两种东西,可不就是在等着鸿宝帝这一程呢。
太早把玻璃制品推广出去,不但给不了什么震撼反而会给人夺取资源的可能,瓷器因为土质的原因他们拿不走,玻璃这种玩意他们还拿不走么?
但如果这些东西加到了皇家认证里面那整个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了,那就等于是贴上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营业执照而且只要配方工艺不外传他们恐怕一时半会也没法形成竞争。
这鸿宝帝这不是在书院的饭堂中吃饭么,今天的菜品跟往日并没有不同,大锅菜说好吃那真是说不上,但菜品种类的确是不少,因为夏林弄了好多油来并且这阵子浮梁县周围几个县的油菜籽也都开始出油了,所以这阵子书院里头可是有虎皮蛋和油炸鸡腿吃,这油炸的东西在这个时代里那可正经算是顶级好物了。
所以那些水煮的菜鸿宝帝吃不惯,但这大鸡腿他老人家可是生啃了一整根,吃完之后还不忘一抹嘴说问那旁边的狼吞虎咽的少年:“你们平日里也都有这些吃食?”
他其实还是很害怕是因为他自己来到这边来之后才有的这些伙食,假东西谁爱看呢,但他去过那么多地方,大部分都是有弄虚作假的成分在里头,可是也没办法,毕竟这个时代普通人想吃饱都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不做点假实在是难看。
旁边的学生听到他的问话只是指了指贴在饭堂墙壁上的“食不言寝不语”然后就继续吃起饭来,而鸿宝帝只是看了一眼便笑眯眯的等在了那里。
毕竟谁能不喜欢懂规矩的好孩子呢。
等到身边那孩子咽下了嘴里的饭菜,这个刚来到变声期的半大小子就说道:“每日都有,只是种类有所不同,您看那墙上有每日菜单,有些东西我们都吃腻了。”
鸿宝帝转过头看了一眼,果然发现墙上贴着七日菜单,肉蛋鱼等等一应俱全,而且看上去贴着有些时日了,再看书院的学生虽然有的年龄还小,但一个个强壮得像那小牛犊子一样,这在别处可看不见,他一路下来看到别处的孩子虽然都不能说瘦骨嶙峋吧,但却也没有如这里这般壮实的。
“看来是真的好啊,能花如此多的钱财精力来办学,那是真的极好的。”鸿宝帝赞叹一声后再继续笑着问道:“你们以后打算是科考啊?还是打算怎样?”
“老人家,你是外地来的吧?”那学生笑道:“鹅湖书院六岁便能入学,十二岁便要有一个内考。过线的便去那科考班,若是没能过线则会被分去技工班。科考班上到十七岁便是参加科举,技工班上到十六岁便去工坊。因为书院中出去的人识字、懂得多,出去干活要比其他学徒的赚得多些,而且若是优秀的还会被分去那县里办的工坊,说不定将来可是要当厂长的。”
鸿宝帝听着倒是连连点头,他就觉得这个法子好,读书固然重要,可大匠也是极稀缺的,都别说市井里,就算是朝堂中若是能当个大匠也是最高能挂上三品、四品,甚至若是读过书的大匠当工部侍郎甚至尚书都是可以的。
这个法子好,当推!
而这时一辆小车缓缓而来,一个书院高年级的少年走过来将一个林檎也就是苹果放在了鸿宝帝的面前,而他观察了一圈发现每个人桌上都有一个,甚至有些人还满脸嫌弃的将这个递给了其他同窗,这可不像是演的,那种嫌弃之感可不是他们那个年纪的人能演出来的。
看起来这个应当是经常发放才会如此,不过这些孩子嫌弃,他可不嫌弃,拿起林檎就咬了一口,只觉得清脆酸甜美味多汁,吃完炸鸡腿再吃一份这个,感觉不知道多美了。
再想想那些一脸嫌弃的孩子,鸿宝帝无奈的摇了摇头,这日子过得太好了,看给孩子惯的。
不过联想到别处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孩子,鸿宝帝心中就特别无奈且感伤,只觉得是自己无能……
可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这浮梁县凭什么这么有钱这么富裕?这别说京畿道那些县了,就连金陵都做不到这个程度。
问别人可能问不出,但问这书院里的孩子却是大概能问出来的,俗话说的好“童言无忌”,小孩不会撒谎,至少撒谎能叫人看得出。
“我问你啊。”鸿宝帝满脸好奇的问着那孩子:“你们这浮梁为何如此富裕?”
能在这鹅湖书院读书且身上穿着的是科考班灰白色院服的人,那就没有菜鸟,读书不行的可都去穿那蓝色的技工班服了,这小子一听老头儿这么问,那他那爱显摆的心就上来了,用手绢抹了一把嘴便开始了他的表演。
“要说浮梁富庶,那也是在夏大人来之后的事情。三年,不过三年之前此地还是个不毛之地,百姓穷困,虽有制陶,但却贫瘠。自从这夏大人来了之后,他便引那开源之法,兴办工坊、集思广益,他上课时说,一地若想发展改变贫困,那便要有一进一出之门。”
“哦?何为一进一出呢?”鸿宝帝立刻化身最佳捧哏:“可否细细说来?”
“这进,便是要让外头的信息走进来,这出便是要让这里的货物走出去。而且要利用好自身的先发优势,将外头需要什么我们便生产什么转变为我们生产什么外头便需要什么。”那孩子讲得是摇头晃脑:“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夏大人所说的创新。”
“创新?那何为创新呢?”
要换成别人,鸿宝帝那可是懒得听这么多废话的,可一个半大小子摇头晃脑做大人模样时却是极招人喜欢的,他一老头儿听个孩子这样絮叨那也是蛮有意思的。
“这个简单,便是不断推出新东西。比如老人家您看那窗户,以往我们用窗户纸,屋内即便是大晴天也像是蒙上了一层雾气,但如今我们用的是玻璃,窗明几净便成了家常便饭,而这玻璃不光能透光还能保暖,即便是冬日也可以抵御严寒和风霜。还有那水泥之物,更是使得修桥铺路盖房变得简单,一栋房子原本数月,但自从有了水泥与砖石之后,不出几日便能成型。还有钢铁、农药等等,那都是创新之物,涵盖衣食住行,您可发现这浮梁周边的庄稼长势极好?”
唉?这么一说鸿宝帝还真的想了起来,他一路走来就是见到以浮梁为中心的这么一圈,不管是蔬菜还是粮食都长势喜人,他一开始还以为是水土问题,可若比肥沃京畿周遭可比这里肥沃,但庄稼长得就不如这里的好。
“那是为何?”
“夏大人说这是因为药与肥,他说这庄稼与人一样也是要吃药的,生了虫要吃药、得了病也要吃药,光土地肥沃支撑不起那大片的庄稼,还需要给他们喂药,于是便有了农药。这给地里打了药之后,虫不吃了,叶不黄了,收成自然便上去了。收成上去了,余粮便能用来喂鸡喂鸭养猪养牛,这才便有了我们碗中的鸡鸭鱼肉。”
“嗯,有道理。”鸿宝帝连连点头:“倒是新鲜东西。”
“这自古以来唯商贾最精,他们最知道该如何赚钱,商贾多了,信息便流通了,信息流通了,这里的货物就好安排生产,而生产的东西又从他们手中流出去,这边是夏大人所说的良性循环,才能更好的拉动内需。”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新词把鸿宝帝弄得是一愣一愣的,什么创新什么良性循环什么拉动内需,他不懂就一个一个的问,圣人都说不耻下问嘛,他也没觉得有什么。
而这会儿周围那些学生大多也都吃完了,见到这里有好玩的便围拢了上来,原本是一个人给鸿宝帝上课,如今变成了七嘴八舌畅抒己见。
这说了一大圈,倒也着实为鸿宝帝解释了他这几日的疑惑,原来一切的问题都在那个“内需”上呢,看来自己虽然已经老了,但该学的东西是一个都逃不掉呢……
一顿饭下来,鸿宝帝不光是吃饱了还学了个饱,在告别时他甚至都有些依依不舍,因为这些思维活络的孩子那可就是大魏的未来,是他鸿宝帝的子民。他也终于能看见一批一开口不是那之乎者也风花雪月的少年郎了。
从他们嘴里蹦出来的词一个赛一个的新鲜,什么“生产力”什么“劳动效率”什么“创新”什么“供需关系”,士农工商好像就没有他们不懂的,七嘴八舌之间提出问题还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先不管他们说的对不对,能不能实现,但至少孩子们是脚踏实地的在琢磨在思考,这是极好的,真的是极好的。
现在再回头想想那些世家书院里教出来的东西……
哼,恶臭不堪,张嘴便是虚头巴脑的大义、教化,落不到实处、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却都成了那争名夺利之人。
而走出书院的鸿宝帝又拿出了怀中的《少年中国说》通读一遍,这才将这本册子里的东西理解了个透彻。
想到这里,他倒是对那些所谓“创新”的东西产生了兴趣,打算去看看……
第130章 被震惊到的可不只是陛下哦
皇帝在闲着没事满世界溜达,难道大臣就是闲得住的么?这可是一百多号人,既然就连陛下都说了让他们自由活动,他们显然不可能在会所里搓一天的背吧?那就是黄河里的王八也经不住这么搓洗。
懒得动的便在度假中心里吃吃喝喝,有那勤快的则换上便服去往了县城里头到处溜达溜达,享受享受这难得的悠闲。
他们的路径其实很单一,从下榻的地方前往县城,一定是要经过“好望角”,几乎所有人都会登上去眺望一番,也是不得不说这地方的风景的确是一绝,人人都在夸这地方当为一绝,但谁也没注意这一条路的修建起来到底有多费劲。
这里有时会出现十几二十个人排队等着上去观景的奇景,甚至住在附近的一个老头儿还专门搬了张椅子过来看着这些人爬上爬下看风景。倒是真应了那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反正感觉这些人比风景好玩多了。
只是这老头可能到死的那天都想不到这些彼此催促快些快些的人,都是平时他连正眼不敢看的当朝大员,一品二品的王侯、三品四品的将相。
这个点已经是县里最热闹的点了,商贩都已经开市好长时间,码头上的商船已经开始装运货物,有些新商人一过来就看到停靠在一旁的巨大龙舟,一打听才知道陛下就在这里住着,但即便是陛下在这却也没给普通百姓带来什么困扰,该吃就吃该喝就喝,长街上仍旧热闹非凡,小贩摊位上的讨价还价配上方言如同吵架。
高士廉其实也是爬上去看风景的一员,在来到镇上的集市区时,他其实心里也很是震惊了一把,很难想象到底是怎样的治理能力才能把一个不毛之地在几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一个不输京畿大城甚至有过之的商贾要道的。
他不善于经商但如不是为了家族集团,高士廉其实很是一个治国高手,而且还比较全才,三十年前他二十二岁时征高句丽,一战打得那边至今还躲在东北角舔伤口,主持户部时更是能在五年之间推行三十七条新政让税收翻了三番。
反正就是能说他坏,但绝对不能说他菜,能登上宰相位的天地下就找不出几个真正的菜逼,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站在浮梁县城的中心位置时竟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五十多岁的老高,终于还是在面对年轻一辈的冲击时感受到了恐惧。
墙上的告示明确贴着去年的布告,上头写着上年县城的花销用度而下头还有今年的花销预算,高士廉心中一惊:“连这个他都敢写?”
但让他心惊的地方还远不止这些,这里的税收也好、农制也罢,那真的是让人不得不叹服,特别是农商税这一块,单纯种地是不用缴税的,也就是说浮梁县这地界是没有农税一说,但同时土地是不得买卖的,分到谁头上谁就用到死,死了就给儿子给孙子,家里绝户了就收回来再次分派,没能力种田就能把田地租出去给有能力的种。
而没有农税却还能向上缴齐税收的地方着实少见,不过高士廉发现这里更恐怖的是商税居然也跟别的地方不同,初级农产品是不收税的,也就是说种出来没有加工过的瓜果蔬菜粮食肉蛋不收税,换而言之就是农民自己干了多少干了什么都是自己全得。
这可了不得了,难怪这边的人口能快速膨胀,天底下谁不希望自己干活不缴税呢,那只要勤快一点,日子不得飞起来过啊?
高士廉聪明,他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那就是这个地方是在山中,耕地本身就没多少,人们迁徙过来之后发现耕地稀少甚至没有,他们就不得不转移到城镇中去务工,而务工的人多了,生产的量自然就上去了,那些大商户缴纳的税自然也就多了,而这比收那仨瓜俩枣的农税要见效快许多,而且可以有效支撑这里的工坊发展。
再加上这里的工坊又能有效的消耗田间地头生产出来的东西,再化作商品流通出去从别的地方赚取银子……
妙啊~
高士廉拿着刚买的扇子啪嗒一下打在手上:“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
要不说这害得是当宰相的人呢,在这站了一会儿光靠自己琢磨都快摸到资本论的边儿了,要是历史上有这脑子的人要真全用在正道上,1640年中国都能憋出歼星舰了。
但世界到底还是一个大草台班子,牛逼的人到底是少,就算是朝堂上的人大部分也都是享乐型人才,他们到这里来就是享受各种便利和快捷的。
反正他们是没想到在这个江南小镇上居然能买到来自波斯的地毯、来自大秦国也就是罗马的葡萄美酒,还有天竺来的白糖,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甚至就连在金陵都难以见到。
不过他们是想不到这些玩意都是本地土特产,冠上那稀奇古怪的名字只是为了保密。
地毯是用草原弄来的羊毛织的,葡萄酒倒是从西域那边弄来的,但夜光杯可是本地土特产,酒不咋好喝但杯子嘎嘎漂亮,至于白糖、肥皂这些也都是在当地的作坊里头生产出来的玩意,造白糖的是给未来准备的化肥厂,肥皂则是在农药厂里弄出来的。
但换了个名字到这里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嘿……还真糊弄了绝大部分人。
与此同时鸿宝帝这会儿已经扒拉着墙头看人窑工开窑了,他已经在墙头上看了一个时辰,看着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被强壮的窑工拿出来,每当看到有那看着明明很不错但却被定义为次品而被一榔头打碎的瓷器时,他心里就莫名的一揪,本来就抠门的他真的是看不得这个场面,于是他便来到了旁边那个最大的窑口,因为刚才他已经看到这边也马上要开窑了。
而就在他刚扒拉上去踮着脚准备看人家开窑的时候,就听见里头的监工在那喊:“等会你们可得小心着点,这可是为万岁爷的献礼,要是你们给磕了碰了,就是把你们扔到窑里给融了也赔不起!”
下头的窑工们纷纷答应,而墙根的鸿宝帝唉了一声,心说道:“给朕的献礼?有趣,看看。”
这窑车缓缓推入,先是拉出了几个大家伙,这光是窑钵看着就体量惊人,当一层一层的揭开之后,那精美的青花龙纹就一点一点的展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三米高的瓷瓶呐,放在这个时代都不用成古董那就已经是国宝了,上头的龙纹清晰可见分毫毕现,可以说是也是绘画技术的巅峰之作,就这玩意放到几百上千年之后,哪怕是一片瓶子碎片那可都得价值连城。
鸿宝帝在外头看着都看惊了,这玩意可是太精美了,哪怕是见惯了大场面的鸿宝帝可都是一时半会反应不过来,情不自禁的哇了一声。
那洁白的瓷器上头的青花龙纹,仿佛就真看到了飞龙在天,叫人挪不开目光。
更帅的是这玩意有一对儿,鸿宝帝都不敢想这玩意到时候往宫里大殿上一边放一个,要是那外国使臣来了还不得羡慕死他?哪怕是外国使臣不来,光是看着也舒服吧?啊?这颜色?这花纹?
而接下来的东西照样让鸿宝帝继续变成没见识的土豹子,嘿……那大龙盆,嘿……那大龙缸,妥妥的九五之尊么。
好看,爱看,十分漂亮!
“老大,你说我们这个窑口会不会成御窑啊?”
“还真说不准,要是能成御窑,咱们可就发达咯。”
鸿宝帝这会儿就在墙头看着呢,当然这里看着的可不只是他,其他窑口的人也都扒拉在那看着,毕竟这可是代表这个时代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平,谁不想来看上一眼?
窑里当然不止有大件,还有不少小件,当里头一件件东西都被拿出来摆在旁边透气时,阳光刚好就偏到了这个角度,那监工踩着椅子旁边有六个人扶着他,然后一点一点的在瓶身上找瑕疵,那精细和仔细都让人不敢大口呼吸,生怕自己的呼吸声惊扰到了他,导致瓶子上出现什么纰漏。
鸿宝帝也不例外,他眼睛都不带眨的,全神贯注的盯着瓷瓶,也是生怕出现了什么纰漏,这玩意要是被一锤子给砸了,多少是有些可惜。
这会鸿宝帝心里都打好了主意,如果这瓶子上头有些许瑕疵而导致要被砸掉的时候,他就一个跳刀过去亮明身份说这个瓶子费时费力又如此精美,砸掉太可惜,朕以天子之名赦免它微瑕之罪。
剧情都想好了,但监工却下来了,他长出一口气哈哈大笑几声:“无瑕!”
全场顿时欢呼起来,就连墙外的人也高兴得欢呼雀跃,鸿宝帝长松了口气,哎了一声:“有趣有趣……这可太有趣了。”
这会儿这监工笑呵呵的走进屋里,拿出了一摞红纸包开始给墙外的围观者发红包:“多亏大伙儿借的光啊!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鸿宝帝拿着这五文钱的红包乐呵呵的走了,那红包里的钱被他拿去买了一碗绿豆沙,大口的嘬进嘴,竟是如此香甜,满心舒畅!
第131章 满载而归
要说这些日子谁过得最舒坦,那自然就是鸿宝帝了。
要不说他跟滕王是亲兄弟呢,一个老四一个老九,老九酷爱在码头指挥交通,老四则在各大窑口上来回溜达捡垃圾。
别看是皇帝,但这在垃圾堆里寻宝这种事那是真有意思,穿上龙袍他肯定不敢,但脱下龙袍之后他可就管不上那么多了,甚至还跟周围那些闲来无事捡破烂的老头们拉了个群,彼此之间还互相交流呢,说今天哪个窑口要开了、明天将有哪个窑口要出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