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夏林哪懂那些,他就是在网上搜了一下“古代军营配置”,但不知怎么就跳到了现代军营配置了,他也没细致看就依样画葫芦抄上去了。
甚至他都没怀疑这里头有什么问题,只是觉得给当兵的吃好一点才能保障战斗力,但他其实也没去调研过军营,甚至都没咋接触过当兵的,就是觉得这非常正常。
但实际上,就算是皇家禁军都没有这个伙食标准,还米面粮油肉蛋奶呢,这玩意就跟问“如果给诸葛亮不限量的猪脚饭能不能保证他北伐成功”一样。
正常人都不会觉得这是一件正常事。
叫花子没敢问,他觉得八成这就是糊弄人的,但只要一天能吃上一顿饱饭就足够了,这便已经算是天大的恩典了。
夏林接着又这么带着莽撞的无知在军营里溜达了一大圈,这个地方在他看来唯一的缺点就是地方小了点,如果再大一点的话到时候再整点大棚蔬菜那可就完美了。
嗯,他是那种有了想法就要干的人,说大棚蔬菜那就大棚蔬菜,不过石油工业太遥远,烧玻璃吧……木架子配玻璃加上稻草保温,大棚不就来了嘛。
而这边他在带叫花子浏览军营的时候,赵大那边已经奉命开始给叫花子的妻儿寻生计了,住的地方好办的很,夏林老早就给这些军户准备宿舍,一个小院能住六户人,条件不算好但起码也算是个三十平米两居室的配置了,就这年代这个配置已经是相当可以了,就像这叫花子的妻儿在来之前可都是住破庙的,不然也不至于风寒到快要死掉。
至于营生方面,说是这叫花子的妻子做饭手艺不错,曾在一个大户人家厨房里干了能有十年,这赵大就觉得倒不如也把这女的安排到军营里去烧饭算了,反正也都是要招人的,这有现成的用上便是了。
他把这个想法跟夏林说了一声,夏林懒得管这些小事于是便让赵大自己拿主意,而这叫花子的儿子也有个七八岁了,按照新平乡的规矩,这七八岁的孩子是要扔去书院读书识字的,于是就把顺道也就把这儿子给安排了。
这一下所有的事情都摆平了,而且赵大干活儿的时候别提多高调了,恨不得是见人就招呼一声,这一下有了样板间,于是就让那行来过往的人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还别说,之后的几天还真的陆续就有人来报名了,都是一些正经的良家子而且也都是青壮年,大部分还都是家中的二子或者三子,不过外乡居多,估计是想用这个法子移民到这新平乡来的匠户或者猎户。
夏林也不废话,自己答应的事跪着也要给安排完,所以这几天下来赵大的脑溢血都快给累出来了,但这样的效果着实明显。
老乡们发现夏林真的会给当兵的家人也安排生计,那可还了得?一时之间四里八乡的人都开始涌了过来想要报名,这人数一下子就超了。
夏林看着那衙门外头密密麻麻的报名人数,这肯定是不止五百人了,但他真的很想把这些人都给留下来,于是他就跟衙役兼师爷的赵大这么一商量……
“咱们也来个筛选,把那年富力强的留下,那次一些的也留下,不过把他们塞去乡里的作坊学徒务工,或者去那咱们新开的手艺班里学手艺,你看怎样?”
“那他们家属如何处置?”
夏林摸着下巴沉默片刻之后说道:“愿意来的咱们肯定是不能直接分派住处了,但可以有政策,免三年丁税。不过学成手艺之后可就不能免了。”
“嗯?”赵大眉头一挑:“高啊……大人,高啊。这样一来,不光是这些年轻的留了下来,我估计他们这些家眷也是要留下来的。”
“这件事你去安排,还有我之前说的几个窑你开好了没有?三个水泥窑,三个焦炭窑,两个砖窑和两个玻璃窑。这些可都是纯乡办的作坊,你要尽可能的把这些个年轻点的安排到咱们自家的作坊里去。”
“是,大人。我这便去安排了!”
第66章 新平乡的正经第二年
说起来夏林在新平乡过了两个年了,这两个年头他可真是一刻都没有停下,再回看新平乡俨然已经从那种最普通不过的破烂乡村变成了如今这贯通东西打通徽赣的主要中转站。
别小看这个中转站,只要这流量起来了,钱自然也就来了。不过不论如何先感谢王爷的十万两启动资金,时至今日启动资金还剩下两万二,但新平乡已经正经开始盈利了。
一切不能说太顺利,中途还是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小问题,不过总体进度都还可以,反正这两年下来这七八万两的银子基本都融在了乡里,乡里人有了钱了,如今就又开始建房子买东西,这个钱就算是盘起来了。
钱要花出去转起来,这钱才算是活的,否则囤在那里对乡里发展可是一点用都没有,这一点夏林深谙其道。
所以他花钱极舍得,毕竟这些钱他可以花,但带不走。在乡里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入公账报招待便了。
根据清点,过来报名乡勇之人多达一千五百余人,但如今名额只有三百多,剩下的一千二百余人也都被夏林妥善的安置在了新平乡里。
学徒的学徒,帮工的帮工,这些青壮来了,跟随他们一同而来的家属那可是基数最少是乘二了,携家带口的人数多了,那么就是户数多了,户数多了的话,这里就会显得兴旺。
夏林也不废话,直接给他们登了黄册,而这不算不知道一算才是吓一跳,新平乡两年时间新增人口达到了九千二百七十二人,其中移民九千一百二十九人。
现在整个新平乡在册为五千七百一十户,共一万三千三百五十人。两年时间人口从四千不到一点变成了一万三千人,这在这个时代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虽然这里第一顺位感谢的人就是滕王,那十万两银子融在这小小的新平乡里,想发展不快都不可能,但关键这投下去的本钱这已经见到回头钱了,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纺织业、农业,五个大类几乎都是在蓬勃发展之中。
只要能挣钱回头,新平乡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甚至会是呈指数级往上涨,那怎么办呢?
搞基建啊!只有搞基建才能保持把这一堆一堆的钱融到市面上,用钱来维持地区活力,修桥、修路、盖房子、加盖码头,一把一把的钱变成了外地运来的材料外地来务工的人和外地经停的商人,然后这些人又在新平乡采购东西,买卖货物,把这里的产品带出去,钱又从他们的手里回到了新平乡,然后乡人纳税商品纳税,钱再次回到了夏林的手上。
看上去溜达了一圈,钱还是那些钱。但市面上却多了房子、瓷器、布匹、茶叶、码头和人。关键是每个人感觉都赚了,那谁亏了呢?谁也没亏,因为这并不是博弈而是贸易,是劳动力转化带来的价值增长。
这日夏林来到了刚刚满员的大营里头,这会儿大营里可谓是一片混乱,他哪懂带兵,虽然这些大头兵都对他听忌惮,但这样下去总归也不是个办法,这要是哪天老郭突然心血来潮过来微服私访一下,看到这么个场面那还不得把他给骂得皮都翻起来?
站在那正发愁,正巧这会儿开早饭了,夏林背着手跟着这帮大头兵溜达进了火房,里头吵吵嚷嚷,五百人听上去没多少,但凑在一块却也是相当密集的,这帮人没纪律也没章法,就跟一堆流民凑在一起区别不大。
不过吃起东西这帮吊毛可是不含糊,那里头有那十五六的半大小子,拳头大的白面蒸馒头一口气能吃下八个。
夏林可谓是唉声叹气,一碗粥喝了一半就说什么都喝不下去了,看着这帮吊毛心里是真堵的慌……
就在这时,一个木盘子被放在了夏林面前,接着一个人便坐了下来,他抬头一看正是脸上有一块刺青的叫花子。
哦,人家现在不是叫花子了,他大名周同山,作为军营里第一个来的而且年纪也算是最大的,他在这些大头兵里的威望还是不错的,不过夏林个人认为他威望高是因为他媳妇在这管伙房,谁当个刺耳头那可就别怪打菜手抖了。
“大人。”周同山皱着眉头对夏林说道:“这……成营数日,为何不练兵啊?这兵不练那岂不是浪费了顶天伙食?”
周同山是真心疼,他是挨过饿的人,看到这帮造粪机天天吃了拉、拉了吃,什么事也没有,他心里就抽搐,当兵就该操练不然当这个兵有何意义?
这几日他没见到夏林,而且当兵的也不能随意离开大营,所以他就一直憋在心里,今天看到夏林之后他才终于有了开口的机会。
“我不会啊……”
夏林倒也实诚:“你看我这样子,我逮个鸡都费劲,哪会练兵呐。”
“大人,我乃鸿宝六年募兵,后驻幽州上谷郡,喀拉干之战后调扬州任盘营教头,略懂练兵之策。”
“嗯?”夏林听完之后快速的眨巴了几下眼睛:“你会练兵?你会练兵你不跟我说?我费劲巴拉又是贴告示又是求人去探寻老兵,你倒好你知道你不告诉我?”
“大人……我也不知道您不会练兵呀,况且我在营中也不知外头您在着急。”
夏林一想确实也是哈,咂摸几下嘴之后点了点头:“那该怎么练,你就开始吧。哦……对,我要给你提个教头是吧?”
周同山忙不迭的点头,脸上尽是笑容,毕竟当教头的待遇可要高不少,若是加上他娘子在这里烧饭,两人吃饭也用不着钱,一个月能攒下差不多十两银子。这十两银子攒个几年,到时而是到了那十六七岁时,这攒下来的钱就可以供他去京中考试。若能中个举回来,那他们这辈子的辛苦也便是值了。
不过夏林倒是不知道周同山心里的小九九,他只是知道这现成的练兵之人这不就来了嘛,于是他只是吩咐道:“反正我也不懂,便不指挥你了,你就操练着,这大营我便交给你手中了,可千万莫要给我出什么纰漏,你家大人上头也有上官,上官性子浪荡喜欢微服私访,若是给我逮住了,顶多骂几句,若是让他逮住了……哼哼,你小子的好日子可就到头了。”
周同山眸子一缩,他是真的怕……
要说之前连死都不怕的汉子为什么现在这么怂?其实说到底不过就是之前一直在绝望之中泡着,现如今被那无形的巨手一把捞了出来见到了光明的未来,若再让他回到之前那黑暗中,他真的是怕。
“大人放心,末将万死不辞。”
“末将?你不是教头么?”
周同山连忙摆手道:“口误口误而已……”
夏林抬起头仔细打量着这个二十六七岁的男人,眯起眼睛看了半天,然后轻轻一笑便站起身:“好好干,反正军营内部的大小事务你自己决定就好,我便不过多参与了。”
当天下午夏林的任命书就来了,直接给周同山提到大营教头,这一下长鞭在手这帮大头兵的好日子可就算到头了。
夏林这会儿就在外头看他操练,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周同山的操练之法极为严格,这可不像是边军的操练之法,夏林虽然没见过军营操练但他这些日子也听说过一些,基本上在边军里头能排整齐队的就已经算是精锐了。
那如果能排好队就算精锐,周同山这是在训练啥?大内禁军?
而周同山那边其实心里也憋着一股劲,因为夏大人虽然嘴上没说但各项的参数都已经说明他是在培养什么了,既然这样的话这帮人吃了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这份殊荣,毕竟军中有句话是喝粥干粥的活儿,吃肉干肉的活儿。就现在夏林给的伙食也好待遇也好,哪怕让他们去死他们都不能眨一下眼睛。
所以周同山还真的就是把这帮新兵蛋子朝着禁军的方向给操练。
两人都没多问,但却都在干一件特别危险的事情……
不过好在这就五百人,被发现了倒也无所谓,五百人能干啥,而且还是步卒乡勇,其实哪怕是老郭听见了也就一笑而过了,权当是小朋友的争强好胜罢了。
但老郭可能不知道,夏林下一阶段军事上的科技树就是钢铁热铸膛线工艺和无烟火药……
第67章 越老越任性
这有兵了,武器总归是要给的,总不能老让他们用竹竿操练吧。
新平乡刚刚开始开炉产钢,现在产能还很有限,肯定最优先的就是打造工具了,榔头、钉耙、铲子、锄子这些工具农具是优先的,然后才能轮到兵器。
而根据那些有经验的老铁匠说啊,这新平乡的铁打起来格外费劲,以往三锤便能弯过来的东西,如今却要反复烧红锻打才能成型,但这成型后的东西的确是不错,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锄头锄地又快又好而且不易翻折经久耐用。
“我要三种刀,第一种是长柄大刀。两面刃刀,通长一丈十五斤上下。称为陌刀,是用来给步卒对抗骑兵用的。”
这会儿夏林正在跟一个经验十足的老铁匠提出构想,他门下徒弟众多,基本上新平乡里出工出活儿最好的就是他们家了。
“然后是一柄轻长刀,大约这么长……”夏林比划了一个长度并拿出了一张草图:“这个可配为腰刀,无需配重破甲,主打一个锋利。造型这样就行了,狭直刀身,长柄,有刀格。这是赔给捕快城防之类用的,弄个两百把差不多了。上头那个要多弄一些。”
夏林说着又拿出了另外一张草图:“还有这种刀,总长三尺七寸、刀长二尺八寸,柄长九寸。穿刺劈砍,进可攻退可守。”
老铁匠盯着这三款刀沉思了片刻:“这是大人所改?”
“你别管那许多了,照做就是了。”夏林把一摞通票往他面前一拍:“钱管够,干活!”
那老头也不再废话,将手中的铁锤在铁毡上用力一敲:“孩儿们,干活!”
很快夏林便从那烟熏火燎之中出来,回头看一眼时里头就已经叮当声响成了一片。这三把刀其实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冷兵器了,一个是唐陌刀,属重刀,后经戚继光戚将军改进之后成为了一代反骑兵反倭寇神器,还有一种是类绣春刀,主打清便快捷,是为城市治安所配,所以不求破甲只求锋利。
最后一种便是副手刀,也是一直到火器出现之前都属于主战单位的直苗刀。
至于说为什么不直接上火枪,拜托……没有那个技术能力。没错,网上的确是给了工艺流程,但现在冶金技术达不到,化学工业跟不上,热铸工艺配套也不完善,与其耗时耗力的造枪,不如先用冷兵器武装然后弄点爆炸物,比如小口径炮和炸药包和手雷,反正李云龙当年能造啥现在勉强就能造点啥,想要再进一步的话,那就得等第二阶段方案出来了。
这玩意就跟练兵情况差不多,原理明白但还需要大量的经验作为累积,心急可吃不上热豆腐。
除了武器之外,还有就是制式铠甲了,夏林手上的五百人可不是私兵,那可是正经有兵符的正规军,是老郭作为二十多万两税银的回礼,跟那些乡党私兵不同,这些人是有资格配甲的,只是老郭到底还是抠门,只给了编制,其余的别说甲胄武器了,就连个新兵蛋子都没发过来。
所以一切都需要他夏林一点一点的磨出来,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是有钱也不容易。
而与此同时在京城里,唐小姐趁着皇帝诞辰时托自己父亲曾经的老友给陛下献上了一整套绘画在瓷器上的万国来贺图和一整套的红楼梦,两套瓷器共一百零八件,色彩斑斓相当好看。一开始皇帝也没当一回事,毕竟给他献宝的人极多,各种稀奇古怪之物那是数不胜数,什么珊瑚玳瑁看着就烦心。
不过就在第三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陛下前往御花园中赏景,随行的老太监则抱着一个瓷盒子过来打算给他泡茶喝,这才让皇帝注意到了那个精美异常的明亮瓷盒。
他取过瓷盒端详,发现这东西不光质地如玉,上头还描绘着栩栩如生的风景人物,煞是有趣。于是这陛下便开口问了起来:“田恩啊。”
“老奴在。”老太监低头答应道。
“这是谁献上来的?”
“是一商人托御史台殿中侍御史邵四郎进献,说是天下仅此一套。”
老太监那可是收了人家唐小姐的好处,故意拿着这东西在陛下面前晃荡,这遇见了陛下发问,自然便要好好的介绍一番。
“一套?”陛下笑了笑:“去,取来让我瞧瞧。”
这几日陛下心情极好,前些日子做寿时听闻自家侄女梦中得观音点化,守道救兄成为一方美谈,让那些个文官世家狠狠的吃了一瘪,然后自己那个闲散的弟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火气当着殿前还撒了一把泼,将那些个整日折腾的酸臭文官给弄得灰鼻子土脸,这连续几日都没有再因为和亲之事烦他,这让这位老皇帝整个人都明媚开朗了起来。
要放在平时,他可没心思去欣赏什么瓷器,被人烦都要烦死掉了。
老太监将那一八零八件瓷器都搬入到了御花园之中,陛下坐在亭子里按照秩序一个一个的阅读起上头的叙事诗文来,这诗文配上瓷器上的画作,活生生的便让人看了一出心满意足的好戏。
要说起来这当皇帝什么都好,但偏偏就是困在这皇宫之中,如那笼中之鸟不得高飞,而为数不多的消遣随着年龄的增大也变得索然无味了起来。
但偏偏好这两个瓷器的故事的确是吸引人,还配上了那图画,特别是那套名为红楼梦的套瓷,那是真的可谓荡气回肠,寥寥数笔便将一个大户人家的兴衰描绘的是淋漓尽致。
皇帝最喜欢便是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一幕,看得人免不得会心一笑,不禁让人轻松愉悦了起来。
原本只是打算喝两口茶坐上一会儿便回去批阅奏章,但谁曾想这一看便看了两个时辰,上头那些小字着实有些费眼,再抬头时却已经是双眼放花,可即便如此却还是意犹未尽。
不过皇帝毕竟是皇帝,他当然知道身边这老太监这么极力推荐这个东西的目的是什么,于是便笑着问道:“你收了人家多少银子?”
老太监噗通一声就跪下了:“陛下,冤枉……”
“少给朕来这一套,你十二岁便在朕身边,如今已有四十五年了吧?朕还能不知道你这小子。”陛下轻笑一声:“收了便收了,也不会因此责罚你。朕还知道你在宫外将你亲弟弟家的儿子养得极好,如今你也算是三代同堂了,贺喜贺喜啊。”
老太监根本不敢抬头,只是跪在那脑门子上的汗簌簌而下,这伴君如伴虎可不是开玩笑的,赌的就是这老东西心情好不好,心情好这事轻描淡写,若是他心情不好,明天摆在自己面前可就是家中子侄的头。
“罢了,你年纪也大了,为自己打算点也算是人之常情。朕就不追究你了,你拿了多少?说说。”
“五千两……”
“嚯~你小子手够黑的了。”陛下摇了摇头:“这东西当真是极致精美了,朕很满意。既然你都收了人家银子,那朕就替你表示表示吧。去,跟那内侍省知会一声,此物当为贡品。”
“谢我主隆恩!!!”老太监激动的都快要哭出声音来了,他把脑袋磕得砰砰响:“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