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第103节

  吕氏看着他,笑道:“儿啊,好事!站老大背后的那家天云观,要栽跟头了!”

  朱允瞬间来了兴趣:“怎么说?”

  吕氏笑道:“他们要买盐山,那种没用的山,听你堂弟说,天云观要花一百两买,还是起步价!”

  朱允闻言,还当是什么呢,结果就这种小事?

  他兴趣缺缺。

  吕氏看在眼里,孩子怎么想的她这个当娘的还能不知道吗?

  “儿啊,切莫好高骛远。”

  “在老大真正登上那皇位之前,至少还有二十年时间,咱们与他的斗争,是长期!而长期中他不断吃小亏,聚沙成塔,到最后是可以成为大亏!”

  朱允许眼眸明亮。

  吕氏看在眼里,抱着他脑袋,温柔道:“好了,你也切莫多想,好好读书研究宋史才是你的主要,至于其他的….娘都会帮你处理。”

  “你啊你,只需心无旁骛读书即可。”

  .

  …….….….….….

  下午时分。

  朱长夜还在看道观里弟子制盐。

  制盐的材料都在。

  有天云观弟子,把刚购买的铁锅架在柴火上,然后锅内倒入水。

  随后便将盐矿石放在硕大的铁锅内,铁锅下高温火烧。

  锅冒着白腾腾热气。

  井矿盐含有很多化学物质,正如人们认知的那样,单单经过高温解析后,依旧会还有有毒的化学物质。

  一般制盐,都需要高温蒸发和解析,从而成为粗盐。

  但矿盐中,这样仍就不能直接食用,还需要一道最为重要的化学工艺,需要掺杂着卤水去蒸发,从而制取精盐。

  卤水,这里也有很多。

  朱长夜看着天云观弟子们,不断蒸馏和解析细盐。

  看到现在整个下午,约莫十斤的细盐便已经被他们制出。

  按照现在市场细盐的价格,一斤盐巴三分五厘。

  十斤也就是三两五分。

  这些钱,自然不够。

  但这只是开始,而且还是试验阶段,现在是试验成功之后,就会加快速度。

  朱长夜拿起又一份新盐看着,点点头,很是满意:“不错,已经第六次成功。”

  “你们,这下是真的会了,我也不在此多多逗留,往后一切全由你们张易十师兄安排。”

  朱长夜笑了一声。

  随后和兴奋中的天云观弟子们,一一道别。

  而等他正准备回去时,张易十面色凝重走了过来。

  “天师,那十二座盐山的主人家找着了,也同意卖给咱们,只是….价格要一百五十两。”

  张易十快速说道。

  一百五十两,比起之前的一百两,足足多了二分之一。

  一座山多五十两,那么十二座山就是六百两,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钱够吗?”

  朱长夜没有询问细节,只是开口钱够没。

  张易十摇头:“不够,远远不够。”

  正说着,那买家周骥也走了过来:“道长,你们意下如何啊?”

  朱长夜笑道:“还在讨论。”

  张易十则看向周德兴:“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他总觉得,自己对周骥有一股莫名的熟悉感。

  不像是第一次见面。

  刚才也问了。

  可对方却始终坚持,两人是第一次见面。

  事实上,两人哪里是第一次见面啊?

  上一次见面,就在天云观。

  周骥亲自带着传国金印,交到了张易十手中。

  可那段历史是属于黑历史,他不愿提起,也不愿想起。

  而对张易十来说,他一天要见的人太多了,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忘记了只有一面之缘的周骥。

  “没有没有,道长,咱们真是第一次见!”

  周骥再次坚持着笑道。

  张易十眯着眼道:“那兴许是我想错了。”

  而此刻。

  朱长夜也在打量周骥,看了一眼,便若有所思起来。

  另一边。

  其实周骥并不想来这儿的,因为这会见到了朱长夜,他总觉得在朱长夜那双眼眸里,自己什么秘密都被看穿了一样。

  所以他很不想来这里,可是来之前他,根本不知道这里有朱长夜。

  要早知道,周骥是万万不会过来的。

  “道长,如何啊?一百五十两一座盐山,买吗?”

  “少点。”

  “哎呀不能少了,这可是我祖传基业,若不是手头紧,我都不想卖给你们。”

  “少点吧。”

  有天云观弟子还想着讨价一下,但朱长夜却直接道:“可以,一百五十两一座山,明日交接。”

  “这位买主,你意下如何?”

  周骥闻言,乐呵呵道:“好,好极!”

  达到了目的,周骥和他们又寒暄几句,便找了个借口火速离开了。

  而朱长夜也没有多留,当即吩咐天云观弟子,把刚刚制作好的盐,拿出去贩卖。

  明初的盐业承元制,百姓是没办法私下贩卖食盐。

  想贩卖食盐,需要从官府取得盐引。

  大多数人不会考虑做终端销售,他们没这个启动资金去在应天府租赁铺子,更没有钱,去问朝廷购置盐引,以及从盐商手中购买原盐。

  但做不了终端销售,并不意味着不能做食盐生意。

  现在朝廷对食盐施行两种政策,一种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开中法”。

  另一种是民制商收商卖的“纲法”。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完全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完全可以自己提炼食盐,然后将食盐贩卖给官府或者商人!

  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而朱长夜,也打算走这一条路。

  他有朱雄英这个关系,更是朱元璋亲爹,弄个盐引挺简单的。

  但弄了盐引,谁来卖?

  只能是天云观弟子了,自家弟子卖盐的事传出去,天下间如何看待龙虎山?

  虽然朱长夜不在意那些虚名,但他身在掌教这个位置上,加上老天师对他有恩情,所以有时候就得为龙虎山的名声考虑。

  自家天云观弟子是不能去卖盐的,那么剩下的,就是把盐卖给官府和有盐引的商人。

  商人,之前的蓉城之祸朱长夜看在眼里,自然不会卖给他们。

  所以朱长夜打算,让人把盐卖给官府。

  而由于观里没钱,再加上明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差的时间紧急。

  所以朱长夜一来是让天云观弟子们记住制盐,另一方面则是找人….借钱。

  他让朱柏带话回去皇宫,就说需要两千两白银。

  如今大明国库收了一些商税起来,虽然富裕了,但整体还是偏穷,很多部门都找朱元璋要金银,但朱元璋大多都给否决了。

  可在听到自己老爹要两千两白银,朱元璋二话不说,直接给批了过去。

  并且还让锦衣卫使毛骧,亲自护送这两千两白银。

  一个时辰后。

  装有两千两白银的马车,抵达天云观。

  毛骧和天云观弟子交谈后,就把这些金银留下,自己则带人回去皇宫。

  而这笔钱的到来,也让朱长夜稍微松了口气。

  与此同时。

  也有天云观弟子,按着朱长夜的吩咐,用马车带足足五十斤食盐,往转运盐使司而去。

  在转运盐司前他停下了,找了一个有商籍的外门弟子,让他把盐运过去。

  大明对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分的很是明确。

  你士大夫就该干士大夫的事,农就干干农的事,商人也只能干商人的事,分工明确,不得逾越。

  也正因此,若是这位没商籍的天云观弟子进去,那么不出一刻钟,他不仅盐没卖出去,还要被官府给抓了。

  只因他没商籍,却干着商人的事情。

  该抓!也必须抓!

  所以。他让有商籍的外门弟子过去。

  龙虎山外门弟子找到转运使的吏目,告诉他来意之后,转运使吏目检查了外门弟子的商籍,便道:“现在盐价三分七里,尽快拉来。”

  短短几天,盐价又在上升,看得出来国朝对食盐的需求多么紧迫。

首节上一节103/1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