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个短视频让老祖宗破防了 第81节

  有清朝的例子,尤其是天幕讲过雍正皇帝的事迹,李世民还有些期待蒙古族做出一番事业。

  结果,让李世民没想到的是,一心为国的皇帝竟然会落得如此下场。

  【元英宗被杀后,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继位,元泰定帝是真金的嫡孙】

  【由于元泰定帝死后,他传给儿子的皇位被侄子夺走,而他的侄子并不认可他的皇位,因此没有给他谥号和庙号,后世只能以年号称“泰定帝”】

  【元泰定帝继位之后,依旧奉行之前的政策,推行汉法,倡导儒学】

  【但是元泰定帝痴迷佛教,继位之后广建佛寺,沿海造浮图二百一十六座,甚至还自受佛戒】

  【虽然元泰定帝平庸守成,元朝社会趋于平稳,但其仅在位5年便病卒于上都,年仅36岁】

  【元泰定帝去世时,他的长子年仅8岁,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大都发动政变,被杀】

  【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拥立图帖睦尔为帝,称元文宗】

  【元文宗从小在汉人生活地区长大,深受汉族文化和儒家文化影响】

  【元文宗继位后,曾亲自用儒家礼仪祭祀,同时他也非常痴迷佛教文化】

  【元文宗崇尚佛教,走向极端,一是帝师的规格太高;二是某些徒属倚权恃势,为非作歹】

  【三是滥做佛事,耗资巨大;四是佛教徒干预朝政;五是创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

  【元文宗重视文治,他在位期间,创建奎章阁,编修《经世大典》等】

  【可惜,当时燕铁木儿独揽相权,甚至连立太子的事情都要听燕铁木儿的,因此元文宗的政治抱负只是空想罢了】

  【元文宗曾把皇位禅让给自己哥哥和世?,称元明宗】

  【可惜,元文宗最后还是没抵制住皇位的诱惑,杀了哥哥和世?】

  【直到元文宗临终前后悔不已,亲口说出此事】

  【公元1332八月,元文宗病死,年仅29岁】

  【元文宗去世后,立懿质班为继承人,在位53天病逝,年仅7岁,称元宁宗,】

  “不是,等一下,这元朝的皇帝一个个的都这么短命吗?”

  “我好像都看不到一个活过40岁的,连4开头的都没呀!”

  “承受不住皇朝气运呗!”

  “如果说其他皇帝死的早,可以说是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在草原不注重健康,可是元文宗不应该啊,他从小生活在中原啊!”

  “就没人疑惑,元朝皇帝一个个的都崇尚佛教吗?”

  “确实,稍微懂历史和古玩的都知道,元朝的佛教文化相当发达,元朝基本上尊佛教为国教。”

  【元宁宗去世后,皇室基本无人可立,只能将被流放的妥帖睦尔召回,继承皇位】

  【早年,由于其夺权失败,曾被流放高丽大青岛和广西桂林等地】

  【召回后,被拥立为帝,称元顺帝】

  【元顺帝继位时,朝堂被权臣燕帖木儿,权相伯颜把持】

  【元顺帝隐忍8年,最终找到机会,一举扳倒这些权臣,夺回了朝堂的控制权】

  【可惜,即便夺回权利,但天下以被燕帖木儿为首的旧贵族败坏殆尽】

  【从中央到地方,官员腐败,民不聊生】

  【虽然元顺帝开启一系列改革,恢复科举、崇儒重道、颁行法典、加强廉政、解决饥荒,锐意中兴,以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

  【但是未能根本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

  【随着朝廷腐败,再加上连年灾害,百姓颗粒无收,公元1351年,终于爆发最大的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

  【眼看国家无力回天,元顺帝逐渐消沉,政事倦怠,痴迷声色,听任佞臣上位】

  【元顺帝受哈麻蛊惑,声色犬马,沉溺密宗,修炼所谓“男女双修之术”,还在宫中建清宁殿,绕殿一周建百花宫,每五日一移宫】

  【此时的元朝,外有无力镇压的红巾军农民起义,内有奇皇后与皇太子渐萌异心,企图让元惠宗禅位,元朝已经进入灭亡倒计时】

  【公元1368年,朱元璋带领起义军攻占大都和上都,元廷退守漠北,自此元朝灭亡】

  “终于结束了,元朝终于灭了。”

  “其实,纵观整个元朝,不是没有皇帝想好好干,但是好皇帝都不长命啊!”

  “元朝的皇帝如果能长命,那么应该和十全好大儿乾隆差不多,有功有过。”

  “但问题是,都不长命啊!”

  “不管怎么说,以整个历史来说,元朝的统治都是腐败、混乱、压榨的。”

  “没错,也就比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这些特殊时期好一点儿,一小点儿。”

  “可能,元朝唯一值得称赞的就是它那广阔的领土吧。”

  明朝。

  视频结束,朱元璋心中升起无限感慨。

  “领土,那么多的领土有什么用?”

  “元朝以蒙古人为高贵,普通百姓不仅低人一等,而且还要承受沉重的赋役。”

  “就算元朝有些皇帝实行仁政,可是他真的是为了天下百姓吗?”

  “他只是在维护自己的统治罢了。”

  “朝廷向百姓征收重税,可是却被蒙古贵族用于挥霍。”

  “当灾年来临的时候,元廷可曾拿出一分钱来救济灾民吗?”

  (给清明节准备的一万字存稿,作者一个误操作给发出去了,哭死!)

  

第136章 意气风发曹阿瞒

  【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后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生性多疑,残暴无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乱世奸雄】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少年曹操也曾满怀赤子之心,一心匡扶汉室】

  【奈何世事如刀,专斩风平浪静,屠龙者终成恶龙】

  【直到曹操66岁时,这个纵横天下40余年,为了国家一统和安定奔波一辈子的的一代枭雄才得以回归本色,颁布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道命令】

  【曹操嘱咐自己的家人,要学着做鞋、织布,万一以后生活不济,也可以卖来换钱自给】

  【将家中那些不舍得用的衣服和香料分给了兄弟们,并要求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

  【今天我们从时间的顺序来探讨一下,曹操是如何成为一代枭雄的】

  “曹操啊,我感觉曹操应该是三国时期最亮眼的存在。”

  “都骂他是曹贼,可是如果没有他,北方战乱何时停歇,边外蛮夷,谁来抗拒。”

  “小时候喜欢刘备,可长大以后却喜欢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波澜壮阔的一生,足以令后人惊叹。”

  “我不否认曹操的才能,但是他确实也够残忍!”

  “曹操两次徐州大屠杀,是他一辈子的污点,永远都洗不掉。”

  汉朝。

  当汉武帝听到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时候,眼前一亮。

  “乱世奸雄,不愧是乱世奸雄!”

  “仅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有仁义却无仁慈的奸雄出现在众人心中。”

  接着汉武帝想到曹操的时代背景,心中难免凄凉。

  “就让朕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大汉,才能让一位一心匡扶汉室的良臣,变成一位奸雄吧。”

  唐朝。

  李世民有些好奇的盯着天幕。

  “曹操,没想到后世之人竟然想评价曹操。”

  “汉末三国,曹操一生波澜壮阔,一般人恐怕很难对其有正确的评价。”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也有人说其本姓夏侯,于公元155年出生,与公元220年病逝,享年66岁】

  【曹操出生于宦官世家,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为汉相曹参之后,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

  【而曹腾曾服侍过4代汉帝,颇有名望】

  【后来,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等到了汉灵帝时期,曹嵩已官至三公之首太尉,可以说曹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少年时的曹操就表现出了对武艺的热爱和才能】

  【他虽然博览群书,但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尤其喜欢兵法,任性好侠、放荡不羁】

  【公元174年,年20岁的曹操被举孝廉,来到京都洛阳为郎】

  【不久,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简单来说,就是管理秩序的官员】

  【而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随便拉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嚣张跋扈的皇亲国戚,因此这里的治安很难治理】

  【血气方刚的曹操,一上任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

  【为了威慑这些人,曹操还命人制造了十几根五色大棒,挂在衙门口,并扬言:“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可是,这群嚣张惯了的皇亲国戚哪里管你什么禁令,很快就有人做了出头鸟】

  【当时,汉灵帝十分宠幸的宦官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硕的叔父用五色棒处死】

  【此事在当时闹得很大,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员】

  【可是,曹操老爹曹嵩不仅有爵位加身,更是高居太尉,再加上是宦官的叔父违禁夜行,因此曹操并未受到惩戒】

  【而洛阳的官宦亲戚,也因为曹操杀鸡儆猴的行为,受到震慑,自此京城再也没有人敢违反禁令】

  “霸气!太霸气了!”

  “好喜欢这时候的曹操,在其位谋其职,行事果断,不拘泥于一格。”

  “前期对汉朝多忠心,后期就对汉朝多失望,这种失望类似于由爱生恨。”

  “楼上说的太对了,曹操对汉朝的感情不就是由爱生恨嘛。当汉朝从上到下都无可救药的时候,曹操就已经下定决心改变世界了。”

  汉朝。

  虽然曹操的行为让汉武帝眼前一亮。

  但是汉武帝看完弹幕,他明白,以后的曹操绝不会是汉室忠臣。

  可是,年少的曹操对汉室越忠心,汉武帝就越感到心疼。

首节上一节81/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