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个短视频让老祖宗破防了 第73节

  汉朝。

  听到天幕如此夸赞李世民,还拿自己大汉和李世民相对比,刘邦第一个不服气。

  “我破暴秦,诛西楚,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难道后世还有人比朕还厉害吗?”

  “竟然说只用50年便完成我大汉四代人的功绩,我倒要看看是什么样的皇帝!”

  唐朝。

  李世民直愣愣的看着天幕。

  李世民实在没想到自己在后世竟然会有如此高的称赞。

  “后世竟然将我和汉高祖、汉景帝、汉文帝、汉武帝四代人作比较,朕的功绩有这么高吗?”

  “难道后世史书记载不全?”

  此刻的李世民非常不自信,毕竟他干的坏事虽然不多,但是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大逆不道的罪行。

  任凭李世民如何自夸都不敢和汉朝四代人相提并论啊。

  宋朝。

  赵匡胤皱眉道。

  “天幕如此夸赞李世民,难道后世都不记得李世民杀害兄弟,逼迫父亲的所作所为了吗?”

  【公元599年,李世民出生于武功的李家别馆】

  【李世民的父亲是时任隋朝的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室窦氏】

  【李渊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李世民”】

  【李世民自幼聪明果断,公元615年,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包围】

  【年仅16岁的李世民率兵去雁门关营救出了隋炀帝】

  【李世民表现出了极高的战略目光,他布置疑兵,让军队大张旗鼓,军旗连绵数十里,夜晚就让钲和鼓声互相呼应】

  【突厥人见状果然上当,以为隋朝大军已至,纷纷仓皇逃窜】

  【公元616年,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出任太原留守】

  【年仅17岁的李世民跟随父亲到了太原,并多次随父出征平复多次叛乱,抗击东突厥的入侵】

  【当时有高阳贼酋魏刀儿,自号历山飞,来攻太原,李渊深陷敌营,李世民果断带骑兵突击,在万众敌营之中将李渊救了出来】

  【公元617年,随着隋朝赋税不断增加,百姓苦不堪言,逐渐引起天下不满,各地起义军不断】

  【李世民见民怨四起,隋朝国祚飘摇欲坠,于是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

  “李世民堪比霍去病啊,或者说两人不相上下,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当了大将,一个当了皇帝;一个短命,一个正常寿命。”

  “看看人家,16岁带兵打仗,我16岁才刚上高中。”

  “纵观历史上哪个开国皇帝不是受过磨难的,可是到了李世民这儿就出现了例外。”

  “比如秦始皇,早年间还做过赵国的人质,那提心吊胆的,可能稍有不慎就被自己老爹给坑死了。”

  “再比如刘邦,刘邦是什么样的人就不用多说了吧,起兵造反前就是一个混混儿。”

  “刘秀被杀的只剩下孤家寡人,在河北地区如丧家之犬般的生活。”

  “赵匡胤少年时期四处流浪,从军中微末做起,一步步成长起来。”

  “成吉思汗就不用说了幼年丧父,跟着母亲东躲西藏,躲避追杀。”

  “朱元璋就更不用说了,乞丐,和尚,什么没做过。”

  “可是到了李世民这儿就好像一切都变了,李世民要出身有出身,要智慧有智慧,要勇武有勇武,好像就活该他当皇帝一样。”

  “那个,有没有可能大唐的开国皇帝是李渊。”

  “李渊可能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了,主要还是因为李世民太猛了!”

  “其实说李世民是开国皇帝也大差不差,毕竟整个大唐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起兵后,李世民迅速率军攻打西河并宣布政令】

  【攻打下西河之后,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

  【起义大军往西攻打贾胡堡遇到大军阻拦,恰值久雨粮尽,李渊想要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举事】

  【李世民极力劝阻父亲,才终于让李渊放弃了退守太原的想法】

  【在攻打霍邑时,李世民用计激怒守军将领宋老生,宋老生果然中计,开门出兵,背靠城池扎阵】

  【李世民率兵突击,冲破宋老生的军阵,杀了宋老生,成功夺取霍邑】

  【随着起义军不断攻城拔寨,队伍也跟着壮大】

  【公元617年12月,李世民再次被任命为右元帅,统兵十万攻取东都洛阳】

  【虽然第一次攻打洛阳失败,但李世民依旧在返回途中布置三道埋伏,歼灭敌军追兵一万人】

  【公元618年5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改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如果没有李世民,恐怕李渊也只能落得个割据为王的结果,更甚者会被隋朝灭亡,或被其他起义军合并。”

  “李渊想要退兵,固守太原的时候李世民就说过,他们是起义军,就好比过河卒,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起义军一旦后退,那结果将是军心涣散,士卒偷逃,顷刻之间起义军就会土崩瓦解。”

  “到时候面对隋朝大军的围剿,李渊绝对抵抗不住!”

  “唐朝的建立,八成的功劳都是李世民立下的。”

  秦朝。

  嬴政有些佩服的说道。

  “此人带兵打仗神勇无比,审时度势,判断精准,是天生的大将!”

  汉朝。

  刘邦听到李世民的事迹,也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本领。

  “还未当上皇帝就如此厉害,真不知道他当上皇帝之后还会有怎样的一番作为。”

  “我觉得,以他的性子绝对会继续开疆扩土!”

  唐朝。

  李世民回忆起年少经历,忍不住感叹道。

  “当年,父皇确实有些犹豫了,如果真的退守太原,恐怕就不会有我大唐了。”

  “其实父亲也不是胆子小,只是没有我有魄力罢了!”

  “当年我只是提了一句,父亲便决心起兵,可是随着队伍壮大,父亲有些犹豫了。”

  “其实当时回守太原的决定本没有错,当时连续数日降雨,军中粮草断绝,回防太原才是最稳妥的方法。”

  

第122章 玄武门之变

  “可是我不甘心,我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如果这次退兵,或许我们能固守太原,但是这样和那些趁机造反,窃取江山一角的乱臣贼子有什么两样?”

  “所以我才会孤注一掷,因为我不想被扣上叛军的头衔,我是真心想顺应民心,推翻隋朝。”

  【公元618年7月,大唐初立,天下未定,同样反隋的薛举率领20万大军入侵泾州,李世民率众军加以讨伐】

  【李世民和薛举两军扎营对峙,很快薛举军队粮草耗尽,军心涣散,不少士卒甚至将领都来投降】

  【李世民见敌军士气涣散,于是以庞玉带军引诱敌军,李世民围绕包抄,最后打败敌军】

  【薛举大败,粮草耗尽,被李世民围困,无奈只能投降】

  【公元619年10月,刘武周,宋金刚大军攻陷晋、淦二州危机关中】

  【李渊见刘武周大军来势汹汹,下令放弃河东地区,固守关西】

  【李世民不肯放弃,于是上表愿意率军出征平定刘武周军队】

  【公元619年11月,李世民率军队奔赴龙门关,踏冰而渡过黄河,进驻柏壁,与敌将宋金刚对峙】

  【不久永安王李孝基在夏县被打败,于筠、独孤怀恩、唐俭都被敌将寻相、尉迟敬德所俘获】

  【李世民派遣秦叔宝等人拦截,最终大败敌军,并俘获尉迟敬德等一众将领】

  【诸多将领请战,但李世民认为宋金刚孤军深入,士卒虽多,但无法持久,于是下令驻扎消耗宋金刚粮草】

  【公元620年2月,被围困3月之久的宋金刚果然如李世民所言,粮草断绝,又无援军,只能逃跑撤退】

  【被李世民追上后无奈驻扎防守,以拒唐军】

  “我不懂历史,我一直以为尉迟敬德和秦叔宝是好友来的。”

  “我以为他俩一直是同一阵营,没想到一开始竟然是敌对。”

  “一看楼上就没看过隋唐演义。”

  “话说李世民好牛掰,用兵如神,而且料敌先机,每次都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这就是天生的主角,我们这些NPC只有膜拜的份儿!”

  汉朝。

  仅仅几场战役的文字描述,卫青就知道这个李世民用兵之神,和自己也不相上下。

  “陛下,这位唐太宗用兵如神,出兵果断,仿佛战争未开始就已经胸有成竹,此人绝对是天生的将才。”

  汉武帝摇摇头说道。

  “后世评价其能比肩我大汉四代人成就的人,怎么可能只会带兵打仗。”

  “看着吧,他一定还有更高的功绩。”

  “君臣之仪,不知道是怎样的君臣之仪能被后世称赞;天可汗,不知道怎样的成就能让匈奴甘愿称之为天可汗。”

  【李世民下令兵分两路南北夹击敌军,两路大军稍败,他自己则趁机带领精锐骑兵偷袭敌军后方】

  【宋金刚大败而逃,尉迟敬德率8000人投降】

  【李世民不但不没杀尉迟敬德等人,而且还立刻将尉迟敬德以及随其投降的士兵安排到自己手下,和自己的军队混在一起】

  【屈突通害怕尉迟敬德发生叛变,以此向李世民请求不要让尉迟敬德率兵】

  【而李世民浑然不在意,言说效仿汉光武帝刘秀,对人推心置腹,用人不疑】

  【之后李世民又统率各军在洛邑攻打王世充】

  【几场战争下来,王世充被打的节节败退,最后只能只身狼狈而逃,手下大将或死伤或被俘或投降】

  【见李世民大败王世充,荥、汴、洧、豫九州一个一个前来归降。王世充死守洛阳退无可退,只能向窦建德求救】

  【公元621年,窦建德率10万大军开赴洛阳,在虎牢关与唐军激战】

  【虎牢关一战,李世民一战擒双王,一举歼灭王世充和窦建德势力】

  【公元621年,窦建德旧部将刘黑闼造反,李世民率军东征讨伐,重创刘黑闼】

首节上一节7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