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个短视频让老祖宗破防了 第62节

  【他也是最讲义气的皇帝,开国功臣一个没杀】

  【一句承诺竟然真的没有立太子,直接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

  【他就是自导自演了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经典作品的大宋开创者宋太祖赵匡胤】

  “别的不说,没杀功臣确实NB,纵观历史哪个开国皇帝不杀功臣啊。”

  “宋朝就好比猪场的游戏,开局即巅峰,结果运营就是一坨屎。”

  “最能打的皇帝没毛病,不仅带兵打仗牛逼,自己武功还高强。”

  “可惜,后面的宋朝太惨了!”

  “赵匡胤:这个锅我不背,崇文抑武的主力军明明是我弟弟!”

  宋朝。

  赵匡胤听到自己的名字愣了一下。

  之前听天幕以及弹幕多次嘲讽宋朝,赵匡胤本以为自己就算不被划分为昏君一列,那平庸之主肯定没跑了,结果没想到自己竟然还能被评为明君。

  “没想到朕还能算个明君!”

  “不过,我大宋后代子孙竟然如此不堪,连皇帝都被人捉了去,甚至被嘲讽为叫门天子,被敌人追的逃到了海上,这个明君我受之有愧啊!”

  【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出生于洛阳的一个军人家庭】

  【赵匡胤自幼练就一身好武艺,不满足于现状的赵匡胤决定寻找时机有一番作为】

  【一开始赵匡胤希望投奔赵弘殷的旧同僚、复州防御使王彦超,但王彦超只拿出一些钱财打发赵匡胤而已】

  【之后赵匡胤转投随州刺史董宗本,得其收留,却又因与董宗本之子董遵诲产生不快而离开随州】

  【公元949年,游历四方的赵匡胤被河东节度使刘崇收留为镇将】

  【有了工作经验,简历锦上添花的赵匡胤终于来到了郭威所在地,并成功被郭威收入麾下】

  【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是个混乱的时代】

  【郭威前一秒还是后汉枢密使,后一秒便当上了皇帝】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赵匡胤也跟着水涨船高,最后被郭威的养子柴荣收入麾下,任开封府马直军使】

  【公元954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赵匡胤继续执掌禁军,并屡立战功,深的柴荣重用】

  “得了,看到这里就已经知道结局了,不得不说赵匡胤确实NB。”

  “华夏历史就是这样,寥寥数语便能概括一个不朽神话,可是谁又知道在此期间赵匡胤遇到多少困难,遇到多少生命危险呢。”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成功了才会被称之为神话,传奇。失败者只能被称为炮灰。”

  明朝。

  朱元璋钦佩的人不多,但是赵匡胤绝对算一个。

  朱元璋感叹道:“虽然前宋太祖比咱的起点高一点儿,但也仅仅高一点儿而已。”

  “咱起义是因为元朝欺压百姓,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咱 才趁此机会得了天下。”

  “可是宋朝不同,宋朝之前藩镇割据,赵匡胤独自一人,没有农民起义支持他。”

  “各王朝也没有从内部瓦解,赵匡胤是凭借真本事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打下来的天下。”

  “从这一点儿来看,我不如他。”

  朱标说道:“父亲何必妄自菲薄,父亲能有如今成就,连后世之人都为之赞叹。”

  朱元璋笑了笑说道。

  “不一样,咱大明的天下是上天眷顾,没有我朱重八,还会有其他人,他们的出身比咱更好,总归会有人执掌江山。”

  “而赵匡胤却不同,宋朝的天下却是赵匡胤实打实的打下来的,没有农民起义的帮助,各诸侯国,藩镇没有从内部瓦解,而是实打实的用兵征伐统一的中原。”

  “如果非要比较,那赵匡胤就好比结束七国混战的嬴政,以一己之力统一天下;而咱只是刘邦,依靠农民起义从内部瓦解的元朝的天下。”

  【赵匡胤还是个武学奇才,一次练兵时,赵匡胤突然灵光一闪,自创一套威力巨大又风格独特的拳法,此拳法便是现在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的太祖长拳】

  【交战期间,赵匡胤又发明了克制骑兵的神器盘龙棍】

  【后人根据盘龙棍的原理,将其改造成了更适合近身短打的武器双节棍】

  

第104章 赵匡胤之死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去世,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

  【有一个词说得好,主少国疑,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哪里镇得住群臣,而且还是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一时间人心浮动,不少手握重兵的大臣动起了歪心思,赵匡胤也不例外】

  【赵匡胤再陈桥发动兵变,黄袍一批兵不血刃的夺取了后周的政权】

  【并定都汴京,史称北宋】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的话,那么赵匡胤最多落下个奸雄的称号,可是赵匡胤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乱世之中,哪里来的正统不正统,谁能统一天下谁就是正统。”

  “我第一次知道,双节棍是赵匡胤发明的。”

  “严格来说不算赵匡胤发明的,只能说是从盘龙棍改良而来的。”

  “好吧,是我孤陋寡闻了,我刚知道太祖长拳竟然是宋太祖发明的,我一直以为就是个名字而已。”

  “作者只是一笔带过,但是其实在当时盘龙棍很厉害的,五代十国时期赵匡胤号称一条盘龙棍,打遍天下四百州。”

  三国。

  曹操见赵匡胤兵不血刃夺取皇权,忍不住心生感慨。

  “后世之人竟然能如此轻易的兵变夺权,甚至还能建立一代王朝,可谓一代英杰!”

  再对比自己辛苦半辈子,也不过换来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时间有些惆怅。

  “真可谓时也命也,如今豪杰辈出,天下三分,非吾一人所能一统天下。”

  明朝。

  朱元璋说道:“原来如此,因为自己是武将夺权,所以才如此忌惮武将权力过大。”

  “虽然避免了武将乱国的局面,但是却让外敌钻了空子。”

  【当上皇帝之后,赵匡胤为了防止自己篡位的故事重演,便在一次宴会上对石守信等开国将领们威逼利诱】

  【迫于无奈,一众开国武将只能交出兵权】

  【之后赵匡胤也信守承诺的为这些老臣提供了非常优渥的养老待遇】

  【就这样,赵匡胤不仅收回了兵权,而且没有伤害到君臣之间的和气】

  【至少赵匡胤这个举动在许多开过老臣看来,已经是非常仁慈的皇帝了】

  【为了巩固皇权,赵匡胤将重文抑武当做国策执行】

  【这一举措,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局面,也使得宋朝的政治和文化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随后赵匡胤听取宰相的意见,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攻伐策略,占据荆湖、攻打后蜀、灭南汉、平南唐,顺利统一了南方】

  【至此赵匡胤终于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多年的诸侯格局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藩镇割据是最难的开局之一,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如果别人有能力早就统一天下了,哪里还会有200多年的五代十国啊,由此可见赵匡胤的实力。”

  “楼上说的没错,推翻一个王朝绝对要比统一分散的割据局面要轻松的多,尤其是割据几百年的局面。”

  “其实赵匡胤这一手重文抑武确实有效,至少后世10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过武夫专权的局面。”

  【赵匡胤在位17年,从不以杀戮服人】

  【自建立宋朝以来,未尝轻易杀害一名臣子】

  【即便是后周的皇室和旧臣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在对其他藩镇、军阀的兼并过程中,也同样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政局稳定后,他还对官员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

  【还在太庙中刻碑立誓三条,以告诫后世子孙,其中一条就是不加农田赋税】

  【因此,大宋一朝即便到了末年也没有因为赋税问题而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976年,赵匡胤在与其弟赵光义彻夜饮酒后次日突然暴毙而亡,年仅50岁】

  “李煜是自己作死写诗,不然赵匡胤也不会杀他。”

  “那个,打断一下,楼上历史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杀李煜的是赵光义,当年赵匡胤还千叮咛万嘱咐,让赵光义别杀李煜这些人,结果赵匡胤刚死没两年就找借口把李煜杀了。”

  “我怎么感觉赵匡胤死的这么蹊跷啊!”

  “皇家的事,哪有明白的时候,只是可惜了赵匡胤。”

  “据历史记载,赵匡胤和赵光义饮酒当晚,有刀斧人影闪过。”

  “太祖长拳的创始人,从小武艺超群,你告诉我他50岁就死了?”

  “就算赵匡胤真的是某种原因暴毙而亡,比如急性心梗,急性心衰等原因导致猝死,那赵光义也洗脱不了嫌疑。”

  “50岁在古代已经算是迈入高龄阶段了,喝一晚上大酒突然猝死也说得过去,可惜坏就坏在赵光义在场,更坏的是赵匡胤曾发誓下一任皇帝是赵光义。”

  “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宋朝。

  赵匡胤坐在龙椅上看着天幕一言不发。

  赵匡胤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从从天幕中得到这样一个答案。

  自从天幕盘点昏君和明君之后,赵匡胤就有预感自己可能会上榜。

  可是赵匡胤没想到天幕竟然说出了自己的死期,更没想到的是自己死的这么离谱,以至于后世之人都无法确定自己的死期。

  赵匡胤沉思道:“难道真的是光义要害我吗?”

  至于群臣,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喘,唯恐说一句不该说的话,挑动了皇帝脆弱的神经。

  “可是,光义没理由害我啊!我都答应把皇位让给他了,难道他真的会为了皇位而加害于我吗?”

  此刻赵匡胤的脑子很乱,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相信自己亲弟弟。

  再加上弹幕分成两派,一边儿说自己是被亲弟弟杀害的;另一边儿却说自己已经老了,古代医疗体系不完整,说不定就暴毙而亡了。

  “不会的,绝对不会的,光义的性子我了解,他不会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的。”

  赵匡胤攥紧拳头,内心十分煎熬,他实在不愿意相信自己弟弟会为了皇位而杀害自己。

  这时,一条弹幕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

  

首节上一节62/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