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90节

  “太子,臣也认可蒙将军的主张。这些叛逆分子根本不能放过,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把他们抓出来。”

  扶苏早在前来韩国的路上,就想到了张良。

  他相信,张良一定掺和了所有的事情。

  “如果掘地三尺,还找不出叛逆分子呢?”扶苏反问。

  林信和蒙恬倒是对视一眼。

  蒙恬作揖,“太子,大王常常教诲我们这些臣下,说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去查了,就能给予这些人威慑。”

  扶苏却摇头,“他们敢造反,说明他们不怕死。就算我们动用秦吏、御史调查,耗费巨大的人力,我看也未必有效果。他们未必供出背后的主谋,而且能策动两场叛乱还没有浮出水面的策划者,可见心思缜密。”

  “我并不是觉得我们秦人不行。只是知己知彼方方能百战百胜。我们秦国看似强大,但是去处置这些小小的、零散的叛逆分子,就像是用捕捞的渔网去打捞河底的细沙淤泥。你们说能捕捞到什么东西上来?”

  扶苏说了这样的话,蒙恬和林信都答不出来。

  坐在一边看戏的公子腾终于忍不住拍手叫好。

  “太子说的好。我们每次发动兵力去全城搜捕缉拿可疑的叛逆分子,总是被他们逃之夭夭。据说在新郑城地下,有许多地道,方便他们行事。我们想要这些地道给淹没了,好毁了他们集结的窝点,但是找不到入口,他们的口风特别紧。”

  “若是继续发动兵力去处置这件事,非但闹的新郑百姓人心惶惶,而且我们收效甚微,还会疲弊自身,久而久之,士兵也苦不堪言。反而会让那些躲藏在暗处的不法分子越发猖狂。”

  公冶举闻言,只是不断地低首对太子和内史腾的话表示认可。

  “太子和内史所言极是啊。大网捞不了细沙,我们越是想要镇压他们,他们反抗的越是激烈。”公冶举又忽得话锋一转,“可是如果放手不管,他们还是会更加猖獗。”

  “那就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给韩国百姓地种,先抄几个贵族的家,把土地分给少地的庶民和无地的佣耕者。公冶举,把新郑城里所有的贵族世家列个帐给我,再把新郑城中的户籍报上来。”

  公冶举原本笑著的脸凝固了。

  “你愣著做什么?”

  公冶举不理解,“太子,既然要把这些贵族的田地都给没收了,难道真的就只分给韩人庶民和佣耕者吗?”

  扶苏笑笑,“等到瓦解了这些同气连枝的贵族,让韩国庶民安定下来,真心归顺于我秦国。到时候再分这土地也不迟吧。”

  公冶举闻言,只能点头。

  虽然他觉得太子说的这些话有些牵强,但是面前的人毕竟是太子,万一自己不小心惹著太子生气了,他把自己砍死怎么办。

  “我要休息了,这些日子也太累了。三日内若是没什么大事都不要来找我。”

  “唯。”

  公冶举领命走了出去,路上他却在想。

  他们这些从咸阳远道而来治理地方的秦吏,尚且很难得到大量的田亩,除非与当地旧贵族妥协。

  可是这里有内史腾在,一旦被他发现自己有通敌的心思,自己注定是要一命呜呼了。

  这太子,我看也没有传闻中的那么机智啊。

  他竟然要抢了韩国贵族的地,去分给庶民和佣耕者。

  这不是造孽吗?

  我还是第一次见有人这么处理政务。

  等到公冶举走了,腾站起,“太子,我的府上已经备好了宴,专门为款待太子而设,还请太子移步。”

  扶苏没有道理不去,这可是他长辈喊他吃饭。

  “待我换个衣服,马上就前往。”扶苏见蒙恬对自己有话要说。

  “那我就在外面等候太子。”说著,腾就先迈步而出。

  出了门,他忍不住心想,这个蒙恬不懂得察言观色,喜好厌恶全部写在脸上,他想要做个刚直正气君子,可是这样做以后难保会得罪很多人。

  腾在庭院外站著等候。

  室内,蒙恬对扶苏道,“太子,我观这公冶举,言辞轻浮,还请太子远离此人为妙。”

  灌夫却听不懂,他不知道蒙恬为什么要这么说。

  他觉得公冶举还挺会做事的,把太子夸得天花乱坠的。

  “蒙将军,一起去喝酒吧。”

  “可是太子,这个新郑长吏,他如此做派,岂能服众,只会在身边招揽一些华而不实的人聚拢在他的身边罢了。这样的人做长官,只会让手下诸吏离心离德。

  蒙恬说的确实有道理,扶苏就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

  “臣回去就要上谏大王,把这个小人给揭发了。请大王另择长吏前来。”

  “那如果天下能够做到严格遵守秦吏之道的人屈指可数,甚至于只有我眼前的两位呢。”

  扶苏看著信和蒙恬。

  蒙恬一时说不出话来。

  “没有人是完美的。我倒是觉得,君父选择派遣这个公冶举前来,必定是他有些过人之处。”

  扶苏说著,蒙恬却对此却并不认同。

  他最恨的就是小人。这些小人明明自己做错了事情,却不肯承认,他们不敢对自己来明的,只会在暗地里做些小动作。

  因为蒙恬在小人身上吃了很多亏,所以他厌恶小人,觉得事情走向坏的方向,那都是小人的过错。

  月中了,摇一摇打赏。

第126章 实在是不像话(求打赏月票!)

  腾请扶苏到他的府邸用饭,可是前往腾新居的路上,扶苏还是装扮成卫士,站在战车上。

  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在韩国人的眼皮子底下来来往往,进进出出。

  扶苏过来了,自然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

  对手底下的将士以及韩国民众来说,他们只知道昔日被韩国大王昔日派遣过去的韩人,如今以秦国高官的身份返回了故土。

  郑国自然是坐在马车之中的。

  扶苏则跟在腾的后方。

  官员出行,素来都是要军队提前开路,将道路上的行人都驱散完毕的。

  扶苏在战车上,望著韩人的居所。这里地处中原正中心的位置,相对气候干旱,很多住屋都是木筑的。

  和秦国境内多是土坯泥瓦的居民住屋区别还是较大。

  而就在他们的居所背后,站在战车上的扶苏很轻松就能看到住屋之后的青苗良田一望无边。

  这韩国,主要种的是稻、是粟。

  远远望过去,白色的水渠和方方正正的田亩相接,整整齐齐的,错落有致。

  当山岗上的清风吹拂过来,田野上的青苗层层滚动,波涛滚滚,不输蓝色海洋。

  等马车到了腾的府邸,里面早就布置好了重兵,甲士都在各处廊道里把守。甚至有人在屋顶上持著弓箭和信号箭来回走动。

  “太子放心。这里绝对安全。”

  一进门,腾的声音就放大了,他又放出了秦国人嘹亮的嗓音,语气里满是激动。

  他已经很久都没有见到秦国王族宗室里的亲故了。

  而扶苏,又是他过去看著长大的人。

  见到昔日的少年,如今长成了英明神武的帅小子,腾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君父常说,叔公做事向来谨慎认真。也就是受叔公邀约,所以我才敢赴宴。叔公是不知道,这一路上,蒙将军恨不得把吾架在他的腋下,以防止把我弄丢。”

  “这一路上,可把我前前后后折腾了无数回。我还未到颍川,便感觉旧韩之地凶险异常。好在有叔公在侧,我如今安心许多了。”

  蒙恬就在后面跟著,听到这话,他觉得自己很委屈。我这么做,都是为了太子你的安全。

  可是太子你身为太子,不知道自己身份的重要性,居然这么说话。

  不行,我得规劝太子。

  蒙恬立刻道,“太子,保护您的安全,可是我的职责。没想到太子竟然这么说,太子竟然不以自己的安危为重,实在是不像话。”

  腾早就听过蒙恬的大名。

  据说他刚重果敢,坚毅勇武,是大王军功世家之后中的佼佼者。

  外人都传,在新一代世家子弟中,大王最看好的是王贲,其次就是这个蒙恬。

  今日一见,确实不凡。

  居然敢面刺太子。

  他这么一通教育扶苏,倒是把扶苏给说懵了。扶苏只是开个玩笑而已。“今日宴会,吾只是戏言罢了。”

  扶苏暗想:蒙恬这个只会识文断字的匹夫罢了,他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自己的不是。

  他怎么敢的。谁给他的胆子。

  扶苏眼中闪著不耐,他已经一手揣在胸前,走路的脚步都加快了。

  蒙恬两条浓重黑粗的眉毛皱起,他低著头作揖,却坚持上谏,“太子,这种话怎么能随意出口呢?太子实在是太不爱惜自己了。”

  “蒙将军,你太认真了。”扶苏则道。

  “太子,臣以为,这种话还是不要再说第二次的好。若是一路随行护卫您的将士听到了这番话,只会让一路上风餐露宿的将士感到心寒。”

  扶苏的脸色由喜转白,再转青。

  知道我是太子,还敢这么和我讲话,信不信我上位后把给宰了。

  扶苏站在原地,气呼呼的。

  腾闻言哈哈大笑起来。

  “太子身边真是有个好将军啊。若不是这样强有力的将军护卫,恐怕太子一路上就要率著八千甲士飞沙走石赶来,惊地群盗四起,到时候情况可就不妙了。”腾呵呵笑著,他拍著扶苏的肩膀。

  扶苏气得咬牙,只能无奈叹气,“哎!”

  我真是服了这个蒙恬。

  腾笑著道,“蒙氏大子,你倒是好大的胆子,竟然敢因为一点小事规谏太子。多亏是太子深明大义,知错能改,心胸宽广不爱计较。否则这要是换做旁人,必定要因为你的话对你生出恼怒之意。”

  扶苏望著腾,心里虽然万马奔腾,但是实在是没法发作。

  作为帝国的太子,众人平日里都顺从自己,突然有个人冒出来说自己的坏话。

  是个正常人心里都不舒服。

  扶苏只好望向蒙恬哈哈笑道,“我本就是戏言,本想让今天这宴会快活些。又怎么会因为蒙将军生气呢。”

  腾也是笑著,他又看向蒙恬,“我听说蒙将军原本是学室弟子,本在咸阳亭当差,处理狱案文书。大王却把你调入军队,让你协同作战。今日一见,确实不同凡响。有为大将的风范。”

  “内史言重了。”蒙恬此时还只是个临时加衔的都尉,他只是因为要护卫太子出行,所以才第一次带领这么多兵马。

  “论实战胜绩,我不如左将军王贲;论奇兵,我不如都尉李信。在和我同龄的将士中,我只剩下得到大王的信任比其他人多,其余的才能,实在是没有。蒙恬实在是愧对大王。”

  腾感受到了蒙恬实在是对大王有著一腔感激之情,正愁无处报答。

  只是这比较的人一个王贲,一个李信那都是未来名垂竹帛都战将。

  难怪蒙恬言辞之间总是充斥著浓烈的情感。

首节上一节90/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