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64节

  但是熊启也知道,为什么他们听不进去自己的话。

  因为他们是处在异国他乡的流浪者,只有靠著抱团取暖的这种方式才能勉强站稳脚跟。

  虽然身在高位,可是大家的内心深处都和他一样,时常感到不安。

  因为他们是楚国的嫡系,不是秦国的嫡系。

  他们是以秦国高官的身份进入秦国宗庙祭祀,而不是以秦国王室贵族的身份。

  熊启从不相信他身边这些人,也有另外的原因。

  这些人平日里满脑子都是女人、金钱、地位、名誉,没有一点思想、才华。

  贪婪、奢靡、好色,每一样习气都透露著自取灭亡的味道。

  出了事,也只会像这样大呼小叫。除了做些于事无补的哀嚎之外,他们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些人还不如扶苏这个孩子呢。

  因为他们只会制造麻烦,并不会解决问题。

  众人的目光落在熊启身上,可是他只是一个人坐在棋盘前面,时不时捋著他精致的胡须,仰头望天。

  “比起太子的回答,大王的举动,确实更加引人细思极恐。”

  熊启慢悠悠地说著。

  “等到上朝会的时候,一切都能见分晓了。我相信,大王还没有打算放弃我们这些楚国贵族。只要能保持对大王的忠心,大王不会对我们做什么的。”

  “启兄,这口气,你真的能咽下去?”熊毅大为不解,他几乎是凑著跪坐了过来,追问熊启。

  熊启眉眼一横,“要么不听我的话,要么你们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吧。只有一句记著,出了事,不要来寻我。”

  众人闻言,都是面面相觑,随后讷讷不敢言语。

  熊启这是把话撂明了,说了别动就是别动,出了事,他不会再管了。

  为了保住嬴政对自己的信任,熊启知道,他得做出一些牺牲。

  

  羽阳宫

  熊氏站在羽阳宫殿外,看著太傅给扶苏上课,扶苏却心不在焉的。

  扶苏不知道的是,王后今天没打一声招呼就来看他了。

  扶苏上课想入非非的样子,都被王后看在眼里。

  扶苏咬著笔杆子,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异常出神,盯著另一边窗外的鸟儿看了半天。

  扶苏在琢磨一件事,为什么嬴政要把触怒太后的事情揽在他身上。

  嬴政本可以什么都不做,按照自己准备好的天衣无缝的言辞,太后以后不会再动辄赏赐自己,至少不会把当自己当个靶子一样作为攻击嬴政的武器;而自己也会获得名望。

  想来自己也给太后留足了面子,她最多很生气而已,不至于病倒。

  可是嬴政明著赏赐太傅,会让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之所以这么做,都是听了嬴政的话。

  很明显,嬴政这是把脏水往他身上引,可是为什么呢?

  虽然嬴政这么做确实能把扶苏从政斗的风暴中心拉出来,换他自己站在风暴最激烈的地方。

  可是嬴政本可以不必干的这么明显。

  除非,是另一个原因。

  难道说,嬴政想要对楚国贵族动手了?

  这也太快了,嬴政连赵国都没打下来,距离历史上秦国攻打楚国,尚且还有七八年的时间。

  这么想著,扶苏把笔杆给咬断了。

  为什么呢,他们什么错都没有犯啊。

  身为太子,失去了楚系势力集团,以后背后连个势力集团都没有,光杆司令手里还有把枪呢。

  (今晚发的晚了,抱歉。以后尽量调整时间,下午四五点就发布完。我也不想这样的,实在是最近真的忙。等十月结束就好了。作者也很累,忙完工作还要赶更新,快速更新的话又没有驾驭,怕剧情崩掉,希望大家互相理解。)

第91章 谏言 (2更)

  让嬴政把昌平君逼著造反了,以后自己做太子,谁给自己撑腰啊。

  靠著历史上的蒙恬蒙毅、总有种独木难支的感觉,历史上哪个有权利的君王背后没个势力集团。

  不行,他不能让熊启造反。

  这个叔公昌平君也是有能力的人,把他留著,以后会有大用处。

  隔著窗扇,王后一脸忧心忡忡的样子。

  这些日子以来发生的事情,虽然桩桩件件都是喜事、好事,可是王后却觉得,她仿佛一点也不了解扶苏呢。

  在太后赏赐扶苏惹人注目的事情上,扶苏的表现几乎让自己瞠目结舌。

  真是天赋异禀啊!

  只是没想到,这孩子居然有著这样深的城府。

  看来,扶苏早就什么都知道了。

  自己还异想天开的以为,他的傻儿子还什么都不懂呢。

  王后离开了羽阳宫,走时告诫宫人上下,不许将自己看望扶苏的事情说出去。

  而一想到昨天上午在章台宫听到的事情,王后就心神不宁的。

  等到她回到了宫殿里,她的贴身宫女正在殿里坐著,抱著铜炉口中喃喃自语著什么,仿佛受到了什么恐吓一般。

  “你回来了,让你打听的事情怎样了?”

  侍女被吓了一跳,赶忙伏跪在地上回话。

  “回王后。女婢已经问到了。大王身边的这个尚书令高,他的手段在整个章台宫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于,其他宫室的宦侍、太监,也不敢不巴结他。”

  “凡是对他有丁点不满的宦侍,很快就会被他安上罪名,不是发配去永巷,就是被贬黜为寺人,随后尚书令高还要残忍地折磨他们,直到他们死去为止。”

  “时间久了,整个王宫对尚书令高的手段都是闻风丧胆,没有人敢得罪高。”

  王后听了,心里也是一阵发寒。她双手紧紧攥著衣袖,内心对这样的人十分厌恶。

  “真是可恶!还真是又一个李园。”

  “王后,婢办事不力。请王后责罚。”

  “怎么了?”

  “婢去打听时,被赵高亲近的太监给撞到了。他本来要抓走婢,是婢拿出王后的节,他这才放了婢。婢打草惊蛇,还请王后恕罪。”

  “不用害怕。赵高知道了又能怎么样,你是我宫里的人,谁敢动。”

  “多谢王后。”

  “你退下吧。”

  一个人在殿里坐著,王后满脑子都是赵高劝嬴政杀了华阳太后的事情。

  这个赵高,居然如此胆大妄为,插手宫禁之事。如今敢劝大王杀了太后,以后也会干涉大王的其他家事,只怕会做出更多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这个人没有做臣下应有的觉悟,一直在做僭越之事,而大王浑然不觉。

  谋定而后动。

  王后考虑了好几天,决意给嬴政上谏此事。

  留著这样的人在大王的身边,早晚有一天要酝酿出大事端来。

  

  这一天,也是国尉缭在朝堂上给嬴政上书的日子。

  大政殿内,文武百官皆正襟危坐。

  大臣们看起来都面色如常,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在秦国攻赵失利,嬴政一直郁闷的这段日子里,除了扶苏偶尔给嬴政一些惊喜之外,剩下的就是和臣子暗暗的斗争。

  嬴政有些身心俱疲,非常郁闷。

  缭看准时机,这就是劝秦王政听取自己意见的最佳机会。

  “大王在上。如今以秦国的强大,诸侯就像我们郡县的首领一样,他们的土地大王轻易就可取得。”

  “但是臣怕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联合干掉秦国,智伯、夫差、愍王就是这样被干掉的。”

  嬴政没想到,在自己最举棋不定的时候,缭开始出言献策了。

  “尉缭所言,正是寡人心中之疾。不知尉缭有何良计啊?”

  “臣请大王不要吝惜财物,以财货贿赂诸侯国的大臣们,扰乱他们联合的谋略,我们只需要区区三十万金给予最顶尖的谋士,届时诸侯可以尽灭。”

  嬴政坐在王座上,心中满是轻蔑。

  一年多的日子过去了,原来这就是你的良计。

  使用离间计,难道寡人不知道离间计吗?

  秦王振振衣袖,按剑高声道,“寡人意欲吞并六国,一统天下,这样的大业,竟然要靠离间之策去完成,就好像用捆绑裤脚的带子去做良弓的引。”

  众臣闻言,多有暗暗讥笑尉缭。

  这算什么计策。

  缭继续道,“大王,如今秦强,势不可挡。天下诸侯危,是以多有联合。今大王以敌六国,六国以有外患而自强。诚使六国团结,便固若金汤,不可攻破。”

  “然而要想让事物溃败,只有从内入手,从中瓦解。只有让用离间计拖延其他诸侯国,大王才可有专心攻打赵国的机会。”

  “以赵国如今的状态,兵临城下,士兵众志成城,是以国不可破。唯有使用离间计,离间赵将李牧和赵王,如此可有破城之机。”

  “请大王明鉴。”

  众臣闻言,都纷纷点头表示赞赏。

  嬴政还是岿然不动。

  作为威名赫赫的秦王,他怎么能用离间计这种不光明的手段去攻打六国。

  他要用铁骑光明正大踏平六国,让每一座城池都被他的大军插上秦国的旗帜才算完美。

  使用离间这样的计谋,这是寡人从来不曾设想的事情。

  缭见嬴政还没有发话,便又道,“王上,好的机会总是稍纵即逝。而且,臣以为,制作良弓的目的是百发百中,而不是为了镶嵌。”

  “有些事更重要的是达成目的,而不是在意过程。如果大王执意要精美的弓箭,不愿意使用捆绑裤子的带子,那臣也无话可说。”

  嬴政这才被缭的这番话给打动。

  “善。尉缭所言果然有理。既然如此,寡人就用你之言。”

  “大王,假如使用臣的这个计策,不出一年,李牧就将被换下,到时候攻打赵国就将是节节胜利,谋取天下,更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嬴政眼中又燃起了满满的欲望。

首节上一节64/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