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37节

  今日到底是要扶苏公子暗示他们哪般?

  嬴政面部微微松弛了些。

  只见扶苏徐徐地道,“这第一条。儿臣想要奏请君父准许儿臣率领诸多精通文字的文士,继续精简秦国的文字,直到将秦国文字三万字全部精简完毕。”

  众臣对此并没有什么大的反应。

  嬴政望向朝臣,却见他的大臣们今日都有一种警惕的目光看著自己。

  嬴政心中疑惑,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朝会严肃之地,以后还是不要让扶苏进来好了,先把眼下的事情解决了,让他出去好了。

  嬴政便问众臣,“诸位以为,扶苏是可以主持这件大事的人选吗?”

  【上三轮推荐了,所以履行承诺,给大家加更一章。只是可能会来的有点晚,睡的早的别等了。因为要保持质量,所以肯定写的慢。

  请一些读者不要催我的节奏。】

第50章 这都是嬴政的意思,谁敢不听?

  大夫茅焦,平日里一向积极主动。

  从他劝谏嬴政把太后接回秦国王宫后,就被嬴政拜为大夫。

  茅焦总是能及时迅速地捕捉嬴政的心意。

  “大王,扶苏公子年纪尚浅。虽有天赋,可是只适合精简文字,若是召集文士主持大局,恐怕难以应付。故臣以为,应该另寻精通此事的大臣主持精简文字一应事务。”

  “茅大夫以为谁是合适的人选呢?”

  “大王,微臣无有识人之能,还请大王决断。”

  嬴政点头,随后看向熊毅。

  “右相,你可有好的人选?”

  亏得熊毅早有准备。主持精简文字的人才,他身边并没有这样的人。

  “大王,公子身在宫中,不若就从宫中挑选。尚书台中有许多博闻强识的中书,微臣以为,他们中定然有人能主持大事。”

  赵高听了,心中大喜。若是这份差事落到他的身上,他以后可就能够名垂千古了。

  嬴政点点头。

  “左相以为谁能胜任呢?”

  关于文字精简的事情,昌平君早就挑好了人选,绝对是嬴政满意的。

  “大王,臣以为右相所言极是,这样的大事,应该由博古通今之士筹备如今朝中不就有这样一位大臣吗?”

  “何人?”

  “大夫李斯。”

  熊启说罢,众人将目光落在李斯身上。

  “李斯”嬴政点点头,李斯确实有这样的才能,而且嬴政相信,他一定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寡人将此事交予你来处置,如何?”

  “李斯愿为大王协助扶苏公子完成精简文字之事宜。”

  众臣见了,不免对李斯投去嫉妒的目光。这个李斯,凭什么这么快就得到大王的重用。

  扶苏没想到,他又要和李斯交手了。历史上秦国小篆的成书,就是由李斯、赵高、胡毋敬三个人主持完成的。

  不会到时候他们四个人要凑在一起吧。

  “好此事就这样定下。”嬴政将目光落在扶苏身上,“扶苏,你还有其他事要表奏吗?”

  扶苏像是得到信号一般。

  “君父,儿臣都记起来了。”

  在众臣眼中,嬴政和扶苏二人的每一个互动,都别有深意。

  他们一定是提前串通好的。

  八岁小子诚不欺我啊!

  而一如扶苏计划的那般,当著众人的面,他开启了背诵模式。

  只见扶苏昂著头,继续大声地道,

  “这第二条,乃是在咸阳城设立学宫。要吸引招纳天下贤士,皆聚于我秦国。在学宫设立相应官职,让这些士人进行书籍编纂、经典释义。文字的精简改革统一,也可在此地完成。”

  众臣听著这些新鲜的主张,那是一个个的侧耳悉心倾听,唯恐错漏一字耳。

  因为他们已经认定了,这些都是嬴政的心思。

  抓住大王的心意,以后才能给大王献上锦囊妙计啊!

  “第三条,乃是在全国各处郡地设立推广设立学室。天下一统,乃是大势所趋。而我秦国则是天命所归,未来天下一统的大业必将由我秦国来完成。”

  “然而我秦国昔日只为区区诸侯国之一,即便如今有心顺承天意,可是终归力有不逮。用战争获得的土地,其治理所需代价甚大,不仅需要士兵长期驻守,更需要选派秦国心腹,然而即便如此,地方新设置的郡县仍旧频频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

  “而治理新的郡县,安抚人心,远比战争所需要的时间更久。为了维护巩固我秦国新取得的郡县,儿臣以为,应该广设学室,培养大批量的秦吏。”

  “过去只能为秦吏之后才能学习的选拔途径,如今将要开放给国中凡是立下战功的人家,以大肆扩充秦吏的队伍。”

  “其次,凡天下士人,于我秦国学宫留满三年之人,皆可入学室学习秦法,随后被选派往地方任职。”

  众臣听著扶苏的话,一个个都陷入沉思。

  太子说的这些事情,真是有远见啊。只是这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吗?怕都是大王的意思,借扶苏公子之口说出来。

  如果我们不说好,大王就会嘲笑我们连八岁小子都不如。

  众臣皆默然坐著。

  有一些从秦吏晋升而来的秦国高官,他们非常反感这种做法,让其他国家的士人和军功晋升的庶民一同进入学室,这不是抢夺他们后辈儿孙的饭碗吗?

  可是他们却又害怕,害怕这都是嬴政自己的意思,唯恐说出利害,引起嬴政的不满。

  嬴政记得扶苏在私下对他说的主张,这和现在在大臣面前说的更加有条理了,有更多可以施行的余地了。

  虽然隔著垂旒,扶苏看不清楚嬴政的神情,但是他能感受到出此刻嬴政看他的目光很和善。

  嬴政看著此时胸有成竹的扶苏,那自然是非常高兴……还有点嫉妒。

  真是太聪明了!

  有寡人年少时的风范。

  赵高惊讶地看著扶苏,心里那是惊地七上八下,虽然知道扶苏有天赋,但是近距离接触之后,还是会心生惊叹。

  这样的人才,居然才八岁。

  实在是太惊人了。

  扶苏很清楚,这个朝会大概是他唯一的机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他采取的策略就是狐假虎威,让众大臣对嬴政以有心算无心。

  假装这些主张都是嬴政的意思,一则争取一大片想要讨好嬴政的人,以带动这些人凭藉军功转向通过获取为吏的资格来获取权位。

  二则,即便此举有违背一些人的利益,扶苏却可以假借嬴政的威严,促使那些人投鼠忌器,在这个时候保持沉默。

  甚至于,嬴政也是利益受损的那一类人。

  因为扶苏有个预见,如果这么推行国策的话,秦国吞并六国的进程或许将会被延长。

  但是未来,他想不了那么多。

  反正他要的是秦吏,多多的秦吏。

  如果秦国只有军功爵制这一条晋升的通道,只会逼得所有人都去打仗,只有给他们开辟为吏、为士这条道路,才能逐渐缓解军功爵制长久以来在秦国的余毒。

  扶苏的话里没有一个字提到军功爵制,但是这些谋国的大臣,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这些方法可以抑制军功爵制的弊端。

  一众大臣不约而同地点著头。

  王绾智慧的眼神中闪著对扶苏的欣赏。他知道扶苏这个小孩想要做什么了。只是,这个孩子怕是妖怪变得……

  缭则欣喜异常,他发现了未来可以真正给天下带来和平的人。

  那就是公子扶苏。

  诸位爱卿,今日三更,寡人可得赏乎?

第51章 该不会真的有人在意八岁孩子说的话吧

  ?

  军功爵制像是一条大河,可是大河里的水太猛了,已经冲垮了两岸。

  过去他们的办法是加高两岸,通过严格地限制规定军功晋升的条件,不断地整改。

  因为秦国的君王吞并天下的野心没有一刻不在膨胀,秦国的士大夫们没有一日不想著成就事业,秦国的庶民想要做人上人的欲望没有办法熄灭。

  在欲望的驱使下,整个秦国开始冲向高山。他们认为冲到最高的山峰上,就能心满意足。

  可是高山的尽头,难道是平地吗?

  他们只能选择做出下下策对军功爵制内的等级重新修改。

  而扶苏的主张则选择了开源的道路。

  从筹备精简文字开始,到设立学宫、开辟学室,所有的这些的,都是在给士人机会。

  甚至于,他们对这个法子感到有些害怕。

  因为这些主张,太有远见了。

  评价一个为政主张的得失,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去看这个主张的时效性有多长,而扶苏的主张居然是和整个大秦对外攻伐的战争进程是配套使用的。

  这些法子十分缓和,而且考虑的几乎是面面俱到,不仅仅配套军功爵制,而且提前为大战的结束做好了准备。

  吕不韦若是还在世,知道大王想出来这样的法子,怕是要自叹不如了吧。

  王绾对这些法子非常赞成。

  不过这能是公子扶苏所想出来的吗?如果是他想出来的,那恐怕他们今天上朝的这些人,以后都要回家好好反省反省了。

  这一定是大王的主张。

  瞧扶苏公子方才绞尽脑汁地想事情,手都快要把后脑勺给摸秃了,这定然是大王提前给扶苏公子说过的。

  公子这是都背下来了,记性很好嘛!

  大王有这样好的主张,真是让他这个过去做师傅的人感到开心啊。

  王绾陪伴嬴政多年,深知嬴政内心深处不仅仅是平天下的抱负,还有对赵国的厌恶和痛恨。

  他满心是复仇和欲望的火焰。

  外人难以窥见。

  大王肯静下心来,认真的考虑百姓民生、士兵们离开军营之后的著落,这真的是极大的进步啊。

  即便这些主张里还有颇多弊病,在实施的过程中势必有很多麻烦难以处理的地方,可是他必须要支持!

首节上一节37/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