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216节

  扶苏心里也欣喜万分啊!

  这可是战国末期,能被封君,还是被封为秦国的君,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就是眼下,那也是第一人。

  在昌平君、昌文君之后,整个秦国被封为君的人,其数量是零!

  要知道,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本来是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

  信双手捧揖,“在周礼中,‘君,至尊也。’只有天子、诸侯及卿、大夫这些拥有土地的人才能被称呼为君。”

  “能被人尊称为君,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据有土地;二是属有臣子。”

  “虽然有这样的规定,可是直到三家分晋之前,在正式名号上卿大夫从没有称“君”的先例。”

  “卿大夫虽然名义上可以称君,但是称号都是‘公’,直到三家分晋以来才出现‘君’号。”

  “楚国自称蛮夷,其‘君’、‘公’之号,几乎是乱用,没有章法可循。”

  “而中原诸国,最早称卿大夫为君的人是卿大夫的家臣称其主为“君”。鲁大夫季氏之家臣称季氏为‘君’,晋史墨称赵简子为‘君’,也称范氏、中行氏为‘君’。”

  “在过去,也从来没有诸侯敢封卿大夫为‘君’,冠以“君”号。”

  “中原最先封臣子以君号者不是诸侯,而是赵襄子。赵襄子,元年未除服,登夏屋,杀了代王。随后赵襄子又代封了他兄弟伯鲁的儿子周为代成君。”

  “伯鲁是先太子。先太子早死,所以才封了其子。”

  “只是太子应该也听出来了。三家分晋之前的君,自然和分晋之后的君全然不同。”

  “当战火蔓延到天下,封君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可是成为封君的条件也早就改变了。”

  “其一自然是亲亲受封。苏秦曾经说,‘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除了因为亲属关系,战国时还有因为名望和色幸而被封君的。”

  “其二就是这计功分封,管子曾说:臣子能够谋厉国定名者,割土地以封;臣子中能够能以兵车进退有度,成就功名者,割壤而封。”

  “太子正是后者。太子地位尊贵,乃大王嫡长子,不以血亲而得封,凭借着自身创建的功劳,成为如今我秦国仅有的君。就是被天下人时常怀念的四君子,我看其功勋和地位也未必能及太子。”

  “自从分晋以来,封君虽然成为普遍的事情,可是能够做到君侯的位置,虽然很多人是凭借着血亲的缘故。可是虽然权力在君主手中,很多时候却也需要经过群臣廷议。”

  “燕国的大臣陈翠曾经劝说燕太后,要让公子东去齐国做质子,太后不肯。陈翠就说,王若是想要封公子为君,到时候群臣会讲:‘公子无功,不当封。’”

  “入境只有让公子东去齐国为质子,才能有功劳被封君。”

  “否则等到太子即位,公子东到时候会被贬低为布衣。所以不等到太后亲自封公子,公子东也将终身不被封君矣”

  “即便是太后的儿子,确实是有著亲缘关系,但是要被封君,也要去立下功勋。”

  “虽然祖宗定下的规矩没有改变,可是这天下的风气已经改变了。大家已经不怎么再对血亲分封这种事奉为圭臬,反而对自身的能力、对国家的贡献更为看重。”

  “所以后来很多王孙公子,虽然有著天然的血缘优势,可是没有功劳,想被封君,那都是很难的。”

  “至于我秦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天底下最强大的国家,就是因为我秦国打破了那些固有的规矩。在我们秦国人心目中,谁是劳苦最多的,谁是功劳最大的,谁才应该被封为最大的爵。”

  “太子您被封为君侯,可见是得到了众人的认可。这样的大事,是注定要被史官们浓墨重彩写进史书的。”

  信眼中满是对扶苏的崇拜。

  “当一个人拥有权力、地位,却能够做到这么多就是许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对于他周围的人来说,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感召。”

  “大王曾经说过,人固然有善恶忠奸之分,君子小人之别。可是这些人,几乎遍地都是。所以一个人最厉害的不是把君子保全下来,也不是诛杀奸佞之人。”

  “一个人最厉害的,是能够让他身边所有的人都被他的行为所带动。大王说,这就是他心目中王的定义。”

  “在微臣看来,这就是大王征服人心的原因所在。奸佞小人在大王身边做到规规矩矩,忠良贤能也能在大王身边被重用。”

  “为君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许吐司人写下很多名篇,被世人争相传颂。可是在微臣看来,却始终不如大王。”

  扶苏听著这些话,想到嬴政冷峻严厉的外表。他就像是一座山,让平凡的世人见到他就忍不住膜拜。

  可是又像是大海,拥有著无尽深沉的底渊,旁人根本看不透他在想什么。很多人都觉得他很疯狂,贪婪无义。

  也就扶苏这样的穿越者,才能够理解他。

  不管怎么样,支持嬴政完成皇帝制度的创建,那是他必须要做的。

  “信啊。你这是告诉我要我接下来怎么做吗?”

  “不。太子,臣只是想说,您和大王一样,终于靠著自己的能力证明了自己的位置是多高,这足以给天下人和臣民都好好上一课。”

第305章 封地

  “我?”

  扶苏有些不相信。

  他想创建的世界,到现在连个轮廓都没勾勒出来呢。

  有些话被扶苏憋在了肚子里,他可是一个脑子里装著世界地图和中外上下两千年历史的人。

  未来的世界落在他这个穿越者身上,那势必是让凡有土壤生长的地方,都会插上秦国的旗帜。

  “不过,你说的不错。君父是这样的人,我也应该向君父学习。”

  有一说一,扶苏最大的骄傲,可不是他是穿越者,知道那么多这个时代的人不了解不知道的事情;而是他父亲是秦始皇嬴政啊!

  向嬴政学习,征服臣子和民众的心,有点意思。

  扶苏难得脸上露出鲜明的喜色。

  这时候,章台宫的人到了。

  “太子,大王召见您前去章台。”

  扶苏和信对视一眼。

  他们都知道,这回召见,必定是为了最重要的事情划分封地。

  扶苏心里十分好奇,嬴政会把他的封地划定在什么区域。

  都被封君了,地肯定是良田,而且田亩数量绝对是远超列侯、彻侯;但是这地域……

  不过仔细想想,他作为太子,就算有了封地,又怎么可能像过去的君侯一样真的住在封地呢。

  就是嬴政封的侯爵,那也基本上都是住在咸阳。

  扶苏领著信匆匆赶了过去。

  

  章台宫内

  嬴政和诸位大臣正在商议,诸臣脸上都带著喜色。

  至于这心里嘛,就和过去一样,各自为各自打算。

  不过也很正常,人性本就自利。只要朝中有那么几个人,还是为著和他们八竿子打不著的庶民、布衣考虑,为他们仗义执言。

  那么这个国家就还算有救,这个国家的庶民的日子绝对不至于困苦。

  嬴政眸子里闪著精明。

  他打量著众臣。

  度测臣子的心思,对于他这样麾下能臣数量几乎高达上千的人来说不现实。

  他一向都是贯彻一个准则。

  不去忙著和臣子斗智斗勇,争权夺利;而是一开始就不要给他们能够有和自己斗智斗勇,争权夺利的机会。

  削弱臣子的权力,把臣子当做他的畜生、工具一样,这就是嬴政做到的事情。

  是以众臣在上朝时,虽然对这个结果不满,个个脸上那是一点为难之色,不悦之色都不敢显露。

  大家都高高兴兴的。

  扶苏进来时,金光照射在他的衣袍上。在答案没揭晓前,扶苏以为自己可牛逼了,再努力一点,就可以和嬴政比肩了。

  这走起路来,都稍微有些飘忽。

  嬴政本来很高兴,但是一听到‘太子到了’的通传,立刻脸拉得老长,整个人变得严厉无比。

  父亲总是要在儿子面前立下威严的,家家户户都是这个样子。何况王室呢。

  嬴政陡然变脸,神色肃穆起来,其他臣子也顿时眉毛拉直,腰板挺直,神色严厉,目光犀利。

  扶苏这边自然也明显感觉到他一进来,整个大殿的氛围立刻就变了。

  这些臣子互相挨著坐在作揖上,一个个齐齐侧首望著扶苏进来,就像是佛寺里十八罗汉一样。

  扶苏脸上的喜色也被压了下去。

  “臣拜见君父。”

  “平身。”嬴政很是平淡地说。

  扶苏直起身来,“臣不知君父召见儿臣前来,有何要事?”

  “《诗经小雅天保》中说,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寡人决定从这首诗中为你择定封号。就取了恒字,又组以阳,名曰恒阳君。你觉得如何?”

  名字里带阳,这可是有著非凡的政治意义。

  阳,肯定指的是天上唯一那个太阳。而太阳,就象征着君王。

  扶苏仔细想了想,还是决定先推托一下。

  若是有坑怎么办。

  “君父,儿臣以为,这样的封号其寓意实在是太尊贵了。阳字,只能配备君王,儿臣只是羽翼丰满的幼鸟罢了,怎么能担当地起这个阳字。”

  嬴政点点头。

  总算小子还没飘到找不著北。

  “身为秦国的嗣君,地位自然与众人不同。只有用阳,才能彰显你的地位。”

  这就是说,扶苏的太子之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能得到嬴政当众这么一句话,扶苏自然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若非君父厚爱,扶苏岂有今日。只是这阳字,实在是过于不一般,臣不敢用。”

  众臣闻言,都觉得是扶苏胆小,很多人都当堂哈哈大笑起来。

  只有王绾、隗状、李斯、冯去疾等几个,始终稳妥,一语不发,一笑不出。

  他们只是很平静地品味扶苏说的每一句话。

  冯去疾心里感慨,就凭太子这样的个性,未来一定可以活得很久。

  嬴政闻言,面上也没有太明显的情绪。

  这小子说的这么好听,不知道他是真的这么想呢,还是心里巴不得赶紧继位。

  “太子你知道《天保》这首诗吗?”

  扶苏低头一默。

  “《小雅天保》这是大臣祝颂君主的诗。这首诗据传是作为周宣王的抚养人、老师兼臣子的召伯虎对新王的热情鼓励及殷切期望,所以才作出这首诗。”

  “诗中说,希望上天保佑即将继位的周宣王能够安宁,王位稳固,国家昌盛。国力倍增,天神会将各种福禄都赐予周宣王。”

  嬴政望著扶苏,“现在,寡人把这首诗赐予你。这首诗寓意极好,对我秦国十分有利。”

首节上一节216/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