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174节

  因为沼泽云雾弥漫,不熟悉这一带地形地况的人,很容易就变得风声鹤唳。

  其实,楚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这楚国的城池,秦人只重兵把守陆路通道。秦军赢得太轻松,多有疏忽水路通道。

  不过,就算秦军意识到了,那也无可奈何。

  因为楚地城池到处都有水路通道,七八条河道已然难以防范,何况楚地一座城池里大小水道本就有几十条。

  秦军驻扎在城阙之中,时时瞪大双目眺望远方。

  守城阙的将士辛总是道,“这楚地的冬天怎么总是阴森森的感觉,大白天的,总是让人感觉有鬼魅出没。”

  “别自己吓自己。这里什么也没有。楚国人算什么,遇到我们大秦的铁骑,就是鬼也要礼让三分。”

  辛站得笔直。

  有大将军李信说这番话,他的身体不自觉就热了起来。虽然这里湿气重,寒气随时入侵膝盖骨头。

  阳瞿城。

  扶苏带著几位大将共同来到了齐楚边境之地。

  因为城池前面就是连片的沼泽,到了冬天云雾更是迟迟不散。

  现在城秦军已经取消了对这些地方的巡逻。

  只在白天正午,太阳最强,云雾散去的时候凑近有没有什么异动。

  秦人也并不愚笨。

  为了防止有人趁著大雾时偷偷摸摸过河道或者择取小径走,他们会在白天在芦苇丛里系上丝线,系上铃铛。

  一旦有些风吹草动,在这样的旷野之地,立刻就会传来响动。

  而且即便有人没有触发这个警报,这丝线设置地极为巧妙,不高不低刚好卡在船身的位置,一旦过河就会破坏丝线。

  秦人白天巡逻时,主要就是去查这些设下防线的位置。

  当然比起这个,秦人自然没有忘记古老的华夏民族捕猎的智慧设陷阱。

  甭管是野兽还是楚人,只要敢闯过来,这里有的是各式各样的陷阱等著他们。

  “太子放心,我们在城池周围布下了天罗地网,只要楚人敢来,一定是有去无回。”

  扶苏只是望著这守城的将士。

  当看到这云雾久久不散时,扶苏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只怕楚人的探子一直在城里自由活动。

  “城中的韩国遗民,平日里都怎么样?”

  “听说太子要来,他们都表示庆贺。希望太子可以在楚地多留几日。”

  “是吗?”

  守城将领低著头。

  蒙恬看出了扶苏在担心什么。

  “太子,阳瞿的百姓一向安定。很少听到有暴动作乱的消息。”

  “阳瞿是重地。是曾经韩国的都城。这里的百姓可都是世世代代的韩人。你要知道,很多时候改变人们心中的观念、习惯、想法,比在石头上篆刻经文都要难。”

  随行的张苍听到这些话,倒是对扶苏投去目光。

  蒙恬则道,“话虽如此,可是我们又能怎么办呢。诚如太子所言,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认为他们是韩人,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守住城门。”

  “蒙将军,时间是个好东西。这城中的人,也许今天还在满心筹谋如何造反,但是人心最是容易变化。再给他三天,他复仇的心愿就没有强。再给他三个月,他就忙于应付生计。”

  “再给他三年,他就想著置业成家。而若是给他们三十年,他们就会想著子孙绵绵。”

  “这个天底下,只有很少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大多数人只是芸芸众生里不起眼的小人物罢了。”

  “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做到从一而终,把复国复仇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那即便有这样的人,我的解决之道就是对待别人给他一年、三年的时间,对待这样的人,就给他五十年,甚至百年。”

  “兵家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要破城外之敌难,破城中之敌亦难。”

  “事必由己出。争取这些人的支持比对付门外之敌来的更重要。十万兵马既然驻扎在这一带,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攻城时,各城邑势必有不少破损处。韩国被灭,也有自身衰弱的原因,地方豪强太多需要惩治镇压,田中河道也无人修理。”

  “就让我军在闲暇时,帮韩人修平道路,补修河道,加固城墙。”

  “平日里,对城中交易之所,也要加强管理。就按照我们秦国的规矩来,凡城中开市交易,派秦军亲自巡逻。”

  众人听著,大都愣在原地。

  一位秦国将领一脸好奇地问,“太子,您打算用仁义教化感动这些韩人,让他们加入到我秦人的军队之中吗?”

  这秦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人性本恶,你不能对人好,一旦对他好,就会产生很多难以预料的后果。比如百姓会因为国家过于给予而变得懒惰,不思进取;也会因为国家给予太多,而不去感激国家,反而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第241章 我有个好提议(求打赏月票!)

  反正,你干啥都行,别说自己要做好人,要行仁义。

  “什么仁义不仁义的。现在这阳瞿,是我们秦人的地盘。修固城池,是为了加强防御;修补河道,是为了增加粮草;恢复驰道交通,那是为了方便大军行进。”

  “为帅者,要从大局考量。”

  这一番话下来,其实没有多少人相信。

  他们只是从这些事情里确信了太子扶苏真是个仁义君子,对庶众是真的好。

  众将也都很配合,齐齐道唯。

  李信倒也佩服太子。看看太子的言行举止,他相信未来的秦王,必定是万民拥戴。

  “你们知道吗,阳瞿这个地方,是曾经夏王启进行君台之享的地方。这可是个风水宝地,若是治理的好,以后可以成为一个物产丰饶的大城。”

  “在上古时期,天地间阳多雨足,水草丰茂。各种各样现今已绝迹的动物生存在江、河一带。”

  “阳瞿这个地方,在上古时期就一直有大象、水牛、竹子等,处处欣欣向荣、色彩斑斓缤纷。”

  “当韩国开国之君韩景侯率部下来到此地见到诸多奇景和珍惜野兽,他便连声赞叹:“阳哉翟也,阳哉翟也!”随从的文武大臣也都连声附和著:“阳哉翟也!”“阳哉翟也!””

  “于是,此地便被称为“阳翟”。”

  “这座城池,夏王启曾在这里会盟,韩国开国君王埋葬于斯。这么多英灵被埋葬此地,更有许多人才出生于此地。好好安抚这一带的百姓,可以得到当地神灵的庇佑。”

  秦国高官不相信仁义这一套,可是他们信邪啊。

  他们非常迷信鬼神之说。

  这么一解释,这些将军自然兴冲冲地领著士卒们去修城修道。

  张苍跟在最后面,忍不住用佩服的眼神望著扶苏。

  太子这个人,在秦国国内这样的环境下做这些事,实在是不容易啊。

  

  楚国都城寿春。

  这个时候,项燕已经准备出发对阵秦国了。

  冬天和夏天是他们楚人行动的好时机,秦军久在北地,根本难以适应这里的气候。

  冬天天气寒冷潮湿,湿气入侵,对一直要候在原地戍守的秦军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当项燕的新计划被粉碎,他们只能想办法打硬仗。

  此时就是天时。

  楚国丞相景仪道,“眼下,先要破坏秦太子戍守城池的任务,只要我军攻占了秦军的城池,就是破了秦太子对秦王说下的大话。等到秦太子连韩楚之地一年都守不住的时候,更加不要说什么两年内灭掉齐楚两国的狂妄之词。秦王势必恼羞成怒,届时必定换下秦太子。”

  众臣商议著,都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自从秦军来势汹汹明确说要灭掉楚国,这守卫楚国的任务,都落在了项燕的肩头。

  楚臣这时候纷纷大义凛然让位让权给自己。

  就在这个时候,阳瞿的最新消息很快就被报送到了楚王跟前。

  楚国朝堂上。

  众臣闻之,自然都感到莫名的压力。

  “你们是说,现在秦太子下令让秦国的兵给我楚国的民众修井、挖渠、建道、补墙?”

  “回大王,此事千真万确。整个秦军防线以南的百姓如今也都知道这些事情了。”

  楚王负刍双眼一直,他吞了吞自己的喉哽,呆坐在王位上,整个人陷入一种巨大的挫败感中。

  项燕这时也感觉到了,秦国太子比他想像的还要难对付。

  “他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民生聚众则愚,一旦有人带头,势必盲目从之。照他这个做法,不出半年,天下百姓都会感激他,愿意为他效力,做他的子民。”

  “大王,臣请大王下令,让臣也带著楚国的士兵去做这些事。这样才能顺应人心,方可带领百姓与秦国一争。”

  可不知道为什么,同样吃著荆楚鱼米长大的楚国臣子们却集体大怒。

  丞相景仪大笑道,“荒谬!我堂堂楚国,数百年之基业。太子扶苏,一个毛孩子罢了。自以为读了几本圣贤书,就可以用这些烂招去收服人心啊,简直荒谬。百姓的多少,素来只看过国君之威。”

  “秦有天命,可我楚国素来有东皇太一庇佑,少司命祈国。秦可以攻占天下,可是我们楚国又不是天下的一份子。我们自有神灵庇佑,管几个城池的百姓做什么。”

  “祖宗有言,宗庙立,人心一。我楚国素有宗庙祭司,在这种关口,只要大王去宗庙祭祀,祭拜神明,到时候必定祖宗显灵,神明庇佑。楚国百姓也自然会归心,何须做什么给民众修路的事情!”

  项燕沉色,“如丞相所言,国君治理国家,不靠施行仁政这样的手段,全然只靠祭拜宗庙就能成事?”

  丞相景仪反诘,“难道不是如此吗?大将军要仿效奸臣屈原吗。屈原就是如此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最是虚伪自私。最后争权争不过朝中群臣,竟然一死了之。”

  “我们一心为了楚国,为了大王,整日费尽心思。大王为了楚国,给予大将军四十万兵马。如今本该攻占他国之日,大将军却在这里谈论国家政事。难道是畏惧秦国小儿吗?还是说,大将军畏惧秦楚交战落得下风?”

  文臣雅士一张口,像是毒蛇在身上爬行缠绕。

  它并不咬你,只是对著你不断地吐信。

  一旦有文臣这么说,武将自然不服。

  一阵争吵就在王宫里展开,楚王脸色黑得像积攒了百年铁锈的秤砣一般。

  项燕见势态如此,他根本没有办法阻止。

  朝中奸臣小人太多了。

  负刍的脸色都白了。

  慢慢地,殿里安静下来。

  “大王,您看如何啊?”景仪问著。

  负刍望著项燕,十分无奈地道,“大将军速速出征。”

  “诺。”

  在朝堂上,与诸臣相争,尚且能为了面子,内里撑著一口气。

  一旦回了家,项燕立刻觉得疲惫不堪。

  “父亲,朝中昏庸实在是太多。他们如此行事,就算父亲前去出征,难保他们不会在后方使用别的手段。”

首节上一节174/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