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扶不起?我阿斗匡扶汉室 第132节

  “这么大的地盘,还都是膏腴之地,只要能够拿下,咱们提升的实力不会弱于刘备!”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打下合肥,拔掉这颗阻碍我们北上的钉子!”

  “张辽一死,攻克合肥,广袤的中原就会裸露出来,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无险可守,一旦起势,江东必然势不可挡!”

  陆逊这一番慷慨激昂的分析,可谓是面面俱到,把利弊全都说的清清楚楚,不禁让孙权大为心动。

  其实江东跟魏国翻脸,可以说没任何代价。

  翻脸就翻脸,这事儿也不是第一次,孙权当初就对曹操称臣,之后还不是再度翻脸,魏国拿江东能有什么办法?

  魏国要真能这个本事,早就把江东灭了,还能留孙权到今天。

  没有任何背叛成本,而一旦得手合肥,获取的战果又非常大。

  不说把疆域推到淮河以北,至少淮南所有地盘都回落到江东手中,基本上也有半个州了。

  这可不是凉州、交州那种垃圾、落后的地区,而是实打实的膏腴之地,产粮高、人口多。

  “主公,机不可失。”顾雍也开口劝道:“正好还能让刘备那边帮忙,何乐而不为呢?”

  “主公三思啊。”张昭还没放弃劝说,试图让孙权熄了心思。

  “砰!”孙权拍案而起,“我意已决,立即整军,秘密备战!”

  “等待张辽身死后,趁其不备,立即对合肥发动强攻!”

  孙权终究是心动了,毕竟他对合肥的执念太深了...

  尤其孙权才四十岁,心里肯定还有雄心壮志,不是赵构那种不思北伐的怂蛋。

  你可以说孙十万菜,但他真的一直都在北伐,试图打下合肥,历史上前前后后弄了五六次呢。

  一旦张辽身死,就意味着孙权以及江东的心魔消失,岂能忍得住不打?

  ...

  汉中,南郑。

  刘备端坐主位之上,手里举着一封信件,环顾下方群臣,道:

  “太子从江东来信,言称大汉还于旧都的机会来了!”

  “嗡嗡嗡...”

  此言一出,群臣交头接耳,面露振奋,甚至是迫切之色,好似人人都在期待战争来临。

  说一个很“可怕”的事实,自从长坂坡之后,刘备就没再打过败仗。

  赤壁之战、平荆南四郡、入蜀之战、汉中之战、襄樊之战、雍凉之战...

  将近十四年的时间,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就没再输过一次。

  仿佛颠沛流离的前半生,刘备已经把所有败仗吃完,后半生只剩下胜仗了。

  如此情况可想而知,大汉上至刘备,下至普通士卒,无形中便养出一股“无敌”的信念。

  没有任何人畏战,所有人都在迫切求战、渴望胜利!

  上次北伐成功,但因后勤原因,没有一蹴而就拿下长安,不知多少人暗暗不甘。

  如今听闻有机会还于旧都,所有人都兴奋了。

  上次北伐,拿下凉州也好、打下陇西也罢,尽管得到很多好处,甚至让大汉拥有骑兵部队,虽说也举国欢欣,但怎么说呢...浓度不够。

  但打下长安就不同了,这个政治意义、象征意义太大了。

  若能拿下长安,还于旧都,所有人都必然会坚信,大汉一定能够三度复兴,毋庸置疑!

  对于每一个立志兴汉的人而言,拿下长安无异于是一种“精神高潮。”

  眼见群臣乱哄哄,刘备并未呵斥、阻止,脸上反而露出笑容。

  足足一盏茶后,大殿这才安静下来。

  “太子当真了得。”法正啧啧称奇,“曹孙两家暗中都已经勾结,殿下不仅艺高人胆大,亲自去往秣陵,还真把曹孙之间的关系破坏掉。”

  一开始,对于刘禅亲自去江东之事,朝中也是吵得不可开交。

  毕竟曹孙联盟了,刘禅过去一定程度上有不小危险。

  但最终刘禅还是力排众议,坚决要亲自走一趟江东,去把曹孙之间的关系破坏掉,不然会对大汉有很大影响。

  “确实,不然咱们会非常麻烦,无法继续对魏国发动进攻。”诸葛亮附和一句,随即看向刘备,问道:“敢问陛下,太子信中所说的机会是什么?”

  刘备轻轻一笑,道:“张辽快死了.....”

  众人闻言先是一呆,随后大殿内爆发欢快的哄笑。

  八百破十万这种离谱的战争,自然天下人尽皆知,大汉众人自然知晓,孙权以及江东一战被张辽打出心理阴影。

  “看来孙权这是想趁着张辽过世,再对合肥发动进攻啊。”法正一言道破真相。

  “这也是咱们的机会。”诸葛亮轻摇羽扇,“别管孙权为何开战,只要他出兵,就能为咱们牵制十万魏军,大汉就能从容进攻长安了。”

  刘备环视群臣,问道:“诸位爱卿,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第【125】章 二虎生,张辽死,孙权发誓破合肥!

  事发突然,刘禅冷不丁来一封信,开战的契机就来了。

  说实话,大汉并没有准备好开战。

  所有人都没想到,刘禅去一趟江东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此前众人都想着能破坏曹孙联盟就不错了,没指望孙刘再次合兵出击。

  惊喜来的太过突然,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但万幸,张辽目前也没咽气,大汉这边还有时间去做准备。

  “孔明,后勤方面有没有问题?”刘备严肃问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没有粮食一切都是扯淡。

  距离上次北伐,这才过去一年而已,也就是说大汉只有一年的秋收。

  上次北伐,至少是攒了两年的秋粮,这才勉强支撑一场大战。

  故而刘备有些担心,万一粮食不够开战,未免太过可惜。

  “陛下放心,应该不成问题。”

  刘备瞪大眼睛,群臣也都感觉非常意外。

  “孔明没开玩笑?”法正脱口而出,“这可不能乱说,一年之粮就能开战?”

  “大家好像都忽略了一件事情。”诸葛亮笑着提醒,“蜀中加上半个荆州的产粮,需要积累两年才够。”

  “但蜀中、汉中、陇西、凉州、半个荆州一年的出产,差不多也就够了。”

  “是啊!”刘备恍然大悟,“咱们的地盘更大了!产粮自然也就更多了!”

  原本要两年才能攒够,但因产粮地变多,现在一年就行。

  首先是蜀中天府之国,这里的产粮量非常恐怖,而且基本上不会有灾年,更不会有歉收的情况。

  受益于都江堰,年年小丰收,隔三差五来个大丰收。

  以前是因为蜀道难,粮食运不出来,导致利用率不高,十成粮食到汉中就剩下一成。

  但刘禅提出走水“六六七”路运输后,利用率大大提高,十成粮食到汉中还能剩下八成,这就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再加上荆州三郡的产出,也能走水路运到汉中,损耗可以忽略,又是一笔不菲的数量。

  再然后就是汉中,此前汉中没人,导致田地无人耕种,故而没有出产。

  但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汉中已经被利用起来,土地自然有了出产。

  更重要的一点,汉中出产的粮食不用运输,就地送入国库。

  “陇西那边还好,但凉州的土地有出产?”法正纳闷道:“那边有人种地?”

  法正本来就是关中人,挨着陇西与西凉,知道那边的情况。

  “孝直有所不知。”诸葛亮解释道:“太子归化了西凉的氐人,他们虽然是异族,但却是以农耕为生。”

  “并且与汉人无甚区别,太子就给他们户籍,以此要求他们上缴一半佃租。”

  “这些氐人世代居于西海(青海),做梦都想成为大汉子民,听闻此事之后,全都从西海跑到西凉。”

  “如今西凉人口暴增,荒地全都得以开垦。”诸葛亮笑道:“一半的佃租啊,收上来的秋粮都赶上蜀中了。”

  蜀中虽然出产高,但没这么重的赋税,大部分都被百姓拿走,小部分上缴朝廷。

  但凉州不一样,直接掏走一半,哪怕出产不如蜀中,可上缴的不遑多让。

  “再算上半个雍州,此番后勤还算宽裕。”诸葛亮对刘备拱手道:“陛下,后勤之事应该无碍。”

  诸葛亮说的比较保守,毕竟只有一年之粮,就算与此前两年存粮差不多,其实也算不上多富裕。

  上次北伐,粮草也就支撑十万大军几个月。

  不过这次应该会好一些,因为粮道不会太远,不至于从汉中直接拉到西凉那边。

  汉中与关中离得近,也就有一个秦岭作为阻碍,但基本上能承受。

  还有一点,西凉与雍州的产粮,不需要走秦岭,就能直接送入关中,又会节省一大笔。

  总而言之,肯定比上次北伐宽裕一些,应该能支撑一场大战。

  “陛下,若如此说来,后勤不会有问题。”法正颇为笃定,道:“此番再战魏国,咱们的目标肯定是长安。”

  “而不出意外,魏国也会死守长安。”

  “也就意味着一战定胜负,主战场会一直在长安,不会有什么变动,这样后勤就会相对轻松。”

  魏国死守,大汉强攻,围绕长安展开战斗。

  粮道不长,且不会变动,就看在粮尽前是大汉先攻克,还是魏国坚守到底。

  “攻坚战啊。”刘备感慨道:“这一仗定然不好打。”

  看起来简单,好像只需围绕长安进攻,也不用考虑什么花里胡哨。

  但实则这种笨仗、呆仗最难打,需要硬生生堆人命去耗。

  “陛下,事已至此,机会难得。”法正强调道:“这一仗是必然要打的,想还于旧都就无法避免。”

  “朕知道。”刘备眼神坚定,“既然如此,那就等张辽去世,等太子从江东返回,就进行第二次北伐,务必要还于旧都!”

  “臣等遵旨!!!”

  与江东一样,随着刘禅的信件到来,大汉也开始在暗中筹备战争。

  ...

首节上一节132/16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