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95节

  葛洪要走,梁山伯也要走。

  索性两人便一起下山,顺便也能为对方相送一段路。

  于是两人便同乘一车。

  牛车走的很慢。

  但走的再慢,终究也有尽头。

  罗浮山下,梁山伯和葛洪终于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

  临别在即,葛洪握着梁山伯的手,叮嘱道:“我知山伯你志向高远,这一点从你负笈远游便可看出……只是当要小心为上!”

  “这人间诸象,天地万物,皆环环相围而生,民被官围,官被君围,君被国围,国被天下围,天下被宇宙围,宇宙被造物围,而造物最终又被芸芸众生所围。”

  “围之愈广,其势愈大。围大势大,势大围大。此为弈棋之道,亦是天道和人道。”

  “你为围棋圣手,当知这天下大势,皆以围地为目标,然必以取势为根本。”

  “子子枢要,方可成势。”

  “势坚则地围,势弱则地断!”

  “山伯当要谨记啊!”

  听着葛洪的谆谆教诲,梁山伯点了点头,本心里还想要说些什么,但张了张嘴,却什么话都没说出口。

  最终。

  所有的情绪也只化作一句保重!

  “你也保重!”

  葛洪挥了挥手,与梁山伯告别。453

  马车前行,很快便跑出去很远的记录。

  望着梁山伯逐渐从视线中变小,最终再也看不到,坐在车中的葛洪不由喟叹一声:“少年英杰,不外如是。”

  “只可惜啊……”

  “老道这一去,却是见不到一位当世圣人证道的那一刻了!”

  话语之中,透露着浓浓的惋惜。

  或许梁山伯自己因为‘身在山中’的缘故,还没有体会出现。

  凡夫俗子也看不出异常。

  但葛洪和梁山伯谈玄论道半月之久,从他的言谈举止和学问之中,却能感觉到,梁山伯正在逐渐归拢自己的一身所学。

  或许要不了多久,他就能从负笈远游中,明悟道理。

  届时。

  这大晋,或许便要出现一位当世圣人!

  ……

  原地。

  望着葛仙翁离去的方向,梁山伯矗立良久。

  直到葛洪的身影从视线中彻底消失后,这才收回目光。

  他心中很是沉重,也很是伤感。

  葛洪道德高尚,有长者之风,令他很是尊重。

  但今日却这样分别……

  “保重!”

  心里这般想着,梁山伯叹息一声。

  随后紧了紧身上的竹背篓,再度看了一眼葛洪离去的方向,便转身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而去。

  他……

  也要继续前行,验证所学了!

  收起伤感的心思,梁山伯继续前行。

  他仍旧和以前一样,没有目的的前行,沿着心中的指引,走到哪里,便是哪里。

  在这样漫长的旅行中,他攀爬过大山,见到了山的雄奇壮丽,也看过大湖,见证了湖水的瑰奇秀美。

  更走到过海边,见证了大海的波涛和壮阔。

  他一路走过,留下了许多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的传说。

  他去过一个很是偏僻的村庄,这个村庄与世隔绝,竟是并不知道外界的变化,完全只顾自的生活着。

  很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村庄并不排外,在见到他后,很是热情,村民们为他进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亲自来与他交流。

  他也去到过海上,甚至到了一处海岛内。

  海岛里有着渔民,一年四季都以打渔为生,梁山伯在这里和他们讨教打渔,传播自己的学问。

  待了半月后,他便在岛上所有渔民的相送下离开。

  继续着自己的旅程。

  ……

  ……

  ps:三更一万五千字!.

第92章 步履山河,知行合一,圣人之境!(第1更求订阅)

  梁山伯依旧走在路上。

  他爬过高山,涉过渗水,见到了各种天地异景,也看过诸多万物生灭。

  同样,也见过了各种生灵的善恶。

  在这段旅程中。

  他看过出身高门望族的士子,有的谈笑自若,从容旷达;有的粗鄙不堪,喜怒无常。

  他也看过出身贫苦的年轻人,有的自力更生,辛勤努力,所得钱财换取笔墨,凿壁借光,发愤图强;也有的偷鸡摸狗,无所事事,虚度生涯。

  然而。

  从容旷达的士子,却因侍女一桩小错,将其仗责填井,道旁遇到的老农言语冲撞,暗中伺机报复。

  而粗鄙不堪喜怒无常,甚至常常欺行霸市的士子,却能在冬日里大开粥棚,施粥百姓,救人生机。

  更有打柴少年,终得名士看重,亲自教导,却因财物生贪念,行盗窃之事。

  而乡间地痞,却在道旁遇到落水老者,毫不犹豫的跳水救人。

  ……

  他犹如一个作壁上观的老僧老道一般,坐看他人的善恶,然后便明白过来。

  原来这世上。

  许许多多的善人或者恶人,其中他们本没有善恶之心。

  这世上,有着太多太多都是不好不坏的普通人。

  无论他们是行善还是作恶,都要看机缘。

  放旷从容的士子,因为心情不佳,而将侍女仗责填井,事后却又深深自责,难以面对内心。

  欺行霸市的士子,虽施粥救人,但家中田产尽是依靠巧取豪夺,不过为了宽慰自己罢了。

  打柴的少年,窃取钱财,事后内心悔恨,当夜又将其放回,冬日在名士门前长跪不起,负荆请罪。

  乡间地痞,救下老人后,竟胁恩图报,多次上门勒索,最终逼死老者。

  他就这么一路看下来。

  而就在这样奇妙的旅程中,梁山伯体会着圣人的教诲,如同观摩到了世界的本源一般,与自身的所学相互印证。

  这些所见,这些所闻,让梁山伯十分喜悦。

  他渐渐的有了一些体会,也有了一些感悟。

  他所走过的地方,留下的除了他的足迹,还有着他的学识。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到了最后,他刚刚到达某个地方,当地的名士大儒便已经相邀他前去谈玄论道,印证学问。

  就这样,他逐渐的有了新的想法,然后便开始编撰属于自己的著作。

  一边编撰,一边印证。

  他的学识和学说,受到很多人的认同,有人对他赞誉有加,也有人对他推崇备至。

  渐渐的。

  开始有人跟在他的身后,与他一起游历远行。

  开始时只有一人,后来渐渐增多。

  再后来。

  他便是带着一个足有数百人的队伍。

  每到一地,当地的郡县长官和大儒经师,都大为震动,亲自出来远迎,以礼相待。

  他仍旧很年轻,至今才不过弱冠的年轻。

  风采卓然,有谪仙之表。

  但他的学问和学识,已经被许多人认同,跟在他身后的人,都称呼他为‘梁师’,言语之中,地位等同当时大儒名士。

  但他仍旧和此前一样。

  背负着大背篓,徒步而行,上山下水,遇观而入,见寺则拜。

  在他身后,有跟随着他的士子见之不解,于是询问:“梁师为何道观也拜,佛寺也礼,难道梁师有什么疑惑需要道祖或者佛陀来开解的吗?”

  梁山伯摇头。

  士子追问。

  梁山伯道:“道法自然,佛法亦自然,求不得也解不得。”

  士子继续问:“既然如此,梁师又为何要入观拜佛呢?”

  梁山伯回答:“佛说参禅,道曰悟道,参的是心,悟的是己。”

  士子懵懵懂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其记录下来。

  收录于《梁子入观拜寺篇》。

  他们将梁山伯当做大儒,将梁山伯这一路走来,所说的话,都记录下来,名为《梁子》。

首节上一节95/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