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141节

第124章 西府军议,臣愿镇守洛阳!(第5更求订阅)

  当梁山伯到来时,便发现此刻厅内已然有大半人都到场。

  桓温坐在上首位置。

  而参军郗超、司马谢安、室记袁宏、其弟桓冲、其子桓济等人都是赫然在列。

  见到梁山伯前来,桓温微微颔首,示意让梁山伯坐下。

  于是梁山伯也就寻了一处席位,坐了下来,默默的观察着场内。

  此刻桓温尚且还脸色肃然的坐在主位上,并未说话,显然是在等待着其他人。

  梁山伯便观察着场内的其他人,这一观察便发现桓冲和桓济都在好奇的看着他。

  桓冲乃是桓温之弟,颇有将才,初任鹰扬将军、镇蛮护军、西阳太守,后来跟随桓温北伐,在白鹿原击败苻雄。

  战后因功迁都督南阳、襄阳、新野、义阳、顺阳、雍州之京兆及扬州之义成七郡军事、宁朔将军、义成新野二郡太守,镇襄阳。

  永和十二年,桓冲再随桓温北伐,最终姚襄兵败逃走,占据洛阳的周成也投降,桓冲得以收复洛阳。

  因这等大功,战后桓冲进号征虏将军,与几月之前,刚被赐爵丰城公。

  在桓温诸弟之中,就以桓冲的学识最为渊博,也是最有军事才干,很受桓温的器重。

  相比较之下。

  桓温的儿子桓济及桓熙则是稍有不如。

  梁山伯可是知道

  后来桓温病逝,因为桓冲有将帅之才,因此接任桓温的部下,这让桓熙和桓济很是不满。

  还想要与弟弟桓济,以及因为被桓温免官而心生怨恨桓温的叔父桓秘一起,合谋杀死桓冲。

  桓冲暗中知道他们的图谋,于是不敢去探病。

  在桓温当年去世后,桓冲派人收捕桓熙和桓济然后才去503桓温的丧礼,后桓秘被废弃不用,而桓熙和桓济就被流放到长沙。

  桓冲此人颇有时务,知进退。

  在桓温死后,桓氏大为衰弱之时,桓冲以自己气量和涵养都不如当时名望极重的辅政大臣谢安为由,打算接任扬州刺史让位给谢安,然后希望能够外出镇守一地。

  这个决定被当时桓氏党众所反对,郗超亦极力劝阻,但桓冲心意已决,完全没有为放弃扬州刺史这个掌握京畿、权位极重的职位感到可惜,只尽心匡国。

  当年就改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以北中郎府并入中军将军府,出镇京口。

  而后来,也因为桓冲的这个决定,桓氏家族免于朝廷清算,也得到谢安的些许庇护。

  可见桓冲知进退、识时务。

  脑海中想着这些。

  梁山伯便见到桓冲对着他拱手一礼,当下也是微微拱手一礼。

  至于桓济,则只是看了一眼梁山伯,便扭过头去。

  梁山伯也不介意,仍旧拱手一礼。

  只是心里则是在想着:传言桓熙肚量小,而桓济眼高于顶,而今一眼,果真为真。

  桓熙明明是军府之人,但对于军士将领颇为不屑,这也使得连桓温的部下都对桓熙这位世子并不信服。

  可当桓温死后他居然还想谋反杀桓冲,以求掌握大权。

  说实话,幸好他没有仗着自己是桓温的儿子去军营调兵,否则的话根本就不用桓冲动手,那些将士们都能将桓熙给杀了。

  此人与谢万一样,都没有统率之才。

  但谢万尚且还有才能,而桓济桓熙却连才能都没有。

  (bcbd)与桓温相比,真是虎父犬子。

  很快。

  厅内的人就已经全都到来,随着大厅的门被关上,此次议会也已经开始。

  果然如梁山伯和谢安所想的那般,今次议会,桓温所商议的事情,赫然是商议迁都之事。

  而当他提出来后,郗超第一个表示赞同。

  其实这个计策,其实本就是郗超和桓温商议而来的。

  作为桓温最为倚重的大臣,桓温任何决策和计划抛出来之前,都已经和郗超通过气。

  说起郗超,此人虽是郗氏子弟,但却等于是叛出家门,一心追随桓温了

  郗氏一家都忠诚皇室,而郗超却成为了桓温的智囊,他自然对桓温的野心一清二楚。

  他清楚的明白桓温想要取代晋而代之,但却依然殚精竭虑相助桓温。

  为此,他甚至不惜和父亲决裂。

  桓温当初想要北伐时,其请求与徐兖二州刺史郗一通伐燕。

  当时,北府兵卒悍勇,却掌握在郗手中,桓温早就垂涎已久,而郗对此却丝毫不知,还致信桓温,表示愿意与他共同辅佐王室,请求率部出河上。

  郗超在得到父亲的原信后,便将其毁掉,还伪造父亲的笔迹重新写了一封信呈给桓温。

  信中写道:“我不是将帅之才,不能胜任军旅重任,而且年老多病,还是给我一个闲职,让我休养吧。徐兖二州的军队就由桓公统领吧。”

  桓温得信后大喜,当即改任郗为会稽内史,并自领徐兖二州刺史,兼并了郗的军队。

  自此。

  郗超虽然还住在郗家,但和自己父亲及其他族中长辈,却已经是等若路人。

  听到郗超的赞同,桓温不动声色,又请其他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座的一些长史和参谋们自然也都是赞同。

  最后桓温则是看向了谢安:“谢司马对此事怎么看?”

  谢万闻言,不由拱手道:“臣以为此事不妥。”

  这话一出,全场几乎绝大部分人都将目光看向了谢安。

  “哦?”

  桓温也是身体微微坐直,但面上却不动声色,道:“谢司马且道来。”

  于是谢安便整好以暇的将此前和梁山伯商议的话讲了出来。

  听到这么一番话,桓温还未说话,郗超却是开口反驳道:“谢司马此言,在下却并不这么认为!”

  “而今巴蜀成汉已经平定,逆胡的石赵也已经消灭,时来运转的机会已经来到,康泰的气象业已经明显。燕秦二贼双起,致使海内崩溃破裂,黄河洛水一派萧条,皇家山陵受到危逼。因此远近的百姓无不悲伤惶恐,为错过的时机深感痛心。”

  “此时正该是乘胜追击,收复中原,中兴晋室,又岂能因为些许挫折而裹步不前?”

  “那些所谓的艰难,其实都只不过是一些偏安江左的士族不思进取罢了,但桓大司马既然位居人臣之极,自然不能同那些猥琐小人同流,此时正是肩负重任,光大晋室之机,岂能因此而退却?!”

  谢安听了,并未在多言,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而桓温也只是摆摆手,让郗超坐下来,随后又将目光看向了梁山伯:“梁参军这是第一次参加军府机要,依你之见,应当何如?”

  他目中带着期待之色。

  显然是希望梁山伯能够说出一些符合他意愿的话语。

  梁山伯也明白,桓温问他这句话,其实就是想看看,他梁山伯到底能不能为桓温所用

  若是梁山伯赞同,那就说明梁山伯的心思是向着桓温,忠诚于桓氏。

  若是反对,那等待他的结局,无非就是被桓温摒弃。

  但……

  此刻迎着桓温期待的目光,梁山伯没有丝毫犹豫,拱手说道:“下臣以为,谢司马所言不无道理。”

  这话一出。

  郗超当即看了一眼梁山伯,皱起了眉头。

  桓济更是冷哼一声。

  倒是桓冲、袁宏两人并未有什么态度,依旧眼观鼻鼻观心,静静的看着失态发展。

  至于桓温,眼中也露出了一抹失望之色。

  他心里不由叹息一声这位才学操行颇为出众的年轻俊杰,终究不能为他所用。

  一时心中遗憾。

  然而。

  就在桓温心中这样想着的时候,却又听到梁山伯开口说道:“不过……”

  “下臣同样认为,郗参军所言也有道理。”

  这话一出,全场所有人除谢安之外,都是皱起眉头。

  桓温身体则是稍稍坐直,不解的问道:“梁参军此言何意?”

  “还请大司马容臣细细道来。”

  梁山伯略一拱手,清了清嗓子,便道:“安石公所言其实是个无法忽视的问题此时迁都实在是太过艰难,群臣虽摄于大司马您的权威不敢多言,但料想定然会极力阻止,而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安石公所说的那几点。”

  “毕竟,但现在的洛阳很不安定,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依臣之间,桓大司马您应当派有能力、有名望的将领去镇守,等到黄河以南地区完全平定,运河粮道完全打通,豫州的粮食充足了,敌人远远逃窜,再商量迁都的事不迟。”

  “当然,这并非是臣阻止您提议此事,而是您完全可以坚持迁都,等到群臣都阻止时,您再顺势抛出安定洛阳之后在行迁都……在群臣想来,他们已经拒绝了您的迁都,自然不敢在继续拒绝,他们绝对会答应下来!”

  “毕竟,您所说的建设洛阳,最迟也要数年时间,而他们所要的不过就是暂且先稳住您,拖过这段时间再说!”

  “而大司马您完全可以在这段时间,派遣一员大将前去洛阳经营!”

  “等到三年之后,再行迁都之事……有了今日群臣之言,届时又有谁敢出言阻止?”

  梁山伯一番侃侃而谈。

  说完之后,桓温不禁缓缓点头。

  倘若梁山伯此计能成,无非就是等三年他等得起!

  但关键在于……

  “洛阳处于四战之地,远离晋室,又处于秦、燕虎视之下,若想经营妥当殊为不易,谁又能担当此重任呢?”

  桓温感慨着说道。

  闻言。

  梁山伯站了起来。

  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下,走到了大厅的正中。

  随后。

  面对着桓温,一甩袖袍,扶正纱冠,拱手一礼,带着从容之气,朗声道:“臣……愿为大司马排忧解难,镇守洛阳!”

  ……

  …….

首节上一节141/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