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894节

  什么友邦、邻国?

  合格的友邦、邻国就该像西域数十国一样,主动的融入进大唐才是。

  大唐包罗万物,还包罗不了你们?

  “对了,冯盎如今可有什么异动?”李二突然问了一句。

  他想对暹罗、真腊一带动手,那么就绕不过这位名副其实的岭南王。

  “耿国公倒是没什么异动。”听李二这么问,老内侍便走了过来,轻声笑道,“不过倒是听闻崔家等人接触过耿国公嫡长子冯智戴,这位好似也不太想掺和到这些事里面,装病已经月余了。

  听闻上次出府都是月半之前的事儿,而且那次,冯智戴也只是拜访了郑国公。”

  自从当年魏征建议李二遣使安抚冯盎,冯盎便派其嫡长子随使团一道回京,如今这冯智戴在长安也待了十多年。

  看上去倒是老实本分得很。

  李二点了点头,笑道:“那老家伙,也是聪明人,只要他不掺和到那些事儿里去,他冯家世代的荣耀总归是跑不了的。”

  对于冯盎,李二还是很满意的,当然,也不是没有任何防备。

  别忘了,如今大唐最精锐的玄甲军可就驻扎在那边,时刻提防着岭南异动。

  这般说着,李二再次看向了沙盘,时不时的还在沙盘中尝试着调兵遣将,很显然,他对真腊这些地方,动心了。

  ……

  同一时间,蜀王府。

  李恪这会儿也是极为纠结,如果说李承乾真愿意今后将他们分封各地,这对他来说不是不能接受。

  可如今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刹车不刹车,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

  别看他才是这群人的领头羊,但很多时候,他也没有选择。

  这已经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利益了。

  说起来,他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还真就不适合去争那个位置……

  就在这时,有王府属官兴冲冲地走了进来,说道:“殿下,鲁国公派人送来了拜帖!”

  鲁国公?

  李恪闻言都愣住了。

  这人是谁他当然知道,只是以前他从未和这人打过交道,没办法,他当初和李渊走得极近,但鲁国公府和李渊那是血海深仇。

  没办法,上一任鲁国公刘文静就是被李渊杀的。

  一直到李二登基后,为刘文静平反,其长子刘树义这才继承了其父的爵位。

  “殿下,听闻这些年,鲁国公时常抱怨当年其父之死,而且,自从当年那件事儿后,鲁国公府家道中落,是一年不如一年……”属官轻声说道,“据悉,当年长安勋贵子嗣前往日月山的时候,他们鲁国公府也被排挤在外了,如今怕是想?”

  都不用属官说完,李恪当即就明白了,刘树义这是静极思动了。

  “而且,这鲁国公还有一胞弟刘树艺,乃石洲刺史。听闻兄弟二人来往甚密。”属官又低声说了一句。

  “刘树义?刘树艺?”听到这对兄弟的名字,李恪也不知道说什么好,要不是他真知道这对兄弟,还以为是一个人呢。

  可他不知道的是,这两兄弟,就算此番没有朝他靠拢,按照历史轨迹也会因为谋反被李世民给诛杀。

  只是这两兄弟当年到底是为了谁在谋反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只能说,这两兄弟,不管历史改变与否,好像都没有影响到他们。

  就在李恪犹豫之际,权万纪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了进来。

  今日和大明那支使团的交锋,他没占到什么便宜,当然,也没吃太大的亏,说白了,还是因为读书人的执拗。

  “长史今日辛苦了。”对于权万纪,李恪向来都是极为尊敬的。

  在王府中,李恪也一直称其长史。

  当然,权万纪蜀王府长史一职也并没有被李二撤掉。

  “谈不上辛苦,不过今后我们的日子可能不是那么好过了。”权万纪语气深沉地说道。

  他虽然看不上李承乾等人的做派,但对大明的实力却是没有任何的怀疑。

  当然,正如他所说的那般,为人臣子,唯一忠字,誓死不悔。

  哪怕到了这时候,他的态度仍然没有任何的变化。

  简单的将之前的会谈介绍了一下,权万纪又笑道:“无妨,如今陛下正值春秋鼎盛之际,说起来,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他其实很清楚,未来的一切,其实都要看李二的态度。

  说到底,这是大唐!

  至于李恪,这会儿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虽然权万纪和长孙冲之间的宣战看似不过是两个官员团体的宣战,但作为领头羊的他,又怎么躲得过去?

  如果这个人不是权万纪,李恪搞不好会呵斥一番,但好巧不巧,这个人恰恰就是权万纪,他蜀王府的长史。

  半晌,李恪是一句话都说不出口。

  如果说其他人聚在他身边,是希望以小博大成就不世之功的话,那么权万纪真就没任何私心。

  只是单纯的觉得作为大唐储君不应该如此。

  有史书记载的历朝历代,帝王之家,父强子壮,都没有一个好结果的。

  所以李恪真不愿意苛责权万纪。

  “对了,长史,刚刚……”就在这会儿王府属官将刚刚刘树义送来拜帖的事儿再次讲述了一遍。

  听到这话,权万纪却是捻着胡须沉吟了起来。

  李恪见权万纪没说话,这便问道:“长史觉得鲁国公此乃何意?”

  “其实也不难理解。”思量了片刻后,权万纪说道,“今日陛下的态度,让这位鲁国公看到了希望。

  之前就一直听闻这位抱怨其父被杀之事,加之这些年鲁国公府也的确是日落西山,若非陛下怜爱,就连那石洲刺史也决计落不到刘树艺的头上。

  可说到底,当年追随先帝的元谋旧臣中,他刘家居功至伟,却落得这步田地,心中有怨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且,当年长安勋贵组队去日月山,他鲁国公府也没赶上趟,如今,怕是想富贵险中求了。”

  权万纪这人虽然迂腐,但看问题还是相当准的。

  还别说,刘树义就是这个想法。

  既然李承乾的那艘大船他靠不上去,这会儿靠靠李恪的这艘破船,搞不好有意外收获也说不准。

  要知道,当年房玄龄等人就是这么起家的。

  前车之鉴便是后事之师。

  “无妨,这是好事儿。”权万纪沉吟了片刻,继续说道,“鲁国公府虽然式微了不少,但终究还是有些能量的,当年不少人也还念着老鲁国公的恩情,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坏事儿。”

  如今,他巴不得李恪这艘船上的人越多越好。

  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起到作用。

  和李承乾斗,还是需要一定底气的。

  李恪也不再多言。

  他能说什么呢?

  走到这一步,很多事情已经不是他能决定的了。

  还是那句话,很多时候,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身后的人推着向前的。

  ……

  而在宫中,李二还在头疼。

  他是真的头疼。

  他这会儿看着堪舆图上洮河郡的位置,思量着谁去顶替尉迟敬德,但思量许久,确实没有一个适合的对象。

  对他来说,接下来他要做的事儿,尉迟敬德得跟在身边才放心。

  当然,就算他接下来不打算做什么,尉迟敬德也不适合继续留在洮河郡了。

  想了半天,李二都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脑瓜子也是嗡嗡的疼。

  就在这时,一内侍走进来,轻声对李二身旁的老内侍低语了一阵,见状,李二问道:“发生什么了?”

  老内侍闻言,当即低声道:“回陛下,鲁国公府给蜀王府送去了拜帖。”

  “鲁国公?刘树义?”李二闻言,眉头皱了皱,“这家伙,比起其父差了何止一点儿?

  当年肇仁在世时,何等风采,怎就生了这么一个儿子?”

  对于刘树义两兄弟,李二是极其看不起的。

  这些年,他不是没有培养过这两个,毕竟当年的刘文静可是因他才受牵连最终丧命于裴寂之手。

  李二终究还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是以登基之后,不单为刘文静平反了,甚至还将刘文静的官爵都还给了刘家,甚至还让刘树义尚了一公主。

  可架不住刘树义两兄弟自己不争气啊。

  这些年来,就没办过一件漂亮事儿,李二就算想提拔他们,也无法施为。

  正这么想着的时候,李二突然问道:“蜀王府什么时候和鲁国公府有了交集的?”

  “以前确实没有交集。”老内侍摇头道,“这也是两家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交集吧。”

  李恪和李渊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刘文静怎么死的,也不是什么秘密,这两人有了交集,李二倒是颇为意外。

  不过他是什么人啊?

  只不过是片刻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勾当,当即说道:“朕明白了,这刘树义静极思动了。”

  他其实不意外刘树义的选择,第一班车没赶上,上个末班车也未尝不可。

  “将鲁国公府的资料全部找出来。”这般想着,李二顿时就吩咐了一声。

  老内侍闻言,立马就转身离去,很快,就拖着一个木盘走了回来。

  李二当即就将木盘上的各个锦书打开,这些都是密谍司这些年对鲁国公府掌握的情况。

  密谍司,作为李二明面上的密谍组织,对大唐的方方面面早就渗透了。

  掌握的各种情报,也是不胜枚举,当然,若是李二不过问起,有些情报永远只会躺在密谍司的库房里。

  当然,比起百骑司,密谍司还算温和的。

  据悉,这世上,除了李二外,就没几个活人见过百骑司,见过的,都死了。

  “早就听闻他们兄弟对于肇仁的死不满,只是没想到已经到了这种地步。”看完资料,李二的脸都黑了。

  他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亏待有功之臣的人,但这两兄弟的所作所为,真让他觉得自己是不是对这些人太好了?

  当然,他不知道,这两兄弟其实早也该死在他手上了。

  只能说,李承乾的西行,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将大唐原本的发展轨迹给带偏了一些。

  “刚刚朕还不知道让谁去接替敬德,这会儿倒是有了。”看完那些资料,李二阴恻恻地说了一句。

  老内侍一听,也是轻声笑道:“那老奴这就派人盯着鲁国公府?”

  他知道李二什么意思。

首节上一节894/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