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698节

  他们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发展自身工业,这个下官相信诸位都听说过了,大唐的确在进行工业改革。

  那么,只要我们一直保持着工业技术上的领先,那么我们就能一直占据着一定的优势。

  当然,他们也可能会对我大明的货物苛以重税,这是无法避免的,但即便如此,只要我们一直保持着技术上的领先,大唐也很难对我大明商业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是这个理。”普西偌点了点头,说道,“这一点儿本官也赞同长孙侍郎,技术的领先确实能让我们长期占有优势。

  只是我大明每年对工部和将作监的投入已经不少了,还要加大投入么?”

  “要加。”这一次不是长孙冲回答,而是李勤俭,“普尚书可能有所不知,我大明的工艺虽然在现在还占有优势,但大唐地大物博,人口是我大明的数十倍之多,其中不乏能人志士。

  其中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工艺更是数不胜数,是去年吧,大唐一个落魄书生,整理老宅的时候,翻出了一本他祖上的手札,其中就记载了失传已久的灌钢之法。

  而像这种事情,在大唐其实并不少见,说到底,大唐的底蕴,远非我大明可比。”

  “是的。”长孙冲也点了点头,道,“不管在哪方面,我们和大唐相比的话,都欠缺了一些底蕴。

  我们唯一可以和大唐相比的,是我们大明工匠的创造力。

  所以,加大工部和将作监的投入,是很有必要的。”

  “那其二呢?”在这个问题上,众人也算是认可了。

  长孙冲闻言,继续说道:“其二便是西域。

  要想彻底摆脱对大唐的依赖,那我大明必须要更多的渠道,那么掌控西域就是重中之重。

  西域虽然算不得物产丰富,但它却是联通大食、波斯等国的必经之地。

  战略意义和商业意义同样重要!

  而且,我大明若是拥有了整个西域,今后在和大唐冲突的时候,至少我们底气还能更足一些。

  其三,就是吐蕃。

  其实我大明经略吐蕃和西域也都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前我们一直不着急,其原因大家也都清楚。

  但今时不同往日,纵使我们不防备大唐,大唐也必然会防备着我们。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唯有强大己身,才是政务。

  之所以经略西域,可以说是为了避免在商业上过于依赖大唐。

  也是为了更多的积攒财富、粮食。

  那么经略吐蕃,就是为了真正的强大己身!

  若是我们完整的吞并了整个吐蕃,届时不但可以经吐蕃,通商天竺等国,最重要的是,吐蕃的战士,可以强壮我大明的‘体魄’。

  毕竟一个孩童拿着一块金子走在大街上,总会有心怀不轨之人投来不安好心的目光。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若是我大明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如何保得住我们辛苦积攒下来的财富?

  所以,这三点,要一起抓!”

  他说完,众人也都在思考。

  不过李承乾却是知道,长孙冲这奏章,肯定是请教了别人的。

  因为这所谓的三点,也确实是李承乾计划中最重要的几点。

  倒不是说长孙冲没有归纳这三点的能力,能力他可能有,但决计不是短短几天就能归纳成这样的。

  因为,这些东西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目的,长孙冲并没有说。

  “众卿觉得如何?”李承乾笑道。

  “回殿下。”契何力闻言,立马说道,“微臣觉得长孙侍郎说得在理,如果我们能够同时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收获的话,那届时,我大明必将是可以比肩大唐的帝国!

  说句不该说的,届时,那大唐就算真归了别人,我大明也不惧!”

  试想一下,吐蕃、西域、吐谷浑、西突厥都成了大明的国土,那时,就算是在地盘上,大明也丝毫不逊色大唐,甚至略有盈余。

  而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说是不惧大唐,还真没说大话。

  做到分庭抗礼,还是有把握的。

  “可以我大明如今的实力,能做到三线其出么?”普西偌有些犹豫地说道,“吐蕃本就强盛,这些年更是如此,要想对吐蕃动兵,怕是比当初北上攻伐吐谷浑还要困难。

  而且,还有西域数十国,虽然单个拎出来,没有一个是我大明的一合之敌,可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岂能不懂?

  真要打起来,我大明未必有能力应付。”

  他虽然也知道,大明只要吞并了西域和吐蕃,届时他也能跟着水涨船高,但那是最好的局面。

  双线作战,如今的大明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长孙冲闻言却是摇了摇头,道:“普仆射说笑了,我们先说西域诸国,之前在北上攻伐慕容伏允的时候,殿下就已经承诺过,二十年不会对西域动刀兵。

  我大明殿下岂会食言?”

  “那……”普西偌一说到这里,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你是说当初殿下让我们组建的那些商队?”

  “对。”长孙冲说道,“其实,就西域这样的地方,真想破了他们,未必就一定要用刀兵。

  他们虽然在遇到外敌的时候,会抱着唇亡齿寒的心态一致对外,但没有外敌的时候,他们自己就会斗个天翻地覆。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管是扶持哪一个或者哪两个,他们之间都会矛盾重重。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法子。

  如果按照之前殿下交代的,我们渗透他们的商业领域,侵占各国的商业份额,将他们的市场牢牢的掌控在我们的手中,那更容易让他们土崩瓦解。

  至于说吐蕃,不是还有苏毗在与其纠缠么?”

  说到这里,长孙冲看向李承乾,躬身道,“殿下,是时候加大对苏毗的扶持力度了。”

  “嗯?”一听长孙冲这话,李承乾笑了笑,道,“也对,的确是时候加大对苏毗的扶持力度了,毕竟当初吐蕃勾连苏毗女王派系的余孽北上,这个仇,本王还记着呢!”

  其实他倒是没打算这么快就对吐蕃动手,不过这是长孙冲第一次表明心迹,他还是要支持一下的。

  免得长孙冲第一次表明心迹就受到了打击,让这家伙以后都不敢轻易开口了。

  认可,是对于一个人最好的鼓励。

  “众卿,此事你们怎么看?”李承乾说着又看了看众人。

  众人其实也有些茫然,怎么看?用眼睛看?

  今天的一切他们都有些看不懂,也许是变化太大,让他们一时之间还有些不适应。

  说到底,在场的人,终究还是太嫩了一些。

  让他们做交代的事情,他们可能能做得很好,因为他们真的认真。

  但你要说指望现在的他们治国,呵呵,那真的是问道于盲。

  当然,契何力除外。

  这个家伙毕竟是大汗出身,在这方面还是要比众人强多了,当即闻言就说道:“微臣倒是觉得可行。

  减少对大唐的依赖,我大明才能突破发展的桎梏。

  而且,西域和吐蕃的确也是我们图谋已久的了,这时候,就算机会没完全成熟,可要是再经略一段时间,也必定有机会。

  这会儿,未雨绸缪,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

  李承乾闻言,看向他人问道:“其余人等呢?”

  “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

  一时间,群臣附议。

  在他们看来,经验最丰富的契何力都支持了,自然是看出了什么。

  这也是大明官员如今可悲的地方,经验太过稀少了……

  “哼。”而李承乾闻言却是冷哼了一声,道,“但本王却是不满意!”

  不好意思,这两天,一来卡文。

  二来吧,最近工作上遇到点儿恶心事儿,前女友休产假回来了……一个单位,搭班,正在红尘炼心……尴尬得一批。

第551章 卷五 一人死,天下惊!

  听到李承乾这话,众人也是一惊,尤其是长孙冲,神情更是一紧……

  不过再一琢磨,李承乾说的是不满意,倒不是不同意,众人也就松了口气。

  李承乾倒也不在意这些,继续说道:“我大明这些年,一直在大力发展商业和工业,你们是不是忘了,我大明的农业和畜牧业这些年的进展却是极其缓慢?

  很显然,诸位都吃到了工业的红利,所以大力兴商,重工。

  却在不知不觉间,忽略了农业、畜牧业、以及教育业。

  这合适么?

  兴商重工不是为了打压农业和教育。

  若是如此,和大唐有何区别?

  如今的大明就像一个木桶,而农业、工业、教育、商业、畜牧业等等,都是这个木桶上的一块木板。

  而这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

  这也是大唐如今的困境,怎么,难道我们也要效仿大唐不成?”

  这两年,大明虽然在农业和畜牧业上也有所投入,但总的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如今的大明,与其说过分依赖大唐这个最大的下游市场,还不如说,太过于依赖商业模式了。

  当然,这和大明的国情也脱不开关系。

  而群臣闻言,也是点了点头,李承乾说的东西,通俗易懂,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倒不是多大个问题。

  “殿下所言甚是,农业和畜牧业的确需要得到重视。”普西偌点了点头,说道,“之前微臣也想过,要不要趁着枯水期的时候,清理河道。

  这对农业和畜牧业也都算一个助力,只是如此的话,所耗费的国帑怕是不在少数。”

  “无妨。”李承乾闻言,大手一挥道,“既然爱卿有此想法,那就去做,至于说耗费国帑,哼,赚钱的目的,本就是用来的!

  怎的,存放在库房中还能下崽不成?

  只要是利国利民的政策,本王岂会吝啬?

  而且,此番清理河道,清理出来的泥沙可以直接用于工部正在主持修建的驰道,说起来,这时候清理河道才是最好的选择。

  对了,工部也准备一番,着手修建一条德阳直达长安的驰道,这个工程倒是不用着急,慢点修就是,嗯,具体的交代明日本王再与伊尚书细说。”

  “微臣领命。”伊原锡早就知晓这事儿,当即也就躬身领命。

  李承乾继续说道:“本王之所以说这些,并不是说大力发展工商业不对,而是一个健康的国家,在各方面都应该是均衡的。

  若是有一处短板,就容易被人抓住机会,攻破我们这块短板。

  如今的大唐,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一听李承乾这么说,众人立马躬身道:“殿下所言甚是。”

首节上一节698/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