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544节

  听李承乾说完,众人都懂了。

  说到底,就是让他们站在大明王廷的立场去思考、去做事。

  换句话说,他们如今已经不是大唐子民了。

  这个身份得弄清楚。

  “殿下放心,从末将追随殿下西出长安之时,我刘三效忠的人就只有大明明王殿下!”刘三最干脆。

  尉迟宝林闻言,也是马上就表起了忠心。

  高纯行见状,用手戳了戳长孙冲,两人这才拱手说道:“殿下放心,臣等定然效忠明王殿下,将大明王廷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大家都很清楚,效忠大明明王和大唐太子,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结果。

  李承乾闻言,当即就点了点头,笑道:“很好,未来的大明王廷,必将是这高原上冉冉升起的明珠。

  就让我们一起在这高原上,再造一个奇迹!”

  “吾等愿往!”众人齐声道。

  这话众人倒是说得真情实意。

  不管是刘三这个小人物、还是尉迟宝林、长孙冲、高纯行这些长安有名的二世祖,在他们跟随李承乾后,的确是一直都在缔造奇迹。

  “殿下,既然如今拿下了整个吐谷浑,那么我们接下来应该以重建吐谷浑当做重中之重。”长孙冲见众人都没说话,当即就开口说道。

  他这段时间折腾了这么久,当然是希望找一个机会,一展自己的抱负。

  在长安他没这个机会,不管是他阿耶还是他李二,都不可能放任他这么来,但在这里,他无所畏惧。

  没办法,长安比他会治理百姓的人多太多了,但在这里,他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李承乾闻言,笑了笑,说道:“你觉得该如何重建吐谷浑?”

  “筑城,兴商。”长孙冲立马说道,“吐谷浑……不,现在应该是我大明王廷了,我大明王廷地处大唐和西域的必经之地,大唐和西域每年往返无数商队,都将从我大明王廷路过。

  换句话说,这本身就是一条黄金商道,只要我们多加经营,这商道定然会给我们带来丰厚的收益。

  而且,我大明王廷的工艺冠绝天下,无数奇珍异宝都是从我大明王廷流出,如果我们有意控制,必定能给我们大明王廷带来丰厚的收益。

  我们完全可以在我大明王廷境内打造一个不弱于长安的通都大邑,然后再以此辐射周边的商业圈。

  届时,我大明王廷每年在商税一道之上,就能获益颇丰!完全可以弥补我们农税的不足。”

  真要说的话,长孙冲还真是认真琢磨过的。

  大明王廷如今的局势,想要重整农业或者畜牧业定然需要太长的周期,短期是见不到的效果的。

  要想在短期见到成效,挽回这一片土地上老百姓的民心,那就只有商业。

  而且这个地理位置的确是太过紧要了一些,加上大明王廷那些冠绝天下的工艺,的确在短时间能用商业帮大明王廷狠狠的回一口血。

  不过李承乾却是摇了摇头,说道:“如果发展商业,固然能在短时间内获益颇丰,但你想过没?如今说到底,还是农本位!

  你赚取再多的黄白之物,但没有人卖你一粒粮食,你总不能饿了肚子抱着那些铜钱来啃吧?

  别忘了,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种桑误国的前车之鉴,难道我们还真得步其后尘不可?

  所以说,可兴商,但不可抑农。”

  “这倒是。”高纯行也点了点头,说道,“当年齐国就是奉行了这一政策,使得鲁国上上下下都种桑而不务农。

  最后齐国停止了收丝,严禁国内粮食售出,从而使得包括鲁国在内的周边各国战祸连连。

  此例断不可开!

  粮食就是生命线,这条生命线,我大明王廷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说到这个,在场的人都点了点头。

  他们可是经历过士族不让大唐粮食出境的绝望的。

  当然,当时的处境和鲁国当初的处境还是有些区别的。

  如果换到鲁国当时的处境,哪怕是李承乾,估计也是无处施为。

  可这一点儿,你不得不防。

  如今大明王廷和大唐就是两个完全自主、立场完全不同、主权完整的国家。

  未来难说会发生什么。

  “那这么说,我们还是要先恢复农业和畜牧业?”尉迟宝林问道。

  李承乾点了点头,说道:“这是必然的,不管恢复到几成,但一定要做。

  老百姓不会管你是大明王廷还是吐谷浑,至少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其实并不关心朝代的更迭,他们真正关心的,就是他们还有没有活下去的希望,就这么简单。

  所以,不管效果如何,恢复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当务之急。

  不一定要做得多好,但一定要把希望的种子传播出去。”

  有些东西就是这样,做了就不是为了求成绩的,而是给人看的。

  就这块地,要李承乾在地里种出金山银山来,还真是在为难他。

  但如果只是假模假样的做做样子的话,那李承乾还真有方法。

  “可这也没办法解决我们粮食产量不足的实际问题啊。”长孙冲有些不解,问题还是存在的。

  这么做,根本就没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和他说的,其实不冲突。

  “确实存在。”李承乾说道,“但你别忘了,几百年了,这片土地哺育这些百姓也几百年了,这说明这片土地养活现有的这些人是够的。

  只不过他们以前用了更多的时间来做成这一切罢了。

  而如果真按照你所说的,占用了大量的人力来做商业版图的建设,那投入在农业和畜牧业的人力必然减少。

  那么,因此而导致的粮食和牲口欠收谁来解决?”

  李承乾其实明白长孙冲的意思,他是看到了日月山的成功,想复制日月山的成功,完成一个新的奇迹。

  可他想得太简单了。

  日月山的成功基本上就属于不可复制的。

  他也不想想,当初的大明王廷才多少人,整个算下来也才三十多万丁口。

  就这数量,还不及一个长安多。

  而现如今的大明王廷又有多少人?

  那是数百万人,一日所需要消耗的钱粮也是呈几何的在增长,那能一样么?

  如果当初的大明王廷趴在大唐的身上吸吸血,李二和满朝文武睁只眼、闭只眼也就接受了。

  但如今数以百万计的人趴在大唐的身上吸血,李二能答应么?

  再说了,李二答不答应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几百万人的咽喉被别人掐在手里,那才是最危险的。

  “行了,你也不用着急,再缓缓就是。”李承乾笑道。

  对于长孙冲,他倒也没什么不满的。

  毕竟这家伙真的还年轻,顾虑不周倒也正常。

  再磨练一二呗,谁还是一口就吃成个大胖子不成?

  “殿下,不管大明王廷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但我们当下最缺的还是人。”高纯行赶忙岔开了话题,说道,“尤其是管理地方的官员,这是我大明王廷当下最缺的。

  哪怕就是把房遗爱等人放出来,都还不够。”

  说到这个,众人也是忧心忡忡。

  这也确实,大明王廷拓展的太快了,很多官员都还没成长起来。

  就拿萧钺来说吧,他外放县令也才一年不到,按照大唐的惯例,他在县令一职上少说得干嘛三年才行。

  而这还是大明王廷资历最深的县令了……

  “行了,这个就不用你们操心了。”李承乾闻言,也是笑道,“想来长安那边怕是早就在为我们这档子破事儿揪心了。

  搞不好,各方势力都快争得火冒三丈了。”

  说到这个,李承乾就忍不住想笑。

  他太清楚了。

  长安那边是不会放过这种机会的。

  还是那句话,皇位之争从来就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的游戏,那是无数的利益团体在阐述自己的诉求。

  不满足他们的诉求,谁也别想安安稳稳地坐好那个位子。

  在场的也都是聪明人,听李承乾这么一说,当即也就都懂了。

  “殿下,这是要来渗透我大明王廷啊!”刘三更是一脸紧张地说道。

  他跟李承乾时间在这些人里面最长,是第一批和李承乾爬冰卧雪过来的,所以对大明王廷的感情也是最深。

  李承乾回过头,没好气地说道:“啥叫渗透?人家是来支持我们工作的。”

  对此,李承乾倒是看得开。

  没有这些人的存在,他未来想回去继承大宝可没那么容易。

  只是吧,这些人送到了他这里来,呵呵,还会不会如同以往那般那可就不好说了。

  毕竟李承乾也是一个洗脑大师。

  后世那些人不好说,但古代这种思想封闭,见识浅薄的读书人,呵呵,还真就是最好洗脑的。

  没办法,这世道,永远都是那些一知半解的家伙,最容易上当。

  “殿下,长安这是什么意思?”长孙冲也是一脸惊讶地问道。

  “能有什么意思?”李承乾说道,“不就是觉得我大明王廷没有自己的人才体系么,他们想来帮帮忙而已。

  不用多想。

  做好你们自己分内的事儿就可以。

  记住,你们才是我们大明王廷的自己人。

  那些家伙,不过是来帮我大明王廷打工的职业经理人,对对对,就是这个词,职业经理人!”

  听他说完,众人都是一愣。

  不过李承乾的嘴里时不时就能冒出两句新词儿,大家倒都习以为常了。

  可李承乾的这句话,他们还是记在了心上。

  没多久,李承乾就带着刘三和尉迟宝林离开了。

  走了没多远,李承乾问道:“长孙冲最近是不是和长安那边有联系?”

  “有的。”刘三当即就说道,“最近听吴安说时不时的就能在浇河郡和洮州看到长孙家的快马。”

  李承乾闻言,冷笑了一声,道:“好一个长孙无忌,在长安都敢算计本王。”

首节上一节544/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