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304节

  一开始,他们被年仅十来岁的魏叔玉给震撼到了,可都没给他们缓过劲儿来的工夫,更大的震撼便将他们震了个七荤八素。

  大明王廷啊,他们算是真正的见识到了。

  至于什么比试不比试的,不重要了,真的不重要了……

  “来人,上酒,今日本王要破例,一杯酒,敬我大明之少年!”李承乾也有些振奋,当即喊道。

  春闻言,连忙取来杯子,给李承乾斟了一满杯。

  “上果汁,我也要敬我自己一杯。”长乐也喊道。

  众人闻言,哈哈大笑,确实。

  很快,上酒的上酒,上果汁的上果汁,不论男女,不论老少,人手一杯的时候,李承乾大声喊道:“来,干,这一杯,敬我大明少年!”

  众人齐齐举杯,道:“干,敬我大明少年!”

  这一次,大唐官员喝了,禄东赞也喝了,但他们却没有言语,只是个陪衬。

  慕容婉秋也喝了,但她心里有些失落,因为她也没资格学她们喊一句,干,敬我大明少年……

  魏叔玉喝的是果汁,不过这会儿大明王廷的人,喝啥都跟喝酒了一样,因为脸上都是一片潮红,刚刚那震慑人心的激动,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

  刚一坐下,李孝恭指向魏叔玉,道:“那是魏公家那小子吧?”

  “对,好小子,不错!”李承乾点了点头,对于这小子,他是越来越满意了。

  而就在这时,之前春亲自安排的汤端了上来,李承乾点了点头,春便带着仆役走到了万俟璞等人那边,说道:“万俟将军,这是殿下给诸位将军安排的浓汤,养胃最佳。”

  酒喝多了,伤身,所以得养养胃嘛。

  这是李承乾之前那句话的初衷。

  只要有邀买人心的机会,李承乾是不会放过的。

  “谢过殿下。”万俟璞一听,当即和众人起身,齐齐施礼。

  要说今晚喝得多,那还得是他们。

  而在宫墙之外。

  还是长明酒楼。

  黄嵩等人也被刚刚的场面给镇住了。

  “太夸张了!”杨姓商人摇了摇头。

  但也有人说道:“太震撼了!”

  是的,太夸张了,但真的震撼啊!

  黄嵩重重的一拳捶在了桌子上:“下一次,我不要再做旁观者!”

  “对!”有人立马符合道。

  他们要做大明王廷的参与者!

  他们要投身到大明王廷开那、万世流芳的队伍中去!

  而在另一边,裴老等人愣住了。

  这一刻,甚至有人小声问道:“明王是不是知道我们来了,故意给我们下马威?”

  “你当你是谁?”有人无语道,“就我们?用得着么……”

  裴老回过神儿,却是说道:“这是好事儿,大明王廷未来越强大,我们才有更好的未来,这样的大明王廷,才是吾等征伐的战场!

  也只有这样的大明王廷,才配得上我们不远万里的奔赴。

  大明王廷啊,老夫越来越热爱这个地方了,希望今后,大明王廷的丰碑之中,能有吾等的身影。”

  “可这明王是不是太高调了?”有人说道,“大明少年,开那、万世流芳?这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事儿么?”

  很显然,他们以为那大明少年,便是李承乾……

  只能说,狭隘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狭隘的。

第281章 卷三 李二也没闲着

  精神的培养其实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那是一种认同,也是一种寄托。

  是烙印在骨子里的印记,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

  华夏文明数千年之所以依旧屹立在这世间不倒,靠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后世的华夏有句话这么说‘我们不是崛起,而是在复兴’复兴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中华儿女数千年依靠着这种早已镌刻在了我们骨子里的精神,最终战胜了无数的磨难,而这个伟大的民族,哪怕暂且沉寂了片刻,也终将因为那数千年来永不磨灭的精神,再次复兴!

  这不是什么奇迹,而是必然的趋势。

  当然,大明王廷如今萌芽的这种精神还不足以与之相比。

  但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已经开始萌芽了。

  一场酒宴,李承乾面子里子都捞着了,各种小算计,也是一个没落下,完全超乎了他的预估。

  次日,李承乾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和普西偌、伊原锡等人商议。

  既然气氛都烘托到这里了,他不表示表示,属实有些没道理。

  再说了,打铁就得趁热。

  所以,到了中午的时候,大明王廷的第一张告示,终于贴出去了。

  同时,数十匹快马,也是从城门之内打马而出,奔向大明王廷十数个城池。

  在城门口,无数人挤在告示之前,指指点点,他们也不知道告示的内容是什么,无他,识字的人真没几个。

  可大明王廷的第一张告示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官爷,这告示上写的啥啊?咱一个大老粗,也看不明白。”一壮汉问道。

  “诸位稍安,本官陈升,这就为大家诵读一番告示的内容。”陈升适时走了出来,他是大明国学的学正,平日里都忙于学堂之事,认识他的人倒是不多。

  而其父,便是桃源县县令陈定安。

  如今在大明国学,他们陈家也算是一家独大。

  以往,大明国学名不见经传的,可昨夜过后,大明国学总算是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大明王廷,少年之说。”陈升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大明之少年,乃国朝之希望,未来之基石,故,不可废也。

  未来之国朝,定当是大明少年之国朝。

  未来之天下,定当是普天少年之天下。

  纵观今日王朝之基石,也是昔日之少年,正是昔日之少年,开我大明万世之流芳。

  是以: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在,则国在!

  虽,国朝初立,百废待兴,王朝之艰难,皆是有目共睹,可大明之少年,不可废、不能废、不敢废!

  故此,明王有令!

  大明国学,便开王朝十五城。

  凡六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皆可自愿进学。

  一日三餐,国朝负之!

  书本课业,国朝负之!

  进学所需,亦有国朝负之!

  望大明之少年,他日成才,为我大明王廷,开那、万世流芳!”

  读到最后的时候,陈升情绪是越来越高亢,声音也是越来越大,听得众人那叫一个热血沸腾!

  “好!”

  无数叫好声,瞬间就让城墙之下喧闹了起来。

  昨夜的激动还没有缓过劲儿呢!

  裴老等人这会儿也混迹在人群之中,听闻此番言论,也是一个比一个惊讶,都是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

  好家伙,李二都不敢这么做,你李承乾怎敢?

  他不知道,李承乾这么做的机会其实只有这一次。

  一来是气氛烘托到位了。

  二来是大明王廷初立,人口不多,国土算不得辽阔。

  加之最近一年,大明王廷的农业和畜牧业本就荒废了,说破天,本来就是李承乾在想尽办法养活这些子民。

  所以整体而言,朝廷要付出的其实相差不大。

  哪怕今后开疆拓土了,人口也越来越多了。

  但那时候的众人也习惯了。

  习惯就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培养出来的。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大明王廷现在几乎都他妈是一群土包子,还没有形成垄断的势力出来。

  这就使得李承乾如此做几乎毫无阻力。

  至于大唐,呵呵,李二确实不敢。

  一来是阻力太大。

  二来是人口太多了,这般做,耗费太大。

  单单这两点,就卡死了李二。

  说白了,李承乾是占据了最合适的时机。

  如此做,甚至是一举多得。

  既能邀买人心,你想想,国朝帮你养孩子,是不是要轻松许多?

  其次也能按照他的想法来为大明王廷培养他想要的人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儿,就是孩子的可塑性远远要比成年人大得多。

  单单就凭这点儿,他都没理由不这么做。

  投资教育,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永远都是一笔不会亏的买卖。

  李承乾这样一个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后世人,怎么可能会不懂得这个。

  既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让他这样做,他没道理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还是那句话,既无时势造英雄,那便英雄造时势!

首节上一节304/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