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70节

  权翼深知责任重大,他道:

  “此事具体由从事中郎赵俱负责,我前两日才去看过,过冬的物资都已经贮备好了,安置百姓的民房也正在搭建,此人倒是一个人才,办事有力。”

  王猛笑道:

  “赵俱此人德才兼备,我暗中派人向他送礼,却遭到回绝,依我看来,主公西征,所得到的陇右士人之中,以此人才能最佳。

  “我正要等主公回来,向他举荐,委以重任,区区从事中郎,不是贤才该处的位置。”

  之所以要加一个主公西征的定语,自然是因为权翼也是陇右士人。

  权翼笑道:

  “主公平陇,得到那么多的人才,都在地方任职,唯有赵俱被招入军府,可见主公早已识得此人的才能,何须军师再去画蛇添足,待安置了荆州百姓,主公对他自有奖赏,平步青云,指日可待。”

  王猛颔首道:

  “主公既然有志于天下,身边就该多些能臣、贤臣,放任那些虫豸不管,还怎么与人争夺天下。”

  就在二人为此讨论期间,桓熙一行人已经抵达了南阳郡。

  新任的南阳郡守是桓熙的五叔桓冲。

  桓冲亲自领兵护送他一程,行至郡界,桓熙说道:

  “五叔,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五叔还是回去吧。”

  桓冲点点头:

  “我有职责在身,不能远送,就到这吧。

  “熙儿此去,莫要忘了,你还有我们龙亢桓氏作为后盾,遇到难题,可以向兄长坦言,兄长外冷内热,若是知道你有了困难,一定会尽力相帮。”

  桓熙心道:帮忙是帮忙,但一挥手抹掉一半的军马,还是让人心疼得厉害。

  一万五千匹军马已经被驱赶南下,至于桓温如何使用,就不是桓熙要去过问的事情了。

  他自己的一万五千匹军马,其中被阉割的一万匹都被调配给了骑卒,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三骑。

  但如果不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目标,桓熙可不敢效仿救援潼关一事,星夜兼程地长途奔袭。

  至于剩余的四千匹母马和一千匹种马,则被安置在沙苑。

  沙苑灌草植被丰富,自秦汉以来,历朝都以此处作为关中的牧马场所,哪怕是后来的唐朝,也能在此设立牧马监,直至五代以后,才逐渐演变为池涸沙徒、旱涝频繁的恶劣环境。

  当然,关中的水土流失也不是从五代才开始,早在隋唐时期,君臣就得时常东出,前往洛阳就食。

  好在桓熙来得早,如今的关中,也就只是缺了人口,但还是当得起王霸之地的称呼,前秦因之而并北方。

  与桓冲道别后,队伍继续北上,来到武关,邓遐早已恭候多时。

  “末将拜见主公”

  桓熙将邓遐扶起,询问道:

  “无需多礼,如今关中是怎样的局势?”

  邓遐回答道:

  “关中一切安好,并未发生动乱,倒也安宁。”

  这其实也是意料中的答案,有了桓熙表明态度,王猛自然而然能够轻易稳住局势。

  桓熙留下一名副将镇守武关,随着南阳郡被桓温占据,武关的重要性其实已经不是太重要,无需大将坐镇。

  因而,邓遐终归是要随桓熙回去长安的,不可能将他留在武关。

  邓遐既是军中大将,在桓熙出行时,也常常承担护卫工作,有一位二郎真君的原型之一作保镖,总能让人安心不少。

  队伍离开武关,由于道路平坦,易于通行,速度明显提上来许多。

  谢道韫依然在好奇的打量着北方的山川景色,至少目前来说,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也让桓熙松了口气。

  桓熙入关的消息有如生长了翅膀,飞一般地向各地扩散,关中士族无不翘首以盼。

  张琚之死,让大家明白桓熙对待王猛的信任,断绝了王猛自立这一谣言的传播,但桓熙对于那些被王猛打击的官员究竟是个什么态度,暂时还没有表明。

  尤其是那些被囚禁的七品及以上官员们,无不提心吊胆的等着桓熙回到长安。

  自己究竟是死是活,也就只看桓熙的态度了。

  他们并不知道,这场大戏,王猛早就为桓熙安排好了戏份。

  今天七千,所以明天只有五千,维持新书期每天六千的更新量。

第89章 为人求情

  桓熙刚到蓝田县,那些被囚禁的犯官亲友就已经结伴前来求情。

  “诸位的来意我都明白,等回了长安,我自会过问此事。”

  桓熙面对着请愿的士人们,安抚道。

  他不可能大手一挥,人还没到长安,就宽赦那些犯官,这样做,对王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威信也是一种打击。

  敷衍过众人,驱散人群,队伍得以继续前进。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九月二十四日,桓熙带着新婚妻子,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回到了他忠诚的长安。

  城门处,桓熙当众责怪王猛道:

  “先生事前为何不与我先商量。”

  王猛并未如众人预料的一般俯首请罪,他自有道理:

  “主公以猛为留守,托付以大事,许我专制之权,如今不过是扫除些虫豸,又何须劳烦主公。”

  桓熙长叹道:

  “唉!罢了!事已至此,再去追究,也不能挽回,还请先生释放被拘禁的官员。”

  犯官亲友们闻言,无不喜形于色,然而王猛却态度强硬道:

  “不可!国有国法,如今官员犯法,岂能轻纵!”

  说着,王猛从怀中拿出自己的军师将军印:

  “若主公执意开释犯官,王猛请求挂印离去。”

  桓熙看着王猛递过来的军师将军印,手足无措:

  “啊!这”

  桓熙自然是不会去接的,他道:

  “先生快快收起来,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王猛这才收起了军师将军印,他正色道:

  “我之所以留他们的性命,就是等着主公回来,将他们明证典刑,还请主公下令,刀斧手早已准备,即刻便可行刑!”

  这话落在犯官亲友耳中,有如晴天霹雳,他们无不哭求:

  “桓公开恩啊!”

  甚至有人求向了王猛,希望他能高抬贵手。

  桓熙看着苦苦哀求的众人,对王猛道:

  “法不外乎人情,当日我兴兵北伐,是他们箪食壶浆,前来相迎,助我成事,今日我又怎么忍心看着他们被处以极刑。

  “有道是人孰无过,过能改之,善莫大焉,还请军师留下他们的性命。

  “若先生觉得宽纵他们不足以警示官吏,桓某愿意向先生求领二十鞭,代他们受过,以证视听!”

  众人无不惊呼,这一次轮到王猛手足无措:

  “这又怎生使得!”

  王猛无奈道:

  “罢了!既然主公为他们求情,王猛也不愿多造杀孽,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饶,需得将他们流配边陲,以儆效尤。”

  犯官亲友们无不大喜,在王猛之前那般强硬的态度下,还能够保住性命,已经殊为不易。

  更何况,说是流配,但只要逢着大赦,就能回来,这年头,还没有十恶不赦的说法。

  况且贪腐也不在不能被赦免的十种重罪之列。

  犯官亲友们纷纷跪拜,以感激桓熙的恩德。

  在人前眼过这场戏,桓熙才与王猛同车进城,反倒将谢道韫留在了另一座马车上。

  没有了外人,二人说话也就放开了,桓熙叹道:

  “可惜今日没有过足戏瘾。”

  他的本意,还是想要王猛当众抽自己二十鞭子,但王猛又哪敢,二人通过信使私下沟通戏份时,王猛断然拒绝了这项提议。

  王猛闻言,苦笑不已,这世上,哪有臣子当众鞭笞君主的道理。

  桓熙转而问起了正事,他最挂心的还是接收迁民的准备工作。

  王猛昨日亲自巡察过一次,正如权翼所言,赵俱准备得很妥当,王猛在桓熙面前不吝溢美之词。

  桓熙问道:

  “从事中郎一职对于赵俱来说,确实是屈才了,我打算提拔他为军府主薄,先生以为如何?”

  王猛笑道:

  “主公既然有了决定,又何必再来问我,天水赵氏,为关陇士族之冠,而赵俱之才,亦能胜任主薄之位,下官别无意见。”

  桓熙的征东大将军幕府中,以军师将军王猛地位最高,总揽府事,以长史权翼次之,如今赵俱荣膺主薄,也将成为桓熙麾下的第三号文臣。

  对待士族,不能一味让步,也不能一味打压,恩威并施,刚柔并济,才是长久之道。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自身的强大。

  回到长安城中,谢道韫自然是被送去了京兆公府,而桓熙着径直去了军府,听取汇报。

  在他离开期间,关中发生的事情并不多,真正能称得上大事的,也就王猛整顿吏治这一条。

  关键也是因为桓熙不在,人心不安,王猛也不敢有太多的大动作。

  至于周边势力,可就热闹了。

  前凉方面,张重华耻于战败,重新起用大将谢艾,以谢艾镇守金城郡(今甘肃兰州),显然,那份和约不能带给张重华太多的安全感。

  张重华回到凉州以后,不再有东出之志,不仅荒诞政务,甚至沉迷酒色,身体每况愈下。

  谢艾瞧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张重华不纳忠言,谢艾也只能干着急。

  而张重华的庶兄,此前劝说他亲征的张祚仿佛看到了机会,大肆结交张重华的宠臣赵长、尉缉等人,与他们结为异性兄弟,一场张氏内乱的危机已经埋下。

  只顾着享乐的张重华,却没有丝毫察觉。

  与此同时,姚襄已经带着收获的秋粮,离开了洛阳,奉其父姚弋仲之命,前往救援襄国。

  争夺关中未果,羌人重新将注意力放回了河北。

  毕竟中原虽好,却是四战之地,又无险可守,在桓熙、桓温、苻健、冉闵、殷浩、段部鲜卑等势力的包围之下,作为创业之基,显然是不合适的。

首节上一节70/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