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5节

  离开汉中之前,桓熙再度派人暗中接触赵歙,叮嘱他,即使王猛拒绝,也不可以失了礼仪,对王猛不敬。

  《三国演义》里,先主邀请武侯出山,也是三顾茅庐,才得卧龙辅佐。

  桓熙对王猛有的是耐心,像他这样的经世之才,又怎么可能轻易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赵歙走后,桓熙也暂时放下对王猛的渴望,专注于州务。

  不同于此前在益州与周抚分享权力,如今的桓熙,集梁州军事、政治、财税等三权于一体,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桓熙已经掌控了绝对的权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无需理会桓温的态度,可以自行其是。

  桓熙摩拳擦掌,想要在梁州大展拳脚,而最先便是在军队进行改革。

  枪杆子里出政权,如果不能抓牢军队,哪怕是天子,也只能作为傀儡,任权臣欺凌。

  梁州原有三万守军,其中掺杂着许多成汉降卒,他们的军事素质良莠不齐。

  桓熙与长史朱序、司马邓遐、参军桓伊、沈劲等心腹商议过后,决定把军队分为两部。

  其中之一,名为战兵。

  战兵不事生产,由官府提供衣食,发放军饷,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军饷定额参照后世唐朝边防军的标准,年赐春冬衣物7件,绢布12匹、栗12石。

  而战兵的规模,暂时定为一万人,其中就包括了桓熙从江陵带来的五千将士。

  桓熙如今掌握梁州财税,也有底气能够养下这一万战兵。

  战兵之外,便是州郡兵。

  州郡兵与其说是兵,倒不如说是乡勇,他们半农半兵,只在农闲时,偶尔被召集,进行简单的城防演练,因而并不承担进攻任务。

  当然了,官府也只会在他们被召集时管饭,极大的缩减了财政开支。

  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桓熙相当于是集中资源供养战兵,而州郡兵则只作守城之用。

  至于沈劲募来的一千部曲,不在二者之列。

  消息一经发布,各郡守军无不摩拳擦掌,想要应征战兵。

  在唐朝以前,是没有当兵吃饷这一概念的,仅有军官才有俸禄,普通军士只能得到一口温饱而已。

  如今桓熙开恩,为战兵提供军饷,立即引发了将士们的积极性,纷纷踊跃报名。

  在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桓熙走遍了梁州八郡,从各地守军之中,挑选精壮,共得五千敢战之士,将他们举家安置在汉中郡,与自己从江陵带来的五千将士一起作为战兵,拱卫治所。

  此举,也能方便他征调将士作战。

  若是遇到叛乱,或者敌军入侵,桓熙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召集将士,随他出征。

  这一万将士,将是他北伐关中时的主战部队。

  落选之人,则尽数作为州郡兵,用以守城。

  桓熙在汉中集结将士之后,每日都要出入军营,观摩他们操演,抚慰将士。

  虽然他干不出吴起为士兵吸脓的戏码,但也愿意放下身段,与将士们亲近。

  桓熙时常赐给酒肉,与军士同乐,因此,他很快就笼络了军心,得到战兵们的效忠。

  彻底掌控了军队之后,有一万战兵聚集在汉中周边作为武力威慑,桓熙可以不必担心豪强反对,无所顾忌按照自己的心意,在梁州推行改革。

  而在桓熙选拔战兵,抚纳将士期间,赵歙靠着贿赂关卡守将,也终于带着商队走到了华山附近。

  华山为五岳之一,自古以来,就常为名士隐居之所。

  王猛祖籍青州北海郡,出身贫寒,成年后以贩卖畚箕为业。

  走得地方多了,他在兵荒马乱之中观测风云,自学成才。

  曾在学成之后前往邺城游历,却因其身世,被权贵所轻,唯有侍中徐统有识人之明,征辟王猛为功曹。

  然而王猛辞不就任,自此隐居华山。

  由于他拒绝徐统的征辟,王猛积攒了些许名声,故而赵歙很轻易的在华山打探到了王猛的住处。

  赵歙带着厚礼,来到一间草庐之外,他整理好衣冠,叩响了屋门。

  “何人造访?”

  一个妇人隔着木门喊道。

  赵歙朗声道:

  “白水人赵歙途经贵宝地,闻王公之名,特来求见。”

  “还请稍候,我去问过夫君。”

  妇人转身离开,许久,赵歙才听见脚步声重新响起。

  “我家夫君不见外客,还请赵先生见谅。”

  说着,妇人又有走开,赵歙赶忙将她叫住:

  “夫人止步,实不相瞒,我是受人之托,前来拜谒王公。”

  妇人问道:

  “敢问贵客是受何人所托?”

  赵歙犹豫许久,一咬牙,靠近木门,压低了声音道:

  “还请夫人为我通禀,我受梁州桓刺史之命,诚邀王公出山辅佐,略备薄礼,还请王公一见。”

  这一次,妇人离开的时间久了许多,然而她回来的时候,还是拒绝放赵歙进门。

  “我家夫君有言,还请赵先生转告桓刺史,他本是闲云野鹤,不愿受人打扰,才在华山避世隐居。

  “桓刺史的美意,我家夫君心领,但他自谓才疏学浅,难以堪当重任,只怕要让桓刺史失望了。”

  赵歙吃了一个闭门羹,见王猛执意不愿出山,甚至不肯露面,偏偏桓熙又叮嘱他不许无礼,赵歙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实在想不到办法。

  还差了一千字,会在明天补上。

第28章 敌在军府

  赵歙被王猛拒之门外,并没有善罢甘休,他担心自己办事不力,被桓熙怪罪,又不敢冒犯王猛,将他强行绑去汉中。

  思来想去,觉得只能用笨法子,用诚意打动对方。

  翌日,赵歙在华山结庐,就选址在王猛家附近。

  王氏在门口望了一眼,回屋说道:

  “那人似乎铁了心,非得见夫君一面,否则是不打算走了,夫君何不邀他进门一叙。”

  王猛手持书卷,漫不经心道:

  “他奉命前来,没能请得动我,有辱使命,不过是担心桓熙怪罪罢了,即使我当面拒绝,他也会守在此地。”

  说着,王猛拿出一封信摆在桌上,对妻子道:

  “你将此信转交给他,告诉他,桓刺史见过此信,必然不会怪罪他。”

  王氏上前接过信封,不解道:

  “夫君在此隐居,是为静候明主,如今有人寻访上门,诚心相邀,却要闭门不见。

  “桓家好歹也是一方诸侯,坐拥六州之地,却不能使夫君动心,真不知道夫君究竟是在等谁。”

  王猛笑道:

  “君择臣,臣亦择君,我王景略乃天下奇才,当然得要寻个好买主。

  “我若前往汉中,桓熙可堪辅佐,自然皆大欢喜,可他若是沽名钓誉之辈,只怕此行难以脱身,倒不如继续留在华山,静待时机。”

  王氏叹息道:

  “你老说时机、时机,真不知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

  王猛收起了笑容,正色道:

  “快了,石虎发配东宫卫士十余万往凉州,这些虎贲怨气深重,早晚必生叛乱。

  “况且,我听说如今石虎病重,以幼子为储君,这是取乱之道。

  “我料定,群雄即将并起于北方,各路英雄粉墨登场,届时,我自会出山,面试主君,寻得天命真主。”

  王氏从不怀疑丈夫的能力,只恐他埋没了自己的才华,终老山林,今日听他这般说,也终于放下心来。

  她出门找到赵歙,将王猛的书信奉上:

  “我家夫君让先生将此信交给桓刺史,刺史必然不会怪罪先生。”

  赵歙将信将疑的接过信封,好歹是能够借口送信,回去汉中,赵歙在谢过王氏之后,留下礼物,当即告辞。

  话分两头,赵歙带着信件返程期间,汉中的征虏将军府中,桓熙也在与他的心腹们磋商一项新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此前,梁州被一分为二,东晋与成汉各占四郡,相互攻伐,以致民不聊生。

  苛政、兵祸猛如虎,民众为了逃避兵役、劳役以及沉重的赋税,纷纷选择抛荒,另谋生路。

  梁州境内,存在大量的无主荒田,这无疑严重影响了财税收入。

  为了恢复生产,保证财税来源,桓熙决定统计荒田,将这些田地都记作公田,按人口为流民分配田地,民众向官府交纳租税。

  桓熙计划为年满十五岁的男女授田,其中,男丁授露田八十亩,女子四十亩。

  拥有耕牛的家庭可以额外获得土地,每头耕牛多授三十亩,上限为四头耕牛。

  公田属于官府所有,禁止买卖。

  与北魏均田制的不同之处在于,桓熙不设世业田,不为奴婢授田。

  所谓世业田,亦称永业田,是北魏在公田之外,另外向男丁分配的二十亩田地,公田在死后收归国有,而永业田则无需归还,可以传给后世子孙。

  世业田的存在必将使得若干年后,公田日寡,而私田渐多,新生人口无田可以分配,最终致使均田制土崩瓦解。

  桓熙定下的租税并不高,他参照隋文帝时期的税额,以一夫一妻为一床,一床授田一百二十亩,另有少量的桑田、麻田,每年,每对缴纳三石粟米为租税,又以绢一匹、绵三两为户调。

  户调起于东汉末年,是按户征调的赋税。

  为了鼓励婚育,桓熙规定,单身男女所要缴纳的赋税与夫妻等同。

  想要在乱世中有所作为,人口必不可少,桓熙并不鼓励年轻女子守节,当然,他也不会强迫寡妇再嫁。

  实际上,哪怕是寡妇,她们作为女子分得得四十亩公田,也足以使她们承担起赋税。

  毕竟在隋文帝时期,部分人稠田少的地区,民众实际只能分得二十亩地,一样要承担这么多得租调。

  桓熙有关均田制的想法一经提出,征虏将军府的将佐们便旗帜鲜明的分为了两派。

  一派以朱序、邓遐、桓伊、沈劲等亲信为主,他们紧紧跟随桓熙的脚步,表态支持在梁州推行均田制。

  而另一派人则认为这是在与民争利,官府下场收租,有损威严。

  桓熙脸色阴沉地扫视着反对他的本地官员,众人不敢与他直视,纷纷低下头来,只见桓熙沉声道:

  “我知道,你们之中有些人不愿我抚纳流民,为他们分配土地。

  “否则,世家大族如何隐匿人口,侵占良田。

  “我出自龙亢桓氏,并非寒门,们的那些小心思,我一清二楚,不要道貌岸然的再拿与民争利说事。

首节上一节25/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