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老板朱元璋 第144节

  朱元璋倒是没在意,继续道:“那你给咱详细说说,这个银行的汇总、债券什么的是什么意思?”

  “好的,他是这样……”

  李伟将后世银行的运行模式详细的解释了一遍,其实这也没什么难理解的,就说汇兑这件事,现在钱币兑换主要就是由官府在做的,百姓可以拿金银、铜钱去置换宝钞,当然,不许往回换。

  在宝钞刚发行的时候朝廷曾禁止过一段时间的金银铜钱,但是很快发现不行,只能又放开了。

  朱元璋听完了这银行的运行方式,尤其是听到其还能赚钱,顿时就大为心动。

  只是李伟还说了一些其他的,比如吸收存款,通过调节利率来调整货币投放量什么的,让他听得一阵头大,一时之间想不明白。

  然而这还没完,李伟讲完了银行,又引出了最重要的事:“陛下,这个宝钞不能滥发,你得根据大明的物产和市场使用情况进情调节,有放有收,这样才行。”

  朱元璋眉头紧锁,沉默了片刻,突然心中一动,抬头道:“徐寿,去把太子叫来。”

  他听不懂,但他的好大儿读书多,肯定能够听得懂。

  “是,奴婢这就去。”

  侍奉在侧的徐寿赶紧应道,然后匆匆离开。

  太子的文华殿离得也不远,过了片刻就来到了这里。

  “参见父皇。”

  朱标行礼。

  “坐,李伟,你把刚才讲的这些,再跟标儿讲一遍!”

  朱元璋伸手一指,让朱标坐在自己旁边,然后就吩咐李伟把刚才的那些重说一遍。

  李伟抿了抿嘴,想到银行的重要性,不得不忍着口干舌燥,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而且讲的比刚才更细致。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皆是眉头紧皱,苦苦思索,模样如出一辙。

  过了片刻,朱元璋侧目向好大儿投去了询问的眼神:听懂了没?

  朱标意会,同样以眼神回应: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

  朱元璋顿时不悦:再仔细听听!

  朱标:好。

  沉思了片刻,朱标开口问道:“这宝钞为何不能滥发,又如何收放?”

  李伟沉默了一下,这件事不太好理解,他得举个例子。

  “我举个例子吧!”

  朱元璋父子听到他要举例子,霎时来了兴致,上次李伟举的马车与小孩子的故事就挺有意思的,很容易就让人理解了事情的本质。

  “假设,一个村子里养了一百头猪……”李伟开口暴击。

  本来翘首以盼的父子二人,表情齐齐一怔,朱元璋皱眉,直接开口打断:

  “换个假设!”

  他觉得这小子就是故意的!

  “好的。”李伟好整以暇的答应下来,然后把猪换成了粮食。

  “假设一个村一年能产一万石粮食,这时村长拿出一万贯宝钞来,规定一贯钞能买一石粮食,同时也能买其他东西,以粮食价格作为参考,由于他是村长,大家肯定得听,不过现在有个问题,村长这些宝钞要怎么花出去?”

  李伟将目光投向村长朱元璋。

  朱元璋立刻明白了李伟的意思,毫不犹豫的答道:“当然是直接去买粮食!”

  “那你把村民的粮食全买过来了,村民吃啥?”李伟反问道。

  朱元璋表情一滞,想了想,道:“那就先花一千贯!”

  此时他已经意识到,这些凭空印出来的钱相当于是一种税赋,对于老百姓他还是挺善待的,现在大明的田赋税率总得来讲也就在5%~10%左右,按人丁收取。

第195章 简单的把戏

  李伟轻轻点头:“好,那现在这些村民卖掉一千石粮换成了宝钞,剩下的自己吃,宝钞他们可以拿去买别的东西,而不种地的匠户和商贩等人,收到这些钱也可以用来买粮食吃。而村长得到这一千石粮,拿去养兵,养士,这些粮食就没了,但是那一千贯宝钞依然是在村里流转的。”

  “然后第二年,还是如此,于是宝钞变成了两千贯,三年、四年……到了第十年,一万贯宝钞全部花出去了,这些宝钞在民间流转,按规定能买一万石粮食,但是种地的农户不可能把所有粮食都卖掉,所以这些钱是不可能买到一万贯粮食的,那现在怎么办?”

  李伟又将目光落在了这对猪氏父子身上问道。

  两人顿时一阵头疼,两个猪头四个大。

  此时他们已经明白了,这样发下去,宝钞必然会贬值,现在李伟才说到第十年,然而身为“村长”的朱元璋肯定不会停止发钞的,以后只会越发越多,十万百万不停的发下去,到时候村里没有这么多粮食卖,宝钞只能是贬值的下场,甚至发得多一些,就会彻底沦为废纸。

  到那个时候,大家再也不会卖给他粮食了,哪怕他是村长,也不行!如果强行的印发的话,甚至会引起国家动荡!

  想到这点,朱元璋心中就猛然一震,好家伙,他本来以为是一直印钞一直爽呢,没想到是印到最后火葬场!

  “那应该怎么办?”朱元璋脸色凝重的问道。

  其实他自己也早就觉得这样印钞好似会出问题,只不过他说不清楚到底问题出在哪,又会有什么后果。

  现在李伟用举例的方式,把大明浓缩到一个村的程度,简单明了的将宝钞的发行运转讲了一遍,顿时让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朱标此时的脸色也凝重了起来,目光凝视着李伟,等着他的回答。

  “也简单,只要改变发行方式就行了。”

  李伟胸有成竹的说道:“纸钞的发行方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直接购买贵用物品,像金银、铜钱这些保值的东西,将它们买过来存放起来,虽然你宝钞花出去了,但是你手里有这些东西,就随时都能再把宝钞再收回来,并且你有这些东西作为锚定物,宝钞的价值也更加可信。”

  听到第一条,朱元璋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这样发的宝钞是没什么问题,但是问题是这些金银还得存在自己手里,不能花出去,那他不等于白忙活了?

  “还有呢?”朱元璋追问道。

  “第二,就是发放贷款,比如还是这个村里,村长印好了宝钞,不直接去买粮食,而是把宝钞借给农户去买农具和油盐之类的日用品,虽然他们花掉了宝钞,但是他们每年都会产出粮食,还可以卖粮食把这些宝钞再赚回来,其他的匠户商贩也是样的道理,他们都会一边花一边赚,宝钞会在他们之间流转。”

  李伟继续道。

  朱元璋听完,还是觉得不满:“那咱印它还有什么用?咱自己又不能花,光给别人花了!”

  朱标也赞同的点了点头,他对大明现在的朝政也很清楚,有很大一部分支出都是靠着直接印钞来解决的,要是丢掉这块的话,户部可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支撑现在朝廷的各项开支。

  李伟翻了个白眼,纠正道:“陛下,朝廷印钱不是给自己花的,而是给百姓提供方便,促进生产贸易的。”

  父子俩听完,虽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却并不满意。

  李伟心里叹息一声,其实铸币权这东西不论掌握在谁手里,其都无法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难免会为自身利益过度滥印滥发,后世的各国也都不例外。

  “其实也不是一点都不能花,首先村长往外发宝钞是有利息的,这些利息自然是可以随便用的,当然也不能收太多,否则人家也就不用宝钞了。反正朝廷的开支主要还是得靠税收这种正常的收入,不能靠印钱!”李伟补充道。

  朱元璋叹了口气道:“咱明白,但是现在大明百废待兴,城要建,路要修,还要打仗,到处都需要钱,这些事可都不能搁置下来,光靠税收可远远不够!”

  “是啊,李爱卿,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朱标不死心的追问道。

  李伟沉默了片刻,道:“有,朝廷也可以借贷。”

  李伟直接道出了后世米元的模式。

  没有办法,在后世严格来说只有一种基础货币,那就是米元,所有国家的货币都是以米元为锚的,包括大天朝本身。

  因此,除了米元之外,其他货币都不具备参考价值。

  如果米联储真能像其设立之初所定位的那样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那米元无疑会是最好的货币,可以不论是以前掌握在资本财团手中,还是后来逐渐向政府靠拢,它都无法真正保持客观立场。

  说到底,世界需要的就是一个完全客观中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中央银行,这样发行的货币才是最公正最完美的货币,可惜这种事只有大自然可以做到,因此黄金石油这些大自然的产物才是最终的锚定货币。

  朱标听了这话立即就皱起了眉,朱元璋更是不悦的反对道:“那怎么行,朝廷怎么能向别人借贷,不行!这有损朝廷威仪。”

  李伟撇了撇嘴,这算什么,能借到钱那是本事!崇祯皇帝想借,求爷爷告奶奶还都借不来呢。

  “陛下如果不想向别人借,也可以向自己借,比如陛下作为宝钞发行方,朝廷有用钱需求,可以向陛下借。”

  朱元璋听了顿时瞪大了眼睛:“这有什么用?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吗?”

  李伟沉默无语,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这事还是有用的,至少让你有点逼数,知道自己欠了多少钱了。

  “话是这么说,但是意义不同,发债可以应一时之急,而且也是提醒自己不能无限制的花这个钱,起到个警示作用。当然最好还是向民间发债。”

  李伟还是再次劝了一句。

  “向民间借,最终不也是要还?”朱元璋一脸的不乐意。

  “那可不一定,可以借新还旧一直循环下去,这个钱就等于不用还了。”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摇头道:“别人又不是傻子,这么干人家能借你吗?”

  “当然会,正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今天我借张三的,明天借李四的还给张三,那张三肯定会觉得我言而有信,等过上一段时间,我从王五那里转一圈回来再向他借,那他大概率还是会借给我的,而且我又不白借,这是会给利息的呀,就算有人看破了这个把戏,也会存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后的那个倒霉蛋,冒着风险来赚这个利息钱。”

  李伟将这套后世所有人都明白,但依旧无数人上当的把戏徐徐道来,朱元璋和朱标俩人听得目瞪口呆!

  “还……还能这样?”朱标震惊道。

  朱元璋也没好到哪里去,也是一副大为震撼的样子,他是大明开国皇帝,治国理政权谋斗争玩得贼溜,对人心的把握更是细致入微。以他对人性的了解,他可以十分确定,如果真按李伟说的这么做,肯定会有许多人会像他说的那样冒险来借给他钱的!

  而且这把戏玩得越久,越容易借到新钱,甚至许多人都会争着抢着来借给他!

第196章 这里凉快

  “那到最后还不上,岂不还是坑害百姓吗?”朱元璋担忧道。

  “不会啊,最坏的结果也只是再印宝钞还账而已。”

  “……”

  朱元璋一时无语,他觉得自己就够黑的了,没想到这小子比他还黑。

  “而且咱们还可以设置限制,让家财富足的才能买这些债,就可以避开普通百姓了,等以后还可以开放对外贸易,把宝钞推广到藩属国去,让他们都来买大明的国债,到时候他们用着大明的宝钞,做着大明的生意,买着大明的国债,谁要是敢不听话,咱们就从经济上封锁他……”

  李伟将后世的那些常用的经济制裁手段挑了几样说给这他们俩听,父子两人都听傻了!

  “还能这么干??”

  朱元璋和好大儿都大为震撼,在之前,他为了安抚周边诸国,一直都是采用的怀柔政策,对朝贡都是实行薄来厚往的政策,就这样,他赐给人家宝钞人家还嫌弃呢,最后没办法只能用贵重的金银瓷器丝绸布匹来作为赏赐。

  而按照李伟的这种做法,将来这些藩属国经济上依赖大明,那今后都得乖乖听话,不然他们辛苦积攒的宝钞就有可能打水漂了。

  至于对外贸易,他当然清楚其中的利益巨大,南宋能撑一百多年,全靠海贸之利,历史摆在这他又不瞎。

  他禁海禁的是走私,是为了防止小民贪利忘本,荒废农事,以及防范海寇叛逆之患等。冒然放开对外贸易,恐怕影响恢复耕作生产,对大明自身不利。但若是将来大明自身物产丰富了,海患平定了,那自然是可以开放贸易的,只不过到时他想吃独食。

  “当然,即便是这样,朝廷也不能滥印钱,总之还是那句话,钱不是凭空印出来的,这种发债的模式也不能乱来,朝廷收支主要还是得靠正常的税收。”

  李伟再次强调了一下,虽然估计说了也没用,但是丑话还是得提前说清楚。

  朱元璋听完以后,仍旧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虽然李伟这些话说的很诱人,但是这些东西太复杂,他听到现在也没搞太明白。

  李伟看他这样,又出声安慰道:

  “其实陛下也不必过于担心,我举得例子里的村子,粮食产量固定,而大明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自大明建国以来,人口逐年增长,抛荒的耕地也都慢慢的恢复了耕种,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而且除了粮食,其他行业也都在快速恢复。”

  “只要大明的物产增长了,就可以相应的发行更多的宝钞,现在发债,只要把握好了量,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朝廷发债拿到的钱也不是全都花出去就没了,比如修建城池可以卖城内的土地来回收部分成本,修路修桥也都是可以收税的,借给农户购买农具,更是能直接增加粮食产量,从而增加税收。这些都是长期投资,都是会有回报的。”

  朱元璋闻言,也是恍然醒悟过来,对啊,他的大明又不是那一个小小的村子,这些年来他鼓励开荒,恢复耕作,人口赋税都在逐年增长,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渐渐繁荣起来了。

  而且,他还有李伟呢,只要使劲压榨一下这这小子,大明的生产肯定能恢复的更快,而且一定会更胜前朝。

  朱元璋欣慰的看了一眼李伟,顿时心下大定。

首节上一节144/2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