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342节

这些人成分很复杂。

多是曾被小霸王孙伯符救过之平民、百姓…

他们联合起来,组建了“鸿雁”这个组织,目的是为了调查小霸王孙伯符之死的真相。

所谓,江东官府公告的,小霸王孙伯符是被“许贡三门客”刺杀!

这事儿,疑点太多,他们一个字也不信。

鸿雁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还原真相。

孙权以“鸿雁”蛊惑人心,煽动叛乱,挑拨离间为由,曾在十年前,专程委派吕蒙予以清剿。

也正是因此,十年来,江东再无“鸿雁”!

可今夜,这个名字却突然再度被吕蒙提起…

如何能不让孙权脸色大变?心情悸动连连。

吕蒙沉吟了一下,继续道:“十年前‘鸿雁’是消失在东吴,可近来却隐隐有风声,‘鸿雁’尤自存在,且存在于交州的苍梧地界…似乎,对于伯符将军的死,他们很是执着,依旧在暗中调查。”

“子明的意思…”孙权的脸色已经变得阴沉至极,“是说孙茹…不,是这陆伯言,是陆家,它与这‘鸿雁’有关!”

“目前还只是猜测…”吕蒙如实道:“或许是巧合,但…世间哪有这么巧的事儿?那关四公子能说出唯独主公、伯言、末将三人知晓的‘吕城兴建’一事,那陆伯言在攻下苍梧后停止进军,那孙茹在这个时间点秘密的潜往交州…还有…还有鸿雁在交州秘密调查…”

不等吕蒙把话讲完。

孙权几乎暴走。“查,这陆伯言,这孙茹,这鸿雁,给孤查到底”

孙权的心情像是刹那间爆发,他的手都在颤抖,颤巍巍将手中那名唤“百里”的宝剑塞入了吕蒙的手中,“此剑名唤百里,乃孤用天石所铸六剑之一,见此剑如见孤!”

孙权的声音愈发冷凝、阴郁。

“孤将此剑赠予子明,调查此事期间,子明便如孤一般,子明莫不要有任何顾虑,不管是他陆逊,还是孙茹,亦或者还牵连到其它家族,凡是涉及到‘鸿雁’者,你替孤诛了这些人!诛了这些家族!”

言及此处,孙权的手重重的拍在吕蒙的肩膀上。

“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宁错杀一千,也…莫要放走一个!”

这一刻的孙权,他的言辞冷冽至极。

反观吕蒙,他诚惶诚恐的接过了孙权的佩剑…单膝跪地,重重的回道:

“喏!”

如果说,以往吕蒙只是在调查。

那么现在,有“百里”剑在手,吕蒙就不止是调查了,这是要真真切切的“背后动刀子”了!

所谓背刺!

吕蒙可太擅长了!

不多时,吕蒙手持着“百里剑”走出了此间中军大帐。

一时间,这军帐中又只剩下孙权一人。

而此刻的孙权,他哪里还有半点心情去关注沙盘,关注这合肥城,关注这战事。

一个“鸿雁”,不…是“鸿雁”背后,兄长遇刺的真相,已经深深的将他填满…

他像是整个脱力了一般,无比虚弱的坐在竹席上。

“呼”

“呼”

粗重的呼气声不断地响起。

仿佛,十五年前的那一幕又出现在他的眼前。

那是建安五年的五月初五。

他的兄长,小霸王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被刺客用箭射中面门!

那是在医治三个月后,孙策病情好转,他独自从床榻上坐起,取来了镜子。

曾经的他“美姿颜”,乃是与“美周郎”并称的江东第一美男子!

可如今,他的面颊只剩下丑陋。

后来…

传言说,孙策是看到了镜子里自己那丑陋的面颊,激怒攻心,病情加重…最终不治殒命。

可事实真的如此么?

这中间的真相。

唯独那一日,同在屋中的孙权一人清楚。

大哥孙策是拿起了镜子,可他看到的根本不是自己的面颊。

而是…而是镜子里,他最亲爱的弟弟啊!

孙权尤自记得,大哥激怒攻心,乃至于吐血前的最后三句话。

“你来了?”

“何必如此算计?”

“这江山你若要,我便让给你!”

Ps:

今儿就两章,当我恳求诸位读者老爷,给作者小放个假…

不敢出远门旅游,怕耽误更新,可我家这边的曹操墓开了,总得去看看哈!

我去替诸位读者老爷问候下曹操。

明儿恢复三更!

第217章 孤不杀伯符,伯符却因孤而死

雁过留声,可人过,却未必留名。

就算将这名字侥幸留下了,可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哪里能写得尽一些“英雄人物”绚烂的一生!

后世提起三国,往往想到的是魏、蜀!

这是因为《三国志》是以魏为本,《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主角。

似乎…吴国,像是一个小透明一样。

事实上,蜀亡于魏,魏又被晋所篡,明明吴国才是三国中活到最后的那个。

可又有几人在意呢?

《三国志》大抵是可信的。

这是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个靠谱的人。

且,他本是三国时期的蜀人,后来去了晋国,许多事情都是亲身经历的。

不过,在涉及到“吴”国的历史,陈寿并没有切身经历,他大多采用的是吴国官方编纂的《吴书》的观点。

而《吴书》的作者是孙权手下的重臣韦昭!

那么?韦昭,或者说《吴书》又代表的是谁的立场?

一些有损于“孙权大帝”的历史真相;

一些鬼蜮伎俩,阴谋算计;

他敢写么?

《吴书》中敢留下来么?

这也是为何,在孙策遇刺这件事儿上,《三国志》、《后汉书》、《江表传》、《资治通鉴》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

简单点说,就是吴郡太守许贡被孙策杀了,然后许贡的门人要报仇。

《江表传》与《资治通鉴》中记载,是孙策带着侍卫出门,因为马快,落了单,突然遇到了许贡的三个门客,杀了孙策。

其实…这中间疑点众多。

首先是许贡已经死三年了;

其次孙策是因为等粮草,所以才突然停下来,去狩猎的,这是突然事件,且许贡的三个门客根本就不知道孙策会落单,没理由提前埋伏。

这中间要说没有内鬼?

怎么可能?

而在《三国志》中,讲述是许贡的儿子参与了刺杀,是早有预谋的,不止是三个门客。

《后汉书》中更是明确写出,是其小儿子制定的计划…

那么问题又来了?

其小儿子哪来这么大的本事?连孙策等粮草,闲得蛋疼去狩猎,都能算准?

孙策身边有坏人哪!

如果再考虑到孙权继位之初的处境…

后人的影响,好像是孙策留下“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然后兄友弟恭,江东上下精诚团结,铁板一块儿!

可实际上,截然相反。

张昭更让孙策的三弟孙翊继位,因为孙翊与孙策的性格一模一样。

周瑜在外面,还没赶回来呢。

那时候的孙权可谓是地狱开局。

手中没兵,没粮,他打算靠亲戚,结果亲族孙第一个造反;

造反的原因是啥?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孙权想倚靠六郡太守,结果,庐江太守李术造反?原因是啥…咱也不敢问。

孙权的舅舅吴景有权有势,驻军丹阳,孙权想靠他…

但这位舅舅服孙策,却不服孙权,孙策刚一死就拥兵自重。

唯独,孙权的表哥徐琨,在这个时候伸出援手。

而这个“援手”还有个大前提,是孙权娶了表哥徐琨的女儿为妻。

也就是孙权娶了自己的侄女儿,以此换得徐琨在政治上的同盟,。

从此…

首节上一节342/8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