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330节

“游坦之”与“史火龙”也在…连忙将这边发生的一切告诉了黄承彦。

黄承彦微微吃惊,一边观察着工房的机关,一边感慨道:“能躲过这么多箭矢,如此身手,不简单哪!”

“他(她)流血了…”张方指着地上的那已经干涸了的黑色血迹。

黄承彦依旧捋着胡须,“若是这样,那这盗弩之人活不过一月了…”

啊…

张方与游坦之、史火龙俱是一惊。

黄承彦却解释道,“这毒是根据你们帮主提供的毒方配置,三虫三花,初中毒箭时或许还没有太大的异样,可几日之后,身体就会虚弱至极,面色也会煞白…一日不如一日,到最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痛苦不已。”

“那就没有什么解药么?”张方连忙问:“此人既然身法如此了得,想来背后是有势力的,再名贵的解药怕也能买的起!”

“呵呵…”黄承彦笑道:“这三虫三花,她都不知是哪三虫、哪三花?解?用什么解?”

说到这儿…

黄承彦望着工房内那空落落的案几,感慨道。

“只是可惜,被偷了一枚连弩!不过也无妨,对手若是拆开…那就变成第二个曹子和咯!”

俨然…

作为墨家机关术的传人,黄承彦还是很有信心的。

而关麟的图纸,经由他的改进,那何止是防盗版…就连这连弩的内部,也是别有乾坤!

要么别拆开…

拆开必见血!

“之后,要千万小心,加派巡守…若再让贼人在山庄内来去自如,盗得军械,咱们如何向那臭小子交代?丢不丢人?”

黄承彦提醒了一声。

众人莫名的低下了头,这次…的确是疏忽了,谁也没想到,真的有人会夜探山庄!

倒是黄承彦,因为方才提到了关麟…

这让他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儿。

他向一侧迈开几布,然后示意张方、史火龙、游坦之靠近他,用只有身边几人才能听到的声音,轻吟道:“你们帮主书信中带的话,可能传到樊城内鲁有脚的耳中?”

“能…”

“那这襄樊,就有好戏看咯”

黄承彦的眼眸突然扁的精良。

一把年纪了,却愣是表现出了一副满满的,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吃瓜群众的既视感。

而他提及的所谓“好戏。”

自然是指李藐。

如果再准确点儿说。

是经由李藐推波助澜后,那曹魏内部蓄势待发、轰轰烈烈、五马分尸、不死不休的世子之争!

亦是曹魏宗室与世家大族的究极纷争!

昨晚没赶出来最后一章..

上午会补,见谅。

第211章 瞬间入戏莫使金樽空对月!

对于曹魏,风起云涌的江夏、襄樊之战,终于以关羽的大胜,江夏的彻底失守告终。

双方偃旗息鼓,但如今的襄樊局势,张辽哪里敢走?

生怕关羽一计之后又是一计,直接来个回马枪。

如今,关羽都学会偷家了,这仗是越来越不好打了。

而在曹操归来之际。

整个樊城,仿佛也被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有人欢喜,有人愁。

樊城,一方馆驿,窗外小雪,烛台上的灯火若隐若现。

灯下…两人跪坐。

主位上的曹丕正聚精会神的读着一卷竹简,那是李藐托刘桢献给他的见面礼《九品中正制》。

他一边看一边轻轻点头,虽是第一次看李藐的“著作”,却像是与他神交甚深。

这种感觉,就如同昔日,他看司马懿为《孙子兵法》著写的《十辩篇》时一般,恨不得即刻将这人收入麾下。

“子桓?怎样?”

刘桢望着曹丕,望眼欲穿的等待着他的回答。

曹丕重重的握紧这《九品中正制》的竹简,爱不释手,他念着上面的文字:“改察举制为九品选官法,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

曹丕继续感慨道:“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从家世、行状、定品,将人才分为九等,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这‘九品选官法’比之察举制不知精妙多少,妙…妙不可言!”

“公干(刘桢)这是为我带来了一个宝贝呀!”

哈哈…

听到这儿,刘桢总算是长长的喘出口气,他笑问:“不知子桓说的宝贝是这《九品中正制》还是书写这《九品中正制》之人?”

“都有!”曹丕感慨道:“能写出如此妙策之人,必是一个妙人,看来…此李藐远非那祢衡可比,除了文才斐然外,他胸藏韬略,是有真才实学的,这一篇选官之法,更是切中当今时世的弊病!”

《九品中正制》是李藐赠给曹丕的投名状。

事实上,这是历史上,曹丕登基后,陈群和司马懿搞出来的这套。

说是公平的选官之法。

可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坑的选人制度。

很简单去说,由中正官定士人的品级。

那么…中正官是谁?

中正官不是勋贵,不是外戚,不是宦官,是门阀氏族啊!

可以说,如此选官制度,最终势必成为门阀士族的工具,为门阀氏族笼络人才。

事实上,提到门阀氏族,曹魏这个政权,乃至于未来的“三家归晋”,还是很有说法的。

曹操起家靠的是谯沛武人与颍川才俊的支持。

也从那时候起,这两股势力相爱相杀。

最初的曹魏勋贵集团,是以夏侯、夏侯渊、曹仁为首的宗族派系。

颍川才俊,因为身处豫州,则是形成了以荀为首,钟、陈、司马为辅助的豫州士族派系。

顺便提一句,为何司马一族能跟颍川氏族玩到一起?

这是因为司马懿的爷爷,曾做到过颍川的郡守,而颍川荀、陈、钟、韩之所以能成为颍川四大家族,是因为他们的“爷爷”做到过县长。

司马家与颍川家族本就是深度的利益捆绑关系。

而这两股派系,在荀、荀攸与夏侯、夏侯渊这一代还相安无事。

或者说,豫州氏族与曹氏勋贵,在起初只是有小小的摩擦。

可如果按照历史原本的轨迹,荀死后,司马懿、陈群代替了老一辈颍川才俊,成为了新的豫州士族之首。

接下来,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是推行这《九品中正制》,将选官之权紧紧的握在他们手中。

那时候的豫州氏族与曹氏勋贵就不止是小摩擦了,斗起法来了。

直到,高平陵之变!

而这中间,司马懿先后斗过了夏侯、夏侯渊一代;

斗过了曹真、曹休这一代;

最后又斗过了曹爽这一代!

曹家宗氏彻底完蛋了,以颍川才俊为首的豫州士族真正意义上的掌权了,包括后期的钟会、陈泰都是颍川人。

之后便是喜闻乐见的,司马家创造了氏族王朝。

现在再去品,三家归晋,归的是谁?

是特喵的以颍川一派为首的豫州士族的延续。

曹操要知道,他一辈子才是打工人,尽给氏族打工了,他的心态保不齐就崩了。

所以…

三国真正的主线是什么?

从来就不是什么曹操、刘备、孙权彼此的争斗,而是颍川的一个老太守(司马家)和四个县长(荀、钟、陈、韩四大家族),五个家族形成了深度利益捆绑的关系。

然后率领豫州氏族,他们投资了士族之首的袁绍。

而袁绍整了个分公司曹操。

他们就分散投资,最后分公司赢了,分公司的河南氏族们就开始步调一致的和分公司老板的族人斗。

斗了三代人,终于成功了、掌权了,三家归晋了,创建了氏族王朝。

这才是三国真正意义上的主线,也是曹魏这一支的主线。

当然,这条主线贯穿了将近大几十年。

现在,似乎还有些遥远。

可在关麟看来,河南氏族与曹氏宗室的斗争,这一条“暗线”是能够利用的,是能够提前去推波助澜的…也是能够映射到“世子之争”中的…

其核心点,便是这个《九品中正制》!

关麟笃定,司马懿、陈群都是聪明人,这个几十年他俩琢磨出来的制度,拥有如何强悍的力量?无须详加阐述…

同样的,这个制度能给曹氏勋贵带来何等破坏性的打击,他们也一定能前瞻的预判到,从而开始行动。

关麟就是要李藐,用这个…去引起整个曹魏内部的斗争,去引起氏族与勋贵在世子争夺上的不同站位。

曹操内部九个矿,如果一分为二,五个矿先打一场四个矿,那蜀汉这边的两个矿优势就大了。

在关麟的布局中优势在我!

当然…

此刻的曹丕哪里会想到这么多。

他依旧是目不转睛的盯着这份《九品中正制》,不时的感慨。

“妙啊,妙不可言!”

首节上一节330/8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