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逮捕方士,关我炼气士什么事 第107节

  “都速速起身。”蒙恬心中五味杂陈,伸手去扶蒙喜,对方却如何也不起身。

  蒙喜高声道:“上将军,追随您,是吾等一生之幸!”

  蒙喜身后之人亦是高喊。

  一语之后,所有人皆是深深一拜。

  蒙恬怔在了原处,他双肘用力,一把将蒙喜拖了起来,不悦地开口:“尔等皆是军中猛士,何故做此小儿女之态?”

  蒙喜只是平静,不争辩,亦不否认。

  其他甲士亦甲页哗啦地站了起来。

  他和蒙恬其实都知道,此一程凶险万分,不止是蒙恬凶险,所有的亲卫亦是如此。

  右军不同于后军,后军仅是负责一些补给等,可右军却是真正的卫尉军战力级别!百名亲卫前去进攻,几乎是一次送死的任务。

  而且,无论如何,共计卫尉军本就是死罪。即便是救回了始皇帝,秦律法令严苛,功是功,过是过。即便是赏了功,依然是有罪的。

  只不过亲卫们不是死罪,只是变成刑徒。而自己……

  蒙恬心中冷笑,自己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必死无疑。

  闯卫尉大营的辎重后军时,确有一场赌注,他朗声高喊,此行是为了给始皇帝陛下献上不死之药。如今看,是赌输了。若赢了,便不用陷入如此险境……

  看来,始皇帝已然不能理事。

  献上不死之药迫在眉睫,大丈夫在世岂能畏首畏尾?!

  男儿必要敢作敢为!

  他微微有些感慨,又有些欣慰地扫视了一眼众亲卫,这其中有他的亲卫,也有公子扶苏的亲卫。

  然而,无论是公子扶苏的亲卫,还是他的,都是他长城军的猛士,是袍泽!

  “可惜无酒,否则定要与尔等共饮一杯!”他感慨的开口。

  蒙喜亦有些遗憾,蒙恬治军很严,秦军军律中其实并没有明确地关于饮酒的律令,然而蒙恬军中,一年方得饮一次,其他时候敢饮酒,皆要受鞭笞。

  是故,大家都不会带酒在身边。

  一亲卫突然赧然地开口道:“上将军,某有酒!”

  所有的目光都落在其身上,只听他不好意思地开口道:“只可惜,酒太少了不足以使所有人下饮。且……没有佐酒之物。”说着,他从腰后拿出一个扁扁的皮囊。

  蒙恬凝目看着他,对方亦毫不胆怯地与他对视,蒙恬突然朗声大笑,“善!如此便足亦!且,如何没有佐酒之物?”

  说着,蒙恬从其手中拿过皮囊,拔出塞子在鼻尖嗅了嗅,“好酒!”

  先秦时酒文化极其璀璨,彼时的酒尚且称醴,乃是用粮食浅发酵而成,其度数不高,而且里头杂质极多,类似后世的甜酒,饮用时还需要过滤。

  而秦便是靠向周天王进贡包茅,也就是滤酒用的茅草起家。至秦时,已经出现了直接用酒曲发酵的酒,终于没有那么多杂质,变成了澄清的液体,而酒字也终于问世。

  亲卫所拿出来的,正是上好的名酒,所谓白薄。

  白薄乃是秦酒中的代表品种,它乃是真正的酒,而不是以前那种糊状发酵物。

  “只可惜太过寡淡!”蒙恬拔开塞子嗅了嗅,不满足地摇摇头。

  这也是没办法,秦时还是发酵酒,发酵的酒都是低度酒,要到后世才会发明蒸馏法,也就是烧酒。

  白薄顾名思义,就是味道寡淡,只不过澄清,喝时没有那么多古怪让人恶心的味道。若是现代人喝,会觉得这东西最多只比啤酒好一点点。

  蒙恬当时名将,当然不喜欢这种寡淡的酒,他根本就不好饮酒,或许正是没有烈酒的原因。

  而且正如那名亲卫所说,在场的亲卫足有百名,虽然在冲击卫尉军后军辎重大营时有所损伤,但是仅仅只是受伤而已,并没有落马或者战死者。

  连半皮囊都不到的酒,哪怕每人一小口,都喝不了这么多人。

  眼看着所有人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手中的皮囊,期盼中还带着疑惑,蒙恬突然哈哈大笑。

  他一边豪迈大笑,一边直接伸手,一手从蒙喜腰间抽出长剑,极快的在自己手腕上割了一刀。

  鲜血涌出,蒙恬直接把手腕凑到皮囊口,眼看着自己的血流进皮囊里,他举起皮囊用力摇晃了一下,然后狠狠喝了一大口。

  “好酒!”他抹了一把胡子,随手举起皮囊,向所有人示意。

  “吾于军中,禁尔等饮酒,恐误军机。”

  “七载以来,此令不曾有一日松动。”

  “然而,今日,此令解除!”

  “诸君,共饮!”

第107章 秦之勇者!

  众人皆有些意外,个个神色茫然,不懂蒙恬这是什么意思。

  在场的都是亲卫,亲卫至少都是武士,也就是小贵族。

  而这年头贵族必须要知书,或者说,知书乃是贵族的标配。哪怕之前只是黔首,一旦立下军功,得以授爵,退出军伍的同时,官府就会派人来教导有爵位者,其中就包括所谓的君子六艺。

  毕竟有爵位就有了封地,也就是成为了小领主,领主自然需要负担起自己领地内的治理与治安等职务,此外还有祭祀,家族传承,各种礼仪,乃至官府的通告政令传达等。

  这年头纯粹的知识很少,大多数都是偏向实用性的。比如《易》其实就是教大家如何占卜。

  因此,亲卫们其实都知书,只不过只有知得少或者知得多的区别。

  但是哪怕知道得再少,忠君爱国,乃至如何当一位贵族的知识还是具备的。

  蒙恬的举动,大家其实都能够猜到背后的含义。

  割股奉君!

  割股奉君乃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就好像后世所谓的《二十四孝》成为了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不管识字不识字都将其奉为侍奉父母的行为准则,割股奉君也一样。

  周时,晋国公子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

  重耳便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春秋第二霸,秦朝极为推崇的贤君。而介子推,亦被后人尊为介子,因“割股奉君”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

  此是两位贤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秦汉时尤其推崇这种行为,所以才发生猎户杀了自己妻子,取肉招待曹操之事。

  但是不管怎么说,割股奉君终究还是一位地位较低的贤人,向地位较高的贤人以自己血肉表达崇敬的礼仪,毕竟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人殉大礼。

  而且,鲜血其实比肉的意义更高,周时甚至将血视为神圣之物,周时签署盟约等,皆需要歃血为盟,也就是在嘴上涂上鲜血,代表此盟约之神圣。

  而蒙恬乃是国朝九卿,上将军,他居然向自己一干亲卫行此等礼仪?真的假的?

  蒙恬一眼就看出了众人的踌躇,他亦懒得过多解释。

  秦时的阶级观念确实无比森严,身份地位较高的人对身份地位较低的人几乎是生杀予夺,根本没有平等的说法。

  蒙恬自然也没有去挑战这一制度的兴趣,但是在他看来,这百名亲卫皆是他的袍泽,眼下大家一起慷慨赴死,何必还要分什么九卿和亲卫?

  他豪迈地开口道:“昔日,尔等好儿郎于战场之上为吾流血,为大秦流血!铮铮岁月,不曾有辱吾等秦人猛士之名!今日,吾便以自身血肉,为各位猛士们佐酒壮行!”

  众人仍处在意外之中,有些迟疑的看向蒙恬。

  毕竟蒙恬乃是上将军,国朝九卿也!自割血肉,为将士壮行?!

  上将军平日里,素来严苛,即便是出征在即也是一番严肃之态,同众人道,万不可丢了秦人气势。而今日,可属头一遭也!

  蒙喜先反应过来,他陡然发出一声大笑。

  大笑声中,他一手抓过皮囊,一双眼睛灼灼似火,扫视众人,豪气干云地开口:“吾曾听闻,昔日齐有二勇士相遇于途,言谈甚欢,于是各自割取身上之肉佐酒。”

  “酒尽,二勇士亦死。世人皆言二勇士蠢货,然而吾却对二勇士的胆魄和豪气心生向往,恨不能效之。今日有上将军珠玉在前,吾终于得偿所愿,当一回蠢货。”

  一语道完,蒙喜也是同样割了自己手腕一刀。

  鲜血涌出,蒙喜将伤口凑近皮囊口,血流进皮囊中,发出轻微的响声。

  蒙喜随手用征袍的袖子勒住伤口,晃了晃皮囊,庄重地向蒙恬乃至其他亲卫行礼示意,然后狠狠喝了一大口!

  一口血酒下肚,蒙喜整个人都开始全身通红,也不知道是因为激动,还是低度酒真如此醉人。

  “哈!好也!”他不由得赞叹一声。

  “吾在河套地,饮血无数,素来亦不觉得有什么特别。”

  “不意华夏第一勇士的血竟如此暴烈,一饮而下犹如吞炭一般!”

  众人闻声皆是朗声大笑,有了蒙喜带头,其他人此时心中已经再无迟疑。

  “竟然如此神效吗?快与某饮一口,某好借借上将军之虎胆!”

  “此是必然,上将军乃是我大秦第一名将,华夏第一勇士,匈奴之血,如何同上将军相比?”

  “今日过后,上将军将成千古第一猛士!单枪匹马挑战卫尉军中军,勇名势将天下传唱!”

  “吾等势不让上将军之血蒙羞!”

  豪迈的声音接二连三的响起,一个炸雷般的声音陡然盖过了所有人。

  “尔等所言极是!”

  怒吼的正是蒙喜,他一边向蒙恬抱拳,一边朝所有人怒吼。

  “上将军固然是猛士,尔等亦是猛士!”

  “猛士者,能为人所不为也!”

  “世人固然不理解吾等为何行此之事,想必卫尉军,乃至李斯赵高等人,正在嗤笑吾等愚蠢!”

  “然而,纵使真的愚蠢又如何?”

  “有上将军在,有公子扶苏在,有吾在,亦有尔等在!吾等,不孤!”

  所有人都心旌飘摇。

  是啊,大家现在做的,确实都是傻事。

  卫尉军为始皇帝亲军,不论是何等情况,攻击卫尉军,皆是死罪。

  蒙恬必死,而剩下的百名亲卫,纵使能够在战场上活下来,亦不被斩首,但是贵族身份被剥夺,全家为奴军,是必然的。

  当然,最好是战死,如此家人大概率只会废为黔首。

  毕竟秦法虽然严苛,但是对贵族其实还是有所优待,而且对勇士也非常推崇。哪怕是小贵族,只要是勇猛战死的,纵使是谋反战死的,也不会牵连到家人。

  但是不管怎么说,从他们跟着蒙恬一起冲击卫尉军大营开始,就已经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眼下,他们已经是叛贼,已经是天下皆敌!

  这便是齐之好勇者的故事。齐国乃是春秋第一霸,结果因为五公子争位,停尸不顾,束甲相攻,导致国力大损。

  然而齐人因为管仲的重商政令,其富足为天下诸侯之冠。

  于是对当时的齐君来说,自己有钱有甲有武器,只要多招揽勇士,霸主之位似乎唾手可得。

  由此齐人极其推崇勇士,人人皆以悍勇为荣。

  于是便有了齐之好勇者的故事,此事被记载在《吕氏春秋》中,作为秦朝贵族,大家自然都读过此书,都知道这个故事。

  琅琊正是齐地,齐之好勇者固然是愚蠢的,但是现在大家不一样正在做傻事?

  而且,齐之好勇者至死无悔,吾等,又何尝有悔?

  蒙喜一边将手中皮囊递给下一个,一边怒吼,“岂曰无衣!”

首节上一节107/2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