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第360节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又有什么用?

  他觉得用不了几年,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那帮人,就会意识到把物理学奖颁发给这样一个学术疯子是犯了多么蠢的一个错误。

  沃尔夫冈泡利已经在心中盘算起来,等他和陈慕武的打赌取得了最终胜利之后,他从陈慕武这个冤大头那里赢到八千英镑的巨款,究竟应该怎么花。

  同样还是在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的所长爱因斯坦,在看到陈慕武在报纸上刊登的征稿启事后,突然很有兴趣,他打算按照上面的要求,给陈慕武投稿一篇论文。

  既然征稿启事上写着只要是有关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科学学科的论文,经过编辑部请专业人士审阅确认是正确的论文后,均可发表在《王子学院学报》上。

  那么,自己如果继续写一篇反对量子力学的论文,并且保障论文的全部内容正确无误,然后给斯德哥尔摩的陈慕武寄过去的话,陈博士会不会如约把这篇论文刊登在他的那份期刊上呢?

  爱因斯坦很好奇。

  同样依旧是在德国柏林,已经退休在家的普朗克,现在身上的唯一职务就是《物理学年鉴》的主编。

  可是《物理学年鉴》最近以来也一直走着下坡路,被几个年轻后辈搞出来的《物理学杂志》弯道超车。

  普朗克呕心沥血一辈子的一本物理学期刊,现在落了个这样的处境,他的内心一定是心有不甘的。

  可是自己上了年纪有心无力,想要重新振兴《物理学年鉴》却又无可奈何。

  普朗克原本打算的是,凭借自己和陈慕武之间的关系,让他多给《物理学年鉴》投稿,利用陈慕武的学术声望,让《年鉴》的衰落速度稍微降低一些。

  现在看来陈慕武自己已经在斯德哥尔摩创办了杂志,他的如意算盘这下子是全无可能了。

  陈慕武的征稿启事也通过横跨了一整个亚欧大陆的电报线,转换成电信号再翻译成文字,登在了中的中英文报纸上。

  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系主任叶企孙,南开大学物理系的系主任饶毓泰,还有此时在中国内教授研究物理学的其他物理学者们,都看到了报纸上的这条消息。

  最让他们感兴趣的是,陈慕武在这份征稿启事上写到,所有投稿者均可使用中文,英文和瑞典文写成论文进行投稿。

  此时在中国内,专业的学术期刊都很少见,就算是在邶京大学的那个《邶京大学日刊》上面,虽然可以发表论文,但那里面更多的是关于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政令,一点儿都不纯粹。

  寥寥几本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期刊,基本上全是来自像中科学社这种民间组织。

  他们的影响力不算大,所以所创办的期刊发行数量也很有限。

  现在猛然间看到国外的新闻上居然有一本学术期刊,并且能够接受中文稿件投稿,不管是叶启孙还是饶毓泰,两个人心里面的感情都非常复杂,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或许当初他们把有天赋的学生交托给陈慕武,应该是最正确的一条选择。

  他虽然远在国外,可是总忘不了帮衬国内的教育事业。

  是不是应该给陈慕武投稿,投稿的内容写一篇什么论文,这些事情全都暂且放到一边。

  清华大学的叶启孙,和南开大学的饶毓泰,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立刻给斯德哥尔摩王子学院写信,向这家尚未开始对外发行的学报编辑部询问,应该如何才能订阅中文版的期刊。

  陈慕武既然已经率先做出了这种义举,自己这边的支持工作也不能少。

  虽然不一定能发表质量水平较高的论文,但是多订阅几份《王子学院学报》来支持一下陈慕武的工作,应该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给陈慕武写来信的,不仅仅有国内的几所大学。

  英国的爱丁顿、美国的哈勃,还有德国的魏格纳,都把信写给了斯德哥尔摩的陈慕武这里,“指责”他为什么不在广告上刊登征收天文学和地质学论文的消息。

  ……

  因为陈慕武的广告,不是找的全球范围内最顶级的学术期刊,就是投放在欧美大报上面。

  所以在斯德哥尔摩,在他周围离得最近的几个人,反而是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才了解到了陈慕武不声不响之间又办成了件大事。

  其中尤其属比尔曼更加惊诧不已。

  自己只不过是说了一句,说陈慕武的这种发现新元素的方式,很可能会得不到主流化学界的认可,没有一本化学的专业期刊会愿意发表罢了。

  没想到陈慕武的行动力居然这么高,他自己为了发表论文,竟然硬生生独自办理起一份学术杂志出来。

  不过比尔曼转念一想,自己很有可能是自作多情。

  或许陈慕武早就有了办学术期刊的想法,只不过刚好赶上了自己提到这件事,所以就借此机会把学术期刊摆到了台面上。

  赵忠尧的任务又增加了一份,那就是要把几个人写出来的论文,翻译成汉语。

  其实在欧洲办一份使用汉语的学术期刊,是最费力不讨好的一件事。

  因为这里找不到熟练使用活字排版的印刷工人,就算是从国内花大价钱聘请几个,顺便再运来一套活字工具,但是那些习惯排版报纸和书籍的印刷工,排版起带有大量公式和符号的学术论文来,也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所以陈慕武的最终决定是,英文版和瑞典文版的《王子学院学报》,采用标准的铅字印刷方式,等确定论文选择后,可以和斯德哥尔摩当地的某家报社合作,请他们代为排版印刷。

  而中文版的期刊,陈慕武决定采用手写油印的方式,就像是很古老的那种印卷子的方式,用钢针在蜡纸上刻板,然后再通过油墨转印到白纸上。

  反正中文版《王子学院学报》的发行数量一定不会太大,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陈慕武觉得除非未来某一天,自己能在物理学上取得泰山北斗一样的地位,然后宣布自此以后除了汉语之外,不再使用其他语言写论文,或许能带动年轻一辈的物理学家们开始学习汉语。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依然需要老老实实地在汉语之外,使用英语或德语等一种其他语言。

  反正在斯德哥尔摩的四人众,现在又多填了一个哥本哈根大学的比尔曼教授,或许应该说是五人众,除了赵忠尧对这个事情没有表现出那么惊讶的神情之外,其他几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觉着,陈慕武这一次的步子迈得稍微大了一点。

  处在风暴中心的陈慕武对此波澜不惊,他开始对因为已经做完了一个阿尔法粒子轰击铋金属的实验的回旋加速器进行改装。

  拆掉了装在回旋加速器正中的能够释放阿尔法粒子数的天然放射源,装上的那一个他在今年年前和赵忠尧一起在斯德哥尔摩手动制作出来的粒子源。

  陈慕武的这一系列举动,自然逃不过别人的眼睛。

  伊蕾娜看到了陈慕武带回来的杜瓦瓶,询问它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液态氘气,不久前我向荷兰莱顿大学的低温工厂订购的。今天刚刚送到了斯德哥尔摩,我开车把它从港口带了回来。”

  “陈,你这又是准备做什么?”

  “另外一个实验,我看你们几位都在忙着写论文,回旋加速器闲着也是闲着。刚好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主席比尔曼教授也在,我就想着能不能用之前的方式,再发现几种新元素出来。”

  听到陈慕武提到新元素,刚刚已经从杂志这件事上见识到了陈慕武行动力有多么强大的比尔曼,再一次被这个词组所吸引。

  “陈博士,你想发现什么新元素?难不成是在九十二号之后的超铀元素吗?”

  虽然陈慕武这次发现的第八十五号元素类碘,也是化学家们想要重点发现的一种元素。

  但是若问化学家们最希望发现哪种元素,排名第一的肯定是在铀之后的超铀元素。

  陈慕武摇了摇头:“对不起,比尔曼教授,目前来说我还没有研究超铀元素的计划,而是想看看能不能找到后排在钼后面的第四十三号元素,类锰。”

  比尔曼教授这下总算是明白了,比起排在九十二号之后的超铀元素,陈慕武对门捷列夫所预言的那几种元素更情有独钟。

  他先是在回旋加速器上找到了类碘,然后把自己从哥本哈根叫到了斯德哥尔摩。

  现在又准备动手发现类锰,看来他势必是要补全元素周期表前面的几个空位元素了。

  比尔曼继续追问他:“那想采用什么方式?继续使用回旋加速器进行轰击吗?”

  “嗯,”陈慕武点了点头,“所以我才从荷兰那里买到了这些液态氘气。”

  “那你这次为什么不再使用阿尔法粒子?”

  “我觉得阿尔法粒子的质量太大,可能不会发生预料之中的反应。所以才做了几手准备,既准备了液态氘气,也考虑尝试使用氢气来轰击。”

  比尔曼不是专业的物理学人士,利用核反应产生新的元素,对他来说还是来到斯德哥尔摩之后才见到的事情。

  所以陈慕武的一番解释,在他听完之后并没有产生怀疑。

  至于剩下的其他人,更不可能怀疑陈慕武。

  甚至考克罗夫特都认为,陈慕武发现第四十三号元素,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一件事了。

  “你们忙,你们忙,赶快把论文写出来才是正事。我只不过是闲着无聊,所以才自己动手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再发现一种新的元素。”

  看着大家都不写论文,而是聚集到自己这里,让陈慕武下一步的行动都没办法做。

  所以他连忙把大家都轰走,继续往回旋加速器的中心位置,安装着他的粒子源。

  可是,陈慕武设想当中的实验,依然没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这是因为陈慕武才在回旋加速器的中心安装好粒子源,弗雷德里克又来到他身边,向他提出来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

  “陈,我在论文当中计算了一下核反应前后的相对原子质量变化。

  “相对原子质量为209的金属铋,被相对原子质量为4的阿尔法粒子轰击之后,产生了相对原子质量为211的新元素类碘。

  “209+4-211=2,那么剩下的两个相对原子质量跑到哪里去了?”

  问得好!

  问得非常好!

  只是很可惜,就算你是我的准姐夫,就算你全程参与到了这个实验当中来,就算你已经发现了问题的关键。

  可现在我还不能告诉你,这个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本章完)

第412章 151斯德哥尔摩来电

  陈慕武当然知道弗雷德里克说的这不见了的两个相对原子质量,到底是什么。

  当初在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陈慕武就已经设想过了这种情况。

  他想的是没有在后面放一块儿能够被中子轰击出质子的石蜡,中子这个新粒子很可能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被人类给发现。

  没想到弗雷德里克却通过反应前后的相对原子质量差,计算出了这消失的两个相对原子质量。

  “弗雷德里克,我现在正想做这个实验,你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虽然很好,但我觉得是不是能够稍微放一放,等我把实验做完之后,我们再深入的做一下研究呢?

  “趁此机会,先在论文上先把这一段有关内容空出来,把其他的部分写完。”

  “好的好的,我只是计算的时候突然发现了有这种情况,怕你不知道这件事,所以来和你说一下。

  “现在既然已经了解了,那么你就先做你这个实验,等实验做完后我们再一起讨论。”

  说完这些话,弗雷德里克知趣地离开。

  用氘原子核轰击钼-96的实验,要比之前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铋-209的实验简单不少。

  原因是因为实验的产物第四十三号元素类锰-97,其虽然也是放射性元素,但是它的半衰期在两百多万年,属实是要比第八十五号元素类碘稳定许多许多。

  所以陈慕武这次根本就不用再像之前做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铋金属的实验那样,务必在实验结束后的几个小时之内,把实验产物类碘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并且完成检验。

  他甚至可以带着这次的产物做一次环球旅行,把足迹踏遍五大洲七大洋,然后再回到斯德哥尔摩王子学院里的实验室里,进行化学性质的检测,依然能够得出实验产物是类锰这个结果。

  为了能够确保他这次做的实验更符合人类的理性思考,陈慕武先是把金属钼固定在了回旋加速器出射口外的靶子上,然后往质子源里面充入了氢气。

  他准备装模做样地先用质子来进行轰击,然后在接下来的实验当中再使用氘原子核,这样既能起到对照组实验的作用,又能够得到他想要的实验现象。

  反正在斯德哥尔摩这个自己的地盘,有着瑞典王储和瓦伦堡家族这两个大金主在背后撑腰,陈慕武根本就不用再顾及实验的经费消耗问题,可以放下心来让足够多质子轰击到金属钼靶上。

  做完质子的轰击实验,他又依葫芦画瓢,做了用氘原子核轰击金属钼靶的实验。

  结束这两个实验之后,陈慕武就带着两次实验的产物,去找到了仍然留在斯德哥尔摩撰写论文的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主席比尔曼教授。

  “比尔曼教授,这是我这次实验的两个产物。你说,它们的里面会不会含有类锰元素呢?”

  陈慕武手中端着的托盘上,放着两块银白色的金属。

  看上去和它们在放入到回旋加速器之前的模样,没有什么区别。

  刚刚写完有关类碘元素论文的比尔曼,着实被陈慕武的实验效率所震惊了:“陈博士,你这么快就把实验做完了吗?”

  陈慕武点了点头:“嗯,之前你也看到了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铋金属的实验了,其实回旋加速器上的实验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在实验结束之后,应该如何对实验产物进行检验这个问题。

  “幸亏教授您还留在斯德哥尔摩,否则的话,我又要为了这件事而感到头疼了。”

首节上一节360/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