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第219节

  身正不怕影子斜,爱怎么说怎么说呗!

  除非他们足够牛逼,能把用自己名字命名的那些效应定律定理什么的给改了,否则只要物理学一天不失传,他的名字就一天不会消失在英国的课本上。

  或者他们也可以取消物理课嘛!

  不过,陈慕武还真有点儿怀疑,卡皮察这么爽快地答应帮他办苏连签证,难不成,他和苏连政府之间还真有一层密不告人的关系吗?

  无所谓,只要能快点把签证拿到手里面就行。

  徐志摩去年从英国坐火车回国,他在法国巴黎等苏连的签证,足足等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陈慕武现在的时间,每分每秒都很宝贵。

  而他之所以会答应卡皮察,还是和手里面拿着的这封信有关系。

  这封瑞典大使馆寄来的信,里面夹着的其实是一封电报的译点纸。

  电报的来源是瑞典外交部,发报人则还是瑞典王储古斯塔夫王子。

  前几天陈慕武才刚给他回信,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收到第二封。

  在电报中,瑞典王储说,陈慕武在电报中提出来的那个要求没什么问题,瑞典驻华公使馆完全能够举办和监督选派赴瑞留学生考试,并保证这场考试的公平公正。

  但他又觉得只用电报发一封公文,会显得不正式,从而让那帮天高皇帝远的外交官们对此不重视。

  瑞典王储老生常谈,重新提起了自己想要访华,督促他们办好选报考试这件事。

  他在电报中邀请陈慕武拿出两个月的时间,和自己一同前往。

  对于这位的邀请,陈慕武想了想,觉得自己实在不应该拒绝。

  和瑞典王室一起出行,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自己于硝烟弥漫的北伐战场上的人身安全。

  而且刚好借这个机会,也能把家里人悉数接到欧洲,就说来参加艾芙他大姐的婚礼,顺便看陈慕武给老陈家娶媳妇。

  时间安排上也很合适,瑞典王储给出来的计划是七月中旬去,九月中旬回,刚好能赶上伊蕾娜的婚礼。

  所以陈慕武才答应卡皮察的邀请,他完全可以提前半个月先去苏连,在那里和瑞典王储一行人汇合。

  但在剑桥留给这些工作的时间就更加紧迫了,他现在一分钟都浪费不了。

第253章 201天才记者克劳瑟

  卡皮察欢天喜地,陈慕武唉声叹气。

  他现在总算是把自己给逼到了一条绝路上,让自己时隔若干年之后,再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死线是第一生产力。

  关于理论研究的那些事情,倒是不用陈慕武太操心。

  有他和没有他,基本上差别不大。

  拉姆塞的数学论文,他基本上帮不上忙。

  而那本量子力学讲义,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狄拉克现在开足了马力,他的身边还有奥本海默和冯诺依曼的帮忙,最近又新加进来了一个海森堡。

  这些个人的智商水平,要说连一本量子力学讲义都写不出来,那陈慕武本人是一百个不相信。

  但要说他们编写出来的量子力学讲义,未来用这本书上课或者自己学的学生们能不能看得懂,这个陈慕武还真不好说。

  爱因斯坦虽然是相对论的发现者,但是现在的德国物理系学生上课,使用的课本上写着的都还是“泡利著”。

  不过这本讲义,在第一开始就是福勒指示狄拉克来写的,他应该早就能预见到,他的这位高足会把一本书给写成什么样子。

  既然他都不怕,那陈慕武就更不怕了。

  反正这本书作者栏上的名字十分豪华,丢人也不丢他一个。

  在临走之前,陈慕武给这个讲义编写小组,留下了一条锦囊妙计。

  他让他们时不时地就去三一学院的找院长老汤姆孙聊聊天取取经,毕竟现在剑桥学生所使用的很多物理和数学方面的教科书,都是由他老人家编写的。

  这些人中,只有冯诺依曼会偶尔来和陈慕武聊天,谈论一些问题。

  他们两个人合写的那篇有关可决定性的论文,已经投递到了伦敦皇家学会的《自然科学会报》。

  编辑部的编辑们,虽然不知道陈慕武在为什么最近一两年的时间里,一改之前的方式,不再独来独往,而是天天和别人一起发表文章。

  但只要作者栏中有这个明显不符合英语拼写规则的中名字,而论文内容又是和科学大致相关的话,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他们都会尽快安排发表。

  之前,编辑部对陈慕武的信任仅限于在物理和天文方面。

  那篇不完备性原理的论文,编辑部上上下下拿不定主意,只能给在英国的知名几位数学家发了信,请求他们帮忙审稿。

  后来的结果是什么?还不是陈博士的论文正确无误,而数学界的领头人吃了个瘪么?

  对陈博士论文的不信任,不是和陈博士过不去,而是和他们自己过不去。

  既浪费了时间,还支出了一笔审稿费,到最后得到一篇从一开始就准确无误的论文,何苦呢?

  于是陈慕武和冯诺依曼合写的这篇数学论文,到了编辑部之后,没再享受前一篇数学论文的待遇,而是直接校对排版,打算发表在最新一期,也就是陈慕武离开英国去苏连的那一期《会报》上。

  冯诺依曼现在来找陈慕武,讨论的问题当然不再是可决定性这件事。

  他对陈慕武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搞出来的陈机很感兴趣。

  如何才能把这个仅能依靠大脑想象出来的虚拟机器,变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呢?

  冯诺依曼每次提出各种相关的问题,陈慕武只能含糊其辞地应付几句。

  他虽然知道答案,可是这答案没法说啊?

  电子管、晶体管、芯片……

  姑且不考虑对方听到这些话题之后的惊讶程度,就算用几天几夜的时间,把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地给冯诺依曼讲上一遍,天资聪慧的他也能够一听就懂。

  但陈慕武觉得,即使给他们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也做不出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成果来。

  这个东西,还是再过个二三十年,等回国之后,到邶京要一块叫做中官村的地方,盖些大楼和研究所,再进行研究也不迟。

  到时候如果冯诺依曼愿意跟着自己回国的话,估计即便他入乡随俗,取了中国名字,所里的大部分也都愿意他们的所长,喊他的昵称,老冯。

  给瑞典王储回了一封电报,说自己同意陪他一起访华,又把理论方面这一块的工作都大致安排好之后,等着陈慕武的,就只剩考克罗夫特那边的质子源这件事。

  如果说起电机是一台打炮的话,那么产生质子的粒子源,就相当于是装填进去的炮弹。

  有了“炮弹”之后,才能通过长长的“炮管”加速,最后轰击到靶子上面。

  这粒子加速器,何尝又不是一种电磁炮呢?

  只是炮弹比常规的稍微小了点儿而已嘛。

  这台范德格拉夫起电机,可以制造出很大的正电高压。

  如果把在最低端为了传送带供电的那个直流电源接反,让传送带送上去负电荷,也能按照相同的原理,制作出负电高压来。

  但是对现在而言,负电高压也没什么用,虽然能加速带负电的粒子,可实验室里常见的带负电的粒子只有一种,那就是电子。

  用加速到高速的电子去轰击靶原子核,那感觉,比扛着装填bb弹的玩具枪上战场还搞笑。

  至于如何才能制备大量的质子。

  、

  质子和氢原子相比,两者之间只差了一个电子。

  氢原子是组成氢气的唯一一种原子,而氢气又能很容易地在实验室或者工业当中制备。

  所以想要制作一个质子源,最麻烦一步,就是如何从氢气当中,把氢原子的原子核给分离出来。

  直接上刀切肯定不可行,他又不是北科大的侯小明院士,没有那么精湛的刀工,能直接从磁铁上把磁单极子给切割下来。

  但也没必要靠着刀工,从氢原子里剥离电子。

  只需要把氢气注入到真空环境当中,再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束与之发生碰撞,把氢分子电离成质子。

  然后再从这个由氢分子、电子和质子组成的等离子当中,利用高电压把里面的质子给吸引出去,通过整流之后,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质子源。

  原理很简单,过程比较复杂。

  理论问题,陈慕武已经讲得明明白白。

  但如何才能把这个理论变成蓝图,又如何才能照着蓝图生产出实物来,就要靠考克罗夫特这位工科出身的动手专家了。

  里面最重要的器材是真空泵,但对卡文迪许实验室来说不是什么问题。

  之前德布罗意捐了一个,陈慕武做完电子衍射的实验之后,就到了研制质谱仪的那个阿斯顿教授手里。

  他对这台高价购入的真空泵进行了仿制和改进,现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真空水平和精度绝对算是世界领先的。

  可是实验室中的人全都志不在此,没有人愿意像杜瓦和昂内斯在低温物理学当中展开竞赛那样,为了追求一个世界第一的高真空度而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也没必要办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

  大家的态度也很务实,工作重心肯定是要放在粒子物理学上面的。

  至于真空度,够用就行。

  剑桥郡你那间装有起电机的房间,早就没有了卡文迪许实验室里每天六点一到准时下班的习惯。

  陈慕武、赵忠尧和考克罗夫特加班加点,花了若干天的时间,总算是把质子源的设计方案给敲定,并把所需用到的、需要额外制作的零部件的尺寸形状,画到了蓝图上面。

  和制作起电机的老规矩一样,同样需要把这几样需要金属加工的部件的蓝图,送到和实验室合作的工厂,请他们帮忙制作。

  由于又是需要定做的特殊形状,具体多少时间能够完成生产送到剑桥大学来,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陈慕武觉得自己离开之前,这个东西肯定不能研制成功。

  但是他回来以后,又能不能赶得上参与第一次人工参与的核嬗变呢?

  如果两个月之后,效率低下的英国工厂还没把零件给制作好,那他赶上是没问题的。

  但心急的卢瑟福,应该不会容忍这件事情。

  即使工厂给出的回复,做这么几个零件真的需要两个月,他也一定会三天两头地给工厂方面写信拍电报打电话,甚至亲自跑到厂房里面进行监督催促。

  陈慕武觉得自己多半是赶不上这第一次实验了,他只能在临走之前,再三叮嘱考克罗夫特和赵忠尧。

  一定要坚持坚定自己的信念,绝对不能一时心软遵循卢瑟福的要求,用氘核当靶来做实验。

  用高能质子轰击氘核靶不但不会出任何成果,而且生产出纯度较为高的氘气来还颇为麻烦。

  把这番心里话说完之后,陈慕武立马就后悔了。

  自己怎么就这么心直口快,毫不藏私呢?

  真应该让老师他们撞撞南墙,在氢氘碰撞这件事上多浪费一些时间。

  这样一来,自己从国内回来的话,说不定还能赶上这个验证质能方程的实验。

  虽然因为推翻了希尔伯特的美好设想,他和爱因斯坦之间的关系缓和了不少。

  但陈慕武觉得,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再靠近一些才好。

  没错,就在陈慕武和赵、考两个人在小屋子里面焚膏油以继晷的时候,卡皮察那边,也已经给他办好了去苏连的签证。

  讲道理,他已经在国外漂泊这么久,三年多的时间没有回家,空着手回去不合适。

  英国和美国之间的交通往来那么方便,货物进出口也不低。

  但奥本海默去年年底回趟家,不是也还大包小包买了那么多东西吗?

  只是陈慕武的时间实在是紧迫,他必须在现在出发,才能在苏连参观访问讲学半个月之后,和从瑞典出发的瑞典王储一行人会合。

  反正这次的旅行之后,家里人一定会被他给接到英国来,带不带什么礼物都无所谓了。

首节上一节219/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