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第191节

  他一开始想的是,拿着这篇论文去请罗素审阅一下,帮他把把关,顺便给国际知名的那些数学期刊写封推荐信,把论文发表在上面,让更多的数学家能在第一时间看到。

  请罗素把关,倒是没什么问题。

  陈慕武这些天频繁地向他请教数学上的问题,而且也曾经把论文当中比较浅显的几个观点,暗暗抛给过罗素。

  他突然拿出一篇完整的证明不完备性定理的论文来,至少罗素不会感到惊讶。

  罗素或许也曾从这些观点上,萌生出了一些想法。

  可他终究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给陈慕武补课已经是规划之外的事情,也占用了额外的时间,所以罗素不太可能有时间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了。

  但是,让罗素推荐数学期刊就没什么必要了。

  陈慕武不是数学专业的从业者,也不知道那些专业期刊的发表流程是什么。

  而且他能想到当那些期刊的专业编辑,看到罗素推荐的一篇论文作者栏上写着自己名字时候的表情,以及内心中所想的事情。

  这个人是最近风头正盛的物理学家不假,但是一个物理学家,写了一篇不是有关微积分的数学论文,而且还要上来就否定当今数学界的无冕之王,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先生提出来的希尔伯特计划?

  那多少是有些不自量力了!

  陈慕武估计即使有罗素的推荐,那些编辑们也绝对会质疑论文的正确性。

  他们肯定会为陈慕武的论文找多个同行评审,只要能从里面找到任何一处细小的错误,都不会让这篇论文尽快发表。

  这样一来一回,估计就要几个月才能让论文最终发表。

  除了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编辑会想不开,想要恶趣味地使论文尽快发表,为数学家们立起来一个靶子供大家嘲笑:“看吧,所谓的物理学家,他们的数学就是这种水平!”

  陈慕武决定还是不去数学期刊那里浪费时间了,干脆就把论文投稿给皇家学会的《自然科学会报》好了。

  反正大家都是自己人,陈慕武又是为会报供稿的大户,在那上面发表论文更方便一些。

  至于说没有把论文发表在数学专业期刊上,可能不会第一时间被世界上的数学家们看到这件事……

  拜托,没能尽早地读到论文,只能是他们的损失,而不是他自己的损失。

  抱着这种心思,陈慕武把打印誊抄好的论文稿,装进信封中写好皇家学会《自然科学会报》编辑部的地址,扔进了剑桥大学的邮筒里。

  之前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发表有关物理方面的论文,都是由专人定期送到编辑部。

  这一方是因为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实验人员众多,而且论文产出量还不错。

  可是这次陈慕武写的是数学论文,他也就没好意思再走这个途径。

  就在皇家邮政的邮递系统,把运送这封信件从剑桥到伦敦的同时,陈慕武在罗素心中的风评,再次变差。

  人在学术上取得足够高的成就之后,就总想着开宗立派,开枝散叶,玻尔如此,罗素当然也不例外。

  前者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开创者,后者则是逻辑主义学派的宗师。

  罗素心中认为,自己这个水平,再加上陈慕武的聪明劲儿,不说把他培养成维特根斯坦那种青年哲学家中的佼佼者,但是培养出第二个拉姆塞出来,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自从上次一别,陈慕武已经很长时间都没再来找自己请教数学和逻辑学上的问题了。

  这让罗素有些寒心。

  难道是因为他认识不到逻辑之美,认为这门学科太枯燥无味,所以坚持不下去了吗?

  波斯谚语曾说,谁没有耐心,谁就没有智慧。

  像陈慕武这种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家伙,是绝对研究不了数学的,也就只能研究研究物理学了!

  可是罗素转念又一想,陈慕武可比他那个叫徐志摩的同胞好多了。

  那个人在多年之前就开始给自己写信,而且在去年也曾经专门到剑桥大学拜访过自己,就算是已经回到了中,彼此之间也从未断过通信。

  可是他写来的那些信中,除了表达对自己的崇拜,表示他在中国内帮助宣传自己的学说之外,就再没有其他内容。

  即使和他聊些数学和逻辑上的问题,也会在回信中被自动忽略。

  只是,他既然连数学和逻辑都不明白,又是如何能够在国内帮忙宣传自己的学说呢?

  在罗素心中,徐志摩的这种行为,别说和曾经虚心求教,尝试过投入到数学怀抱当中的陈慕武比了,甚至连自己在前几年到邶大讲学时,遇到的那些求知若渴的中学生都比不上!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么一看,陈慕武这个人也还行哈!

  《自然科学会报》编辑部的值班编辑,在收到陈慕武的来信之后,起初并没在意。

  剑桥大学陈博士在前几年交稿的论文,每篇都能顺利在本报上发表。

  不但能够顺利发表,而且基本上都能在科学界产生不小的反响。

  这让《自然科学会报》这本供多学科发表成果的综合期刊,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大家似乎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期《会报》送达的时候,先打开看看有没有本学科知名的大家发表了论文,然后再看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论文标题。

  现在,很多人都会在这两个步骤之间再加上一项,那就是看看作者栏有没有陈慕武,如果有的话,就要进一步确定,他写的论文是不是本学科方向的。

  先是物理学家,然后又多了天文学家,去年再加上了化学家。

  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如果陈慕武送来的论文是有关物理学、天文学甚至化学的,那么绝对是审都不用审,直接发表就行。

  毕竟有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卢瑟福、剑桥大学天文台的爱丁顿和戴维-法拉第实验室的老布拉格这三位名师大家把关,基本上就不会出什么差错。

  只是这一次,陈博士送来的,居然是一篇数学论文?

  他又开辟了新的战场!

  也不算开辟新战场,之前陈慕武就曾经把微观物理学和数学上的矩阵结合到了一起,开创了一种矩阵力学,又从矩阵力学上发展出了一门叫做量子力学的理论物理新学科。

  他是有不错的数学功底在的。

  只是,陈慕武最新的这一篇论文,是不带一丁点儿物理学的纯数学。

  他本人应该也是知道这一点,所以在通讯地址上才没选择用卡文迪许实验室,而是用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那需不需要公事公办,请人审一审稿呢?

  值班编辑们讨论了一下,最终决定还是要走审稿流程。

  虽然陈慕武是现在皇家学会会长卢瑟福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可是也要保持《自然科学会报》的权威性。

  于是专门审阅数学论文的编辑,第一个先看了陈慕武的这篇论文,然后就,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果这篇论文的结论准确无误,那么希尔伯特在四年之前提出来的计划,就将被全部推翻,这将会在数学界引发一场大地震。

  但是如果这篇论文是错误的,还被刊登在《会报》上,不但会让陈慕武受到数学家们的耻笑,也会让《自然科学会报》的风评也连带着变差。

  编辑判断不了这篇论文到底是不是对是错,而且不管是对是错,这个险他也万万冒不得。

  因而只剩下一个办法,那就是请神了。

  虽然当今世界数学的中心仍然在欧洲大陆,可英国也有不少一流的数学家。

  《会报》编辑部把论文复制了几份,并把它们按照这些人的通讯地址寄了出去,请求他们帮忙审阅。

  论文原件是怎么通过皇家邮政系统从剑桥寄达伦敦的,其中的一个复制件,就是如何从伦敦重返剑桥的。

  收到从伦敦寄来的信件,打开之后,发现是《自然科学会报》编辑部发来的审稿请求。

  罗素刚开始还不以为意,心中甚至还在吐槽皇家学会也不多找一些靠谱的编辑,每次有这种拿不准的论文,都要麻烦自己。

  《论数学原理和有关系统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

  标题还算中规中矩。

  作者,陈慕武。

  原来他并不是放弃了数学,而是因为偷偷在写论文,所以才不来找自己的呀?

  那当初好像有点错怪他了!

  果然数学的魅力非常大,他陈慕武也根本拒绝不了。

  误会消除之后有些开心的罗素,抱着批改学生作业的轻松心态,看起了这篇论文的具体内容。

第227章 175爱因斯坦的笑容

  罗素第一开始,完全是抱着一种批改学生作业的心态,在看陈慕武的这篇论文。

  这里有点眼熟……

  这里很有意思……

  嗯,应该是他把之前的提问和思考结合到了一起。

  不错不错,举一反三的能力非常强。

  然后,罗素脸上的笑容就逐渐消失,表情越来越严肃,态度也越来越认真。

  因为他看到了论文上出现了这样的一段话:

  “众所周知,数学正在朝着更为精确的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导致大部分数学分支的形式化,以至于人们只用少数的几个机械式的规则,就能证明任何定理。

  “因此,人们可能猜测这些公理和推理的规则,足以决定这些形式系统能够加以表达的任何数学问题。

  “下面将证明情况并非如此.”

  陈慕武自发地做课后练习题,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但你做题就做题吧,为什么要把教科书上的内容给改了呀?

  关键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还真有问题。

  这相当于是陈慕武仅用了一篇论文,就把从世纪伊始,数学家们就一直尝试做的努力,给全部推翻了。

  罗素又想起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当时才三十岁出头的他,提出来的罗素悖论,也让全世界的数学家们震惊恐慌了很久。

  好像直到前几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才被最终提出来。

  只是和当初的那个罗素悖论相比,陈慕武这次搞出来的花活更重磅了一些。

  如果说罗素悖论,相当于是拆了数学大厦的一幢承重墙。

  那么陈慕武提出来的不完备性定理,简直就像是用了足够多的炸药,直接把全世界数学家们辛辛苦苦正在建设中的大厦的地基,给炸了个灰飞烟灭。

  罗素刚好也是其中的一员。

  这个人,一出手就这么狠吗?

  不过罗素又想起来了另外一些事情。

  好像陈慕武不光是数学的破坏者,他之前早就已经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上提出来了许多惊世骇俗的观点,甚至连哲学都没能幸免。

  关键是,经过人们反复验证之后,大家发现这些科学上的观点居然还都是正确的,并不是痴人说梦,更不是无稽之谈。

  这次的不完备性定理也是一样。

  因为之前陈慕武一直都在向他请教这方面的问题,所以罗素只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论文,就已经能够判断这篇论文所写的全都是正确。

  可这毕竟是和现在主流观点非常不同的一种新观点,为了保险起见,罗素不但亲自动手验算,甚至还从国王学院叫来了拉姆塞。

  他请拉姆塞也看看这篇论文中所用到的数学和逻辑,是否有什么自己还没发现的错误存在。

  “罗素教授,这篇论文真是三一学院的陈博士写的?”

  拉姆塞脸上的表情既震惊又怀疑,他的心里亦是如此。

  作为剑桥使徒社的一员,拉姆塞见证了从今年开始,陈慕武从之前一直不显山不漏水的社团成员,突然对数学和逻辑学开始感兴趣的全过程。

  在社团聚会时的讨论上,他经常聊起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的那个计划。

首节上一节191/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