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69节

  “发放几日口粮,固然能彰显仁德,但也只是让他们晚几天饿死,改变不了大势的。”

  “待口粮耗尽,要么饿死,要么易子而食,如此惨状,文举公真的忍心吗?”

  孔融沉默。

  刘备说的,孔融又何尝不知?

  即便不忍心又能如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府库中没有足够的钱粮啊!

  良久。

  孔融凝声叹气:“玄德,老夫并非心狠之人!若只筹措这十余万流民几日的口粮,老夫自信也是能办到的。但要将其安置,老夫却是无能为力啊。”

  “叔父,刘府君,暂且停下这个讨论吧。”郑平出言打断:“似你们这般讨论,这天黑了也讨论不出个结果。我来拟定安置方案,你们负责签署审批就行了。”

  “这些流民来自于北海国,那就只能安置在北海国。”

  “府库无钱粮,但北海国的豪强士族有钱粮,只要合理调配,辅佐其他方略,让这十余万流民撑到来年秋天是没什么问题的。”

  孔融听得心惊胆战,连连摇头:“显谋,你想让北海国的豪强士族拿出钱粮来赈济流民?”

  “这不可能!这是绝对不可能办得到的。”

  “豪强士族的钱粮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如何肯拿出钱粮来赈济流民?”

  “纵然有一部分豪强士族心存仁心,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老夫若是将这些政令下达,至少得有一半人反对!”

  孔融平日里就经常跟北海国的豪强士族打交道,对于这些人的心思,不说全部清楚,但也能知道大概。

  一起聚个会,互相吹捧下名声,然后办些力所能及的事还可以。

  但若是要让他们拿出钱粮赈济流民,一个个肯定会跳脚怒骂孔融。

  孔融的反应,在郑平的预料之中。

  毕竟孔融自个儿就是士族,而且还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士族大儒。

  对于普通的百姓,孔融虽有仁德之心,但绝不会倾尽全力去救助,这是由孔融的出身地位以及能力决定的。

  倘若执意要向豪强士族摊派救民的钱粮,那一定会引起豪强士族对孔融的敌意。

  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谈不上对错。

  郑平淡然一笑:“叔父,豪强士族肯不肯拿出钱粮赈济流民,不在于其是否有仁心,而在于赈济流民是否能获利!”

  “假如赈济流民,能让豪强士族获得巨大的利益,他们不仅不会反对政令,还会争先恐后的抢着赈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赈济流民,亦是如此!”

  孔融愣住,对郑平这番话不怎么能理解:“显谋,这赈济流民,难道还能有利可图?”

  一旁的应,也是惊讶的看向郑平。

  赈济流民,大抵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又怎么可能有利可图?

  难道还让豪强士族去贪墨赈济流民的钱粮不成?

  郑平不答反问:“叔父可曾听说过《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

  孔融点头:“博陵崔氏崔的《四民月令》,汜水汜胜之的《汜胜之书》,老夫的藏书之中亦有抄录本。但这不过是两本农书,跟赈济流民有什么关系?”

  郑平轻笑:“《汜胜之书》虽然成书前朝,但流传到了现在,大抵都遗散四方,很少有能抄录全本的。”

  “《四民月令》成书也就三十余年,也唯有一些世家大族才有抄录本。”

  “但这两部书,小侄不仅有全本,而且还是刊印在左伯纸上装订成册的全本,数量也不少!”

  “除此之外,还有能提高犁地速度数倍的曲辕犁,也已经改良成功。”

  “简而言之,小侄能让这北海国的豪强士族,实现精耕细作,让粮食增产。”

  “也能这些豪强士族,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还能再兼事商贸,获得更多的财富!”

  “虽然这北海国的豪强士族,有一部分已经开始在尝试农商结合,但他们缺乏更专业的指导,以及更先进的工具。”

  “而这些,小侄都能提供!”

  “他们要付出的,仅仅只是一些暂时用不上的钱粮。”

  “至于叔父口中的反对者,根本不需要去理会!”

  “人有衰老之日,这豪强士族也有衰落之时。”

  “政令是公平的!不能与时俱进,只想着墨守成规的,注定会被新兴的族群取代,弱肉强食,这本来就是世间的法则之一。”

  任何超前思想政令的出现,都会引起新旧利益族群的争斗。

  如战国常见的变法,便是如此。

  有人得利,就有人损利。

  但相对于战国的变法,郑平的方式更柔和。

  因为郑平用的,不仅仅是超前思想,更重要的是有超前的生产力工具!

  以大量的利益,去让豪强士族主动去追逐。

  而在追逐过程中,又会主动的去替刘备打压旧的利益集团。

  虽然豪强士族会在追逐利益中逐渐变强,但对于刘备而言,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这北海国十几万流民的吃喝问题。

  若是担心几十年后豪强士族的尾大不掉,就不去救助眼前的十余万灾民,那就纯粹是杞人忧天了。

  任何的政令都是在解决当前矛盾。

  而往往功在千秋的政令,都会罪在当代。

  都罪在当代了,这政令执行不就成了他人嫁衣了吗?

  郑平自认为是没有替他人做嫁衣的觉悟的。

  未来没有发生的矛盾,是可以规避和延缓的,但当前的矛盾若是不解决,那连活下去的资格都没有了。

  孔融惊愕的看着郑平,久久不能言语。

  郑平这想法太大胆了!

  这是要改变整个北海国豪强士族的现有格局吗?

  都说商人逐利,但豪强士族其实更逐利。

  “显谋,你虽然说得很好,但北海国的豪强士族未必可信。”孔融点出了郑平方案的核心关键。

  说得再天花乱坠,那也得有人信啊!

  郑平敛容而道:“叔父,若我告诉这十余万流民,只要将身上多余的钱粮拿出来,我就能让他们明年获得更多的粮食,他们肯定是不会信的。”

  “可同样的方案,若让北海国的豪强士族相信,却是不难!”

  “以刘府君之名,郑家、孔家、平原王府联名作保,谁敢不信?”

  刘备救北海的信义,郑玄扬名海内的名望,孔融的士林声望,桓帝亲弟弟平原王的皇室名头。

  再有郑平那替豪强士族们谋划的未来利益,足以令北海国的豪强士族动心。

  正如郑平说的一样,若是向十余万流民这般许诺,流民只会觉得本就不多的钱粮又要被抢了。

  但豪强士族不一样。

  他们不缺钱粮,有承担风险追求更多利益的基础条件在!

  郑平敢这般笃信,也是基于郑玄和孔融的名望。

  若是连郑玄和孔融联名作保都不能让北海国的豪强士族相信,又有谁的作保能让人相信?

  孔融看向郑平的眼神,瞬间多了惊讶,心中更是惊诧不已。

  联名作保?

  显谋就如此笃信,可以将这一切都赌在刘备身上吗?

  倘若刘备对北海国的士民失信了,那么郑玄和孔融也得因此而背负骂名。

  蒋济怎么死的?

  就是因为替司马老贼作保,然被后司马老贼毁约给气死的。

  即便是一旁的刘备,此时也是心绪难平。

  虽然郑平告诉过刘备安置方案,但郑平当着众人面,说出“以刘府君之名,郑家、孔家、平原王府联名作保,谁敢不信?”的话来,依旧让刘备感动不已。

  这是将身家性命、累世名望都赌在了自己身上!

  如此恩情,如何不让刘备感动?

  “能得显谋如此信任,何其可幸!此生必不相负!”刘备看向郑平的眼神,多了十分的坚定。

  而在刘备身后,一直眯着眼静听的关羽,猛然睁开了丹凤眼。

  但这眼中不是杀意,而是敬意!

  “显谋对玄德公,竟然这般推崇?”太史慈立在郑平左侧,看向刘备的眼神也多了凝重。

  虽然刘备对太史慈颇为礼遇,但太史慈并未同意刘备的招募,只是以郑平朋友的身份暂时听命刘备。

  相对于刘备,太史慈更青睐同郡的刘繇。

  但现在,因为郑平对刘备的推崇,太史慈也渐渐有了择主考校之心。

  君择臣,臣亦择君。

  太史慈本就是有大志的,这择主之事,不会因为刘备的礼遇就贸然决定。

  而最惊讶的,却是应了。

  在郑平来借兵之前,应甚至都不知道刘备是谁。

  这一路上的接触,应也只是感受到了刘备的弘雅信义。

  应素来钦佩自家兄长应劭,因此对刘备虽然有佩服之意但也不多。

  至少在应心中,自家兄长应劭才是这天下间一等一的贤士俊杰。

  然而现在,应劭却见到了震撼莫名又颇为疑惑的一幕。

  震撼的是,北海郑玄的儿子,要堵上郑家、孔家的名望,来替刘备作保!

  疑惑的是,这是北海国,不是平原郡,即便要作保,难道不是刘备和郑平给孔融作保吗?

  见众人都被镇住了,郑平又给了刘备一个眼神示意。

  刘备会意,向孔融郑重作揖长拜:“常言道:仁德当载世!请文举公助我借得钱粮,以救这北海国十余万流民!”

  “玄德,你”

  孔融见刘备躬身行了个大礼,心中百感交集。

  这一拜,刘备是在替这十余万流民而拜。

首节上一节69/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