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301节

  希望公孙瓒能放下执念,带着家眷来临淄城。

  而刘备也会派遣白袍营的五百骑兵,来易京城迎接公孙瓒及其家眷返回青州。

  几乎没有多余的废话。

  袁绍若是同意,就可以将书信送去易京城。

  若袁绍不同意,就将这封信当废纸扔了。

  “我会将此信,尽快回递给大将军的。”荀谌眼神复杂。

  书信的内容越是简单,荀谌心中就越是疑惑。

  就这样一封信,真的能让公孙瓒送出家眷、弃守死战?

  “这郑显谋,到底在玩什么诡计!”荀谌内心亦是疑惑不已。

  待荀谌离开。

  郑平却是自内屋而出。

  “公达兄,你这可不地道。”郑平一边摇扇一边轻笑:“你都提醒荀谌提防我了,我还如何用计啊。”

  “倘若白袍营因此遭遇危难,公达兄你可得担责。”

  荀攸亦是笑道:“别驾语气如此轻快,想必早已预料到了攸会提醒叔父。”

  “攸只是不想叔父掺和此事,避免遭受别驾的算计。”

  郑平摇扇而道:“公达兄,不必如此见外!你既然肯奉令行计,必然也有了效力刘使君之心。即将成为同僚,这私下里呼我表字即可。”

  荀攸这些日子里,一直都留在青州考察刘备的德行。

  对于荀攸而言,道听途说终究会有夸大胡说之处,若不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是不能让荀攸下定决心的。

  刘备也知晓荀攸是不可多得的大才,除了以礼延请外,不会去干涉荀攸在青州的言行。

  对于如何延请贤士,如何让贤士对自己有好感,刘备是这方面的翘楚。

  不同的贤士,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结善。

  荀攸没有客套,这称呼也随之一变:“听闻刘使君上书请天子迁都回洛阳。”

  “天子东归,刘使君是准备继续当一外臣,还是如张邈、陈宫一般,于庙堂之上执掌权柄?”

  郑平不答反问:“公达兄问的是使君之志,为何却要从我这里寻答案?”

  荀攸目光灼灼,多了几分正色:“刘使君有匡扶汉室的大志,但当外臣还是朝臣,必然要采纳显谋你的意见。”

  “显谋又何必瞒攸?”

  郑平见荀攸郑重询问,轻笑而道:“天下未定,若将精力耗费在庙堂之上的蚊蝇苟且,岂不是让袁绍徒增笑料?”

  “天子东归,刘使君依旧只是外臣,镇守青州以防袁绍,何必去跟张邈等人争权?”

  荀攸凝视郑平,又问道:“攸又听闻,豫州牧曹操也曾上书请天子迁都。”

  “倘若天子东归,以洛阳如今的残破,必然难以再当帝都,曹操很可能会邀请天子迁都许县。”

  “曹操此人,比张邈、陈宫更谙权谋之术,又有叔父荀文若辅佐,必然会杂以王道和霸道执掌朝中权柄。”

  “明奉天子,暗令天下。”

  “届时,显谋又会如何应对?”

  郑平不假思索,笑而答道:“颍川荀氏子弟,大抵继承了先祖荀卿学说,礼法并施,王霸兼行,而荀文若又是个中翘楚。”

  “故而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主张,欲让曹操注重礼法尊卑,以王道抚士,霸道御民,进而定鼎天下。”

  “只可惜,荀文若虽有其略,却不得其时。”

  “若是在两帝同天之前,曹操以此略号令不臣,我还可能会觉得棘手。”

  “可如今,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又能如何?”

  “一不能制吕布、张邈、陈宫,二不能抚天子旧臣,三不能御豫州之民,四不能令青、兖、徐、扬、荆、益六州之兵,五不能讨伐伪帝袁逆,六不能得天子信任。”

  “有此六弊,曹操自顾不暇,哪还有精力来寻刘使君的麻烦?”

  “我还未出手,曹操就已经倒下了,何须应对?”

  荀攸细细的打量郑平的表情,却见郑平双眸之中,尽显笃信之意,丝毫未将曹操迎天子入许都当回事。

  荀攸并不知道,暗中推动曹操迎奉天子入许都的人,就是郑平本人!

  弈棋的棋手,会在意一颗入了棋局的棋子吗?

  曹操迎奉天子入许县,只会让本就复杂的庙堂势力,变得更复杂。

  刘协与皇甫嵩、马日、杨彪等公卿,以及吕布、张邈、陈宫,尽皆不是久居人下之辈。

  这群人若是到了青州,连郑平都会头疼,即便有荀帮助,曹操也难以平衡这诸多势力。

  曹操想要真正执掌权柄,就只有一个选择:效仿董卓,挟天子,杀不服!

  而这样的局面,才是郑平想要看到的!

  只有曹操失了大义,刘备才能拥有大义。

  “郑显谋果然善诈,让刘青州上书请天子迁都,便是为了将这六弊施加给曹操。”

  “曹操自顾不暇,不仅不敢招惹刘青州,还得利用刘青州来震慑朝中的不服。”

  “郑显谋不虑曹操,反而开始布局北伐,图谋袁绍。”

  “料敌机先,掌天下大势;最有可能定鼎天下者,唯有刘青州了。”

  荀攸心中豁然开朗,这长久以来对刘备的考察也接近了尾声。

  虽然是荀氏人,但荀攸跟荀的主张向来不同,荀走的是皇帝和士族共治路线,因此荀氏一族必然要处于核心地位。

  荀攸更侧重于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荀攸敢效仿刺客之流密谋刺杀董卓。

  而如今,荀攸的想法同样如此!

  选择一个最有希望定鼎天下的势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平定纷乱的天下。

  “显谋,刘使君近日可在临淄城?”荀攸斟酒问道。

  郑平轻摇羽扇,大笑而道:“使君曾以桃花泡酒,密封七七四十九日,以待天下贤士。公达兄若有意,可往临淄城桃园。”

今天停电了,只有一更哈

  ……

第261章 考校亮逊,宗太公为本谋

  荀攸心有感激,随即举樽一礼、向郑平敬酒。

  虽然荀攸有主动投效刘备之意,但在这之前,荀攸已经多次婉拒了刘备的延请,若是冒然去跟刘备说今后要效力刘备,这面子上难免有些尴尬。

  而郑平却告诉荀攸,刘备在临淄城桃花泡酒以待贤士,化解了荀攸的尴尬。

  若以桃花酒为引,因酒论势,明主贤臣心心相惜,也就水到渠成了。

  自荀攸的宅院出来,郑平的心情变得很愉悦。

  荀攸归心,青州再得一大才!

  在郑平心目中,荀攸是比荀更不可多得的大才。

  荀过于爱惜自身羽毛,对于自身安危、家族传承重于国家大事。

  而荀攸却多了几分豪侠之气,国家大事更重于私人安危。

  因此。

  在同样面对董卓乱政时,荀选择辞官回颍川迁徙家族去冀州,而荀攸直接聚义士密谋诛董。

  于青州而言。

  一个私欲重于国家大事的荀,是不合适跟着刘备的。

  荀及其代表的颍川士族力量,会冲击青州现有的秩序。

  一个国家大事重于私欲的荀攸,更适合替刘备谋大势。

  刘备有仁德信义的优点,但也有迟疑不决的缺点。

  郑平若在刘备身边,刘备能用纳谏如流的优点来弥补迟疑不决的缺点。

  可郑平若不在刘备身边,刘备就很难果断的决断大事。

  沮授和田丰虽然也有决断之能,但如今刘备家大业大,沮授跟着太史慈去了扬州,而田丰也去徐州辅佐关羽去了。

  刘备身边除了郑平外,又少了能断大事的。

  荀攸知能过宁武、德可配颜渊,又有良、平之谋,胆略亦是不输勇卒,能谋能断能抚宁内外。

  刘备若能有荀攸,亦如光武有邓禹一般。

  在诸葛亮未长成之前,荀攸是郑平不在临淄城期间,最适合替刘备谋断之人。

  也正因为如此,郑平在探得荀谌入青州后才会亲自来临济城,跟荀攸来了三场智者之间的大势对弈,最终让荀攸下定了投效刘备的决心。

  “兄长!”

  寻思间,两个俊朗少年,策马而来,正是诈称“临济城刘亮”的诸葛亮和诈称“临济城郑逊”的陆逊。

  “愚弟的表现如何?”

  诸葛亮手摇小一号的羽扇,谈吐之间的惬意、眉宇之间的智慧,让诸葛亮看起来如世外谪仙一般。

  陆逊则是腰间挎着齐肩高的佩剑,小小的身板儿披了一层皮甲,亦有一股儒将之风。

  “还有我!”陆逊亦是不甘落后、昂首挺胸。

  虽说两人都是天才,但诸葛亮和陆逊依旧还是少年郎,跟大部分人家的少年郎一样,都希望得到父兄长辈的夸赞。

  “能骗过荀谌,阿亮和阿逊在诡术一道,已经颇有水准了。”郑平也不吝夸赞,随后又问道:“阿亮,你且说说,这次为何能诓骗荀谌?”

  诸葛亮见郑平有心考校,细思片刻,道:“我以为,能成功诓骗荀谌,是因为荀谌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荀谌一路乔装打扮,自以为骗过了冀州入青州沿途关卡驿站的军兵,却忽略了青州的明哨暗探对过往客商行人的监察,此为自矜之错。”

  “第二,荀谌欺我和阿逊年幼,只将我和阿逊视为临济城比较有天赋的士族少年,却没能猜到我跟阿逊会有意诓骗,此为轻敌之错。”

  “第三,荀谌寻访公达先生之心太急,亦或者说荀谌并无当探子的经验,一个有经验的探子是不会如此急躁的表现出寻访公达先生的心思的,此为急于求成之错。”

  “荀谌自矜、轻敌、急于求成,有此三错,焉能不受我和阿逊的诓骗?”

  郑平抚掌而笑:“阿亮对于人心的洞察,更甚以往了。阿逊,你可还有别的想法?”

  陆逊眼神兴奋:“阿亮兄所言的三错,只是针对荀谌而言。愚弟以为,兄长故意放出公达先生在临济城的消息,才是诓骗荀谌的关键。”

  “若非如此,荀谌也不会来临济城。”

  郑平亦是赞道:“阿逊的分析也很出色,可还有其他原因?”

  陆逊摇头:“其他的都被阿亮兄说完了,愚弟没得说了。”

首节上一节301/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