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184节

  “只可惜,袁术还是智浅了些,若是斩杀刘宠结盟的使者,再虚张声势增兵进攻陈国,或许还能瞒住云长等人。”

  “同意跟陈王结盟,反而显得袁术心虚了。”

  “用不了多久,陈国的反击就会开始了!”

  刘备想了想,也是这么个理。

  如果这个时候去信发布军令,那么功劳就会落在郑平身上。

  而前线的文武就拿不到头功了。

  郑平向来不在意这些功劳,自然也不想去跟前线文武抢功。

  “使君,今年的青州风调雨顺,这收成不会差。”

  “待得秋收之后,青州的粮食储备就不会有太大的危机了。”

  “虽然这一年我们用了很多方式来筹集钱粮,但功劳最大的还是东海的糜子仲。”

  “若非他今年频频自扬州购粮,又赊卖给青州,受幽冀兖豫战事的影响,我们很难支撑到秋收。”

  “使君得想想,如何回报糜子仲的恩情。”

  刘备凛然。

  因为受幽冀兖豫的战事影响,各州郡的粮食贩运都受到了严重的波及。

  而这个时候,糜竺却忽然告诉刘备,东海糜氏可以赊卖粮食,足以让青州撑到秋收。

  让青州支撑到秋收的粮食不会少,远非糜竺一家的存粮能承担的。

  直到刘备追问,才知道糜竺几乎是耗光了家资从扬州采购来大量粮食。

  这粮食购买了,要卖得出去才能回本。

  若是刘备来一句不要粮了,糜氏估计都得因此而一蹶不振。

  但糜竺一直都说在商言商,只说让刘备秋收后归还粮食就行,丝毫没有因为帮了刘备而骄傲自矜。

  这人情世故处理得十分妥当。

  刘备顿时犯愁:“糜子仲恩情太大,我如何才能回报?他是徐州别驾,我也不可能再许一个更高的官职。”

  郑平摇扇徐徐道:“糜子仲的别驾,是因为支持陶谦钱粮才得到的。一旦没了陶谦,他这个别驾身份就没什么用了。”

  “对于糜子仲而言,一个茂才的身份,远比陶谦授予的别驾一职更珍贵。”

  “而由使君表奏糜子仲为茂才,长安朝廷一定会同意的。”

第175章 盐铁之论,带阿亮入军营

  其实拉拢糜氏最好的方式是联姻。

  但现在糜竺的小妹都还未到待嫁的年龄,郑平自然也不能建议刘备用联姻的方式去拉拢。

  “以糜子仲的德行才干,的确可以举为茂才,就依显谋之言。”刘备点头,同意了郑平提供的方案。

  茂才科本来就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没有相当的才识与经验是很难入选的。

  毕竟大汉的茂才名额,一年不会超过二十个。

  糜氏世代垦殖。

  虽然糜竺趁着黄巾之乱一举成了东海巨贾,但毕竟这底蕴太差,祖上也没出仕的。

  也正因如此,糜竺才会以给陶谦提供钱粮为条件当上了这徐州别驾。

  但徐州别驾毕竟只是陶谦征辟的,以后陶谦不当徐州刺史了,糜竺这徐州别驾也未必还能继续。

  然而,茂才却是由朝廷选拔出来的!

  即便以后因故未能出仕,这介绍的时候也能带上“东海人糜竺,三十举茂才”等等。

  这是一个官方认证的身份象征。

  刘备将去年的茂才名额给了中山甄氏的甄尧,换来了甄氏大量的钱粮支持。

  如今糜竺给予刘备的钱粮支持远胜于甄尧,给糜竺一个茂才名额并不为过。

  “青州今年雨水充足,收获的粮食足以应付青州的饥荒了,但光有粮饱腹也不行,青州还需要大量的金钱用于开支。”

  “子惠曾私下提议说,希望能在秋收之后恢复汉初桑弘羊的盐铁官营:盐允许民制,但盐煮出来之后,由官府全部收购售卖。”

  “铁由官府直接负责铁矿的开采、冶炼和铁器的铸造,由官府指定犯罪之人服役,可征调一部分士民百姓从事生产和运输。但冶炼出来的铁器归官府所有,由官府运销,任何人都不得私自制铁。”

  “显谋以为,此策是否可以施行?”

  刘备一边落子,一边询问。

  因为是治中刘惠私下提议的,刘备也未聚众商议。

  自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就废除了盐铁专卖,官府只负责征收盐铁税。

  这之后,盐铁政令一直都在反复的变动,大体维持了官办和私营同时存在的状态。

  刘惠提出恢复盐铁官营,是基于青州目前盐铁资源大部分都掌握在当地的豪强士族手中、而官办的盐铁场稀少的现状。

  但盐铁向来就争议不断,官府颁布的政令若是不能合理的分配利益,就会引得“民怨沸腾”。

  郑平轻笑:“刘治中替青州考虑,想以盐铁官营来增加青州的钱粮赋税,打击豪强富商势力,也抑制盐铁商人大量的兼并土地,这本意是好的。”

  “昔日的盐铁论,已经将盐铁官营的利弊分析透彻,利弊权衡只在取舍之间。”

  “但盐铁利益太大,不论是官营还是私营,都会滋生垄断。”

  “以青州目前的情况,还不太适合动这一块的利益分配。”

  “使君可暂时发布一条政令:盐就场征税,任士民百姓自由买卖,无论何人,都不得垄断。”

  “但对于垄断的惩罚,暂时不制定细则,遇到可以视为典型案例的时候,再制定垄断惩罚的细则。”

  刘惠想的是如何利用盐铁官营来开源,但郑平想的是如何维持青州的稳定。

  为了一部分盐铁之利,引起青州士民的利益争夺,这对目前刚刚趋于稳定的青州是十分不利的。

  见刘备有些犯难,郑平摇扇笑道:“刘治中想开源,其实不用这么麻烦。”

  “使君莫非忘记了,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将《汜胜之书》《四民月令》还有曲辕犁都赠给青州的豪强士族?”

  刘备不假思索:“自然是想让豪强士族能捐赠出借钱粮来安置饥民。”

  顿了顿,刘备反应过来:“难道显谋想教他们用更高效的方式来制造盐铁?”

  郑平笑道:“其实也算不得太高效的方式,这些盐铁工艺原本在青州就有。只是因为战乱还有饥荒的原因,很多地方都失传了。”

  “如今在青州掌握了这些工艺的盐铁豪商并不多。”

  “使君可遣人在东莱郡建一盐坊,打造专业的制盐器皿,制造出优质的海盐来。”

  “然后将这些海盐赠送给青州沿海有钱粮的豪强士族,允许其在盐坊参观。”

  “并放出风声,州牧府有意在青州沿海修建大量的盐坊用于海盐生产,但又担心会与民争利,因此一直迟疑不决。”

  “待探听消息的人多了,再让人放出风声,州牧府有意修建盐坊,然后将盐坊售卖给民间想要从事海盐生产贩卖的士民百姓。”

  “这修建盐坊可以给秋收后无所事事的乡民提供可以赚取酬劳的岗位,盐坊的售卖也能给州牧府换来大量的钱粮。”

  “如《汜胜之书》《四民月令》一样,这完整的海盐制作工艺,想必也有人很乐意花钱购买的。”

  刘备听得目瞪口呆:“可那些人真的会买吗?”

  郑平摇扇笑道:“不买没关系。州牧府投了这么多的钱粮修建盐坊,总不能不用来制作海盐吧?”

  “反正我们的盐成本更低,售价也更低,不愁没市场。”

  “不是使君与民争利,而是民要让利,使君无奈为之啊!”

  相对于用强制手段,郑平更喜欢用利益驱使的方式。

  与民争利?

  谁让你们这些盐铁豪商的工艺水平太低呢?

  想要高工艺?

  那就来买州牧府修建的盐坊吧。

  不买?

  那就对不住了,一切交给市场来决定吧。

  虽然郑平并不懂后世的盐铁工艺,但这并不影响郑平将存于这个时代的工艺进行收集整理。

  至于会不会有藏私的情况?

  当然有!

  当初郑平找左伯购买左伯纸工艺的时候,左伯同样有藏私的想法。

  但郑平是谁啊?

  大儒郑玄的次子,拿郑玄的名头来互换利益的事,自幼不知道干了多少回了。

  一句“有没有兴趣,拜入家父门下”,足以令这些青州掌握了工艺的士民百姓恭恭敬敬的将郑平请到上位。

  青州本就传承有大量的工艺,郑平能得到左伯纸的造纸工艺,自然也能得到盐铁的制作工艺。

  这工艺多了,自然就能相互印证改良,集众家之长。

  即便没有系统造,郑平也能拿出让青州的豪强士族们万金难求的工艺。

  这便是北海郑氏的底蕴!

  刘备感慨道:“显谋,这次又要拿出你家中的藏书来替州牧府谋利了。我实在是惭愧啊!”

  若是刘备不提盐铁,郑平完全可以不用拿出这家中的私藏来。

  对于一个豪族世家而言,能以文字传承记载的知识可是比金子还要珍贵。

  郑平不以为意:“在青州修建盐铁坊,本就在我的青州发展计划之中,早晚都会拿出来的。既然使君问到了,我就顺口提一下。”

  “待得秋收之后,就可以开始推进了。”

  “如此,刘治中处使君也好回复了。”

  又聊了些军政事,郑平起身离开,来到学堂寻诸葛亮。

  “兄长来寻我,莫非又要出去游说了?”

  “这次游说谁?冀州牧还是兖州刺史?亦或者荆州刺史?”

  诸葛亮兴致勃勃。

  上回去幽州跟着郑平游说公孙瓒和刘虞等人,让诸葛亮受益颇多,眼界大开。

  回到临淄城后,诸葛亮对应《左传》和《战国策》的研究更有兴趣了。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策士们那纵横捭阖、口若悬河的风采,更是令诸葛亮着迷。

  要成为一个策士,这最首要的就是见多识广。

  一部分阅历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但一部分阅历就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能获得。

首节上一节184/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