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11节

  偷偷的看了一眼孔融,见孔融轻捋美髯,眼神没有愠怒之意,郑益悬着的心这才稳稳落下。

  虽然过程波折,但这结果却是皆大欢喜的。

  “北海奇女子,孔氏阿素当为翘楚。”郑益吹捧了一句,向孔融行了一礼:“叔父,既然显谋和阿素都已互表心迹。小侄以为,不如成人之美,以为佳话!”

  孔融捋髯而笑:“本相虽然尊礼,但也不是不明变通的腐儒。”

  “本相曾闻,显谋贤侄自负才略,立志将毕生谋略显扬于世,于是自取表字显谋。”

  “婚期可以延期,但显谋得替阿素留一表字。”

  孔素羞涩抬头,看向郑平的眼神,多了一丝期待。

  女子许嫁时,本就由夫家取字。

  孔融让郑平留字,是在变通礼法,这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郑平沉吟片刻,道:“《楚辞九章怀沙》有言: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意寓为品德纯洁高尚。”

  “素,又有本我之意,不如以瑾瑜表字,以显阿素高洁品德源自于本心。”

  对于世家女,德才貌德在前,才貌在后。

  称赞一个世家女的德行,远比称赞她的貌美更能引起共鸣。

  郑平以“瑾瑜”二字相赠,称赞孔素的德行,这让孔素钦慕郑平才学的同时亦如心中抹了蜜儿一般。

  孔融大笑:“显谋赠阿素以瑾瑜,恐怕阿素今后人在剧县,心就飘向高密了啊!”

  孔素顿时羞涩不已,起身跺脚,细语娇嗔:“父亲,别戏言女儿了!女儿得向母亲请安去了。”

  孔素转身向郑平一礼:“阿素谢郑君赠字,暂且告退,就不耽误郑君跟父亲商讨要事了。”

  待得孔素退去,孔融敛容而问:“适才阿素在场,本相不便多问。”

  “显谋有意推举新的青州刺史,不知是哪家雄才?”

  孔融不会愚蠢到认为郑平要推荐自己当青州刺史,否则郑平根本不需要提出婚期延期三年。

  郑益也是面带疑惑。

  郑平跟郑玄商议的事,并未告知郑益。

  对于郑平忽然说要推举新的青州刺史,郑益惊讶之余,也有好奇。

  郑益深知,自家这个弟弟,自幼就有大志。

  名仕之家,受诗书熏陶,神童不少。

  但如郑平一般,一岁练习说话,两岁练习写字,三岁诵读诗文,每日自律恪守如成人一般,郑益却不曾听闻。

  要知道,当时的郑玄受党锢之祸,被禁足在县狱中十四年,这期间,郑平是没有郑玄教导的!

  郑益三岁的时候都还在母亲怀中撒娇呢。

  但凡有大才的,心气都很高。

  而在郑益眼中,郑平又属于心气高不可攀的!

  能让郑平欣赏的青州刺史,郑益猜不出来这世间能有几人。

  毕竟连孔融,郑平都评价为“清谈高论,无益于州郡的庸碌之官”。

  郑平正色而道:“叔父可曾听闻涿郡刘备刘玄德之名?”

  “此人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故东郡范县县令刘雄长孙,亦是昔日征讨黄巾的中郎将卢植门人。”

  “弘雅有信义,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虽然位卑但不忘国忧。”

  “有雄才,甚得众心,麾下张飞和关羽,皆万人敌,能效死力!”

  “虽然对于时事的反应过于迟钝,往往错失良机以至于宦途不顺,但刘备宽仁有度,品行坚韧,若能得一王佐之才辅佐,他日必能匡扶社稷,扶大厦于将倾,再现光武中兴盛世!”

  涿郡,刘备!

  郑益和孔融,纷纷睁大了双眼。

  尤其是郑益,在跟郑平谈论天下俊杰的时候,从未见郑平如此评价一个人。

  “这刘备,竟能得显谋如此推崇?”

第17章 静以致远,刘备来信相邀

  “刘备……”孔融沉思片刻,想起了下密县曾呈递的一封论罪公文。

  公文中言:有下密丞刘备,德行不端,不仅妄议县中官吏,更是指使门客殴打县长,弃官畏罪而逃。

  因为是上任北海相留下的未处理公文,孔融不想多事,于是将其搁置,故作不知。

  见郑平如此推崇刘备,跟公文中“品行不端”的评价截然相反,孔融惊讶之余又不禁好奇:

  “刘备曾在北海郡的下密县担任县丞,本相处有下密长的公文,言刘备品行不端,不仅妄议县中官吏,更是指使门人殴打县长,弃官畏罪而逃。”

  “这跟显谋说的,可不太一样啊!”

  殴打县长,这很刘备啊!

  郑平下意识的想到了刘备怒鞭督邮的过往。

  以刘备的个性,若是忍无可忍而辞官,走之前让关羽和张飞将下密长揍一顿并不令人奇怪。

  甚至于,揍下密长的还可能是刘备本人,只不过下密长自觉面子过不去,所以在公文中说是刘备指使门客。

  毕竟,堂堂一县县长,被县丞揍了,多少有些不好听。

  但郑平要替刘备扬名,自然不能去深究刘备跟下密长之间的恩怨。

  轻笑一声,郑平拾起羽扇,轻扇肩头:“战国策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街市中根本不会出现老虎,可经过三个人的传播,街市上就好像真的出现了老虎。”

  “身为下密丞,妄议县中官吏,又指使门客殴打县长,这事本就蹊跷,下密长的公文未必可信。”

  “叔父若想知道刘备的为人,不如遣人在下密县中走访,听听士民黎庶对刘备的评价。”

  孔融点头:“不经调查,的确不能妄下断语。”

  “但想推举刘备当青州刺史,却是不容易。”

  “即便有本相的人望和康成公名望,也不可能推荐一个弃官的白身来当青州刺史。”

  就在此时。

  孙邵入内来报:“孔相,有高密紧急信件!叔治遣人加急送来。”

  看向郑平,孙邵又道:“其中一封,是康成公嘱托要给郑平公子的。”

  孔融微微吃惊:“加急信件?还有康成公给显谋的信件?”

  孙邵点头,将两封信件分别呈递给孔融和郑平。

  不同的是,给孔融的信件是竹简,给郑平的信件是纸质信封。

  孔融不由羡慕:“都言郑家珍藏了大量的左伯纸,本相倒是羡煞。”

  郑平轻笑:“知晓叔父喜好书法,小侄这次送来的聘礼中,就有三箱左伯纸。”

  “三,箱?”孔融手一抖,竹简都差点滑落。

  市面上的左伯纸,一金一张都难求,真正的有市无价!

  结果郑平轻描淡写的就说聘礼中有三箱左伯纸。

  那可是三箱,不是三张!

  郑平扫了一眼信封上的字迹,已经有了猜测。

  这不是郑玄的笔迹!

  而能让郑玄拿出左伯纸,又加急送信来剧县的,只有一种可能:

  这是刘备的信!

  取出信纸,扫了一眼信纸内容,郑平不由一笑。

  “能借陈纪之势除掉跟黄巾有勾结的高唐令,刘备的权谋机变日渐精湛了。”

  “只是急躁了些,这会激怒高唐境内的黄巾。”

  “倘若高唐境内的黄巾合兵一处,仅有那两百县兵,难以抵挡啊!”

  “这剧县,我不能再逗留了。”

  刘备当上高唐令不久,就遇到黄巾围城而败走。

  这其中的原因,必然是跟刘备短短时间内从高唐县尉迁任高唐令有关。

  倘若刘备败走,那郑平在青州谋划的这一切,就得打水漂了。

  郑平当即不再迟疑,起身向孔融告辞:“叔父恕罪,小侄得暂离剧县,前往高唐县一趟。”

  孔融吃了一惊:“前往高唐县?你要去寻刘备?这么急的吗?”

  “显谋贤侄,虽然刘备心诚,但你这般急躁,未免会让人看轻。”

  看了王的急信,孔融也猜到了郑平手中的信是刘备留下来的。

  同时,孔融也明白郑平为何如此推崇刘备了。

  连郑玄和王都对刘备的品行盛赞有加,这样的人,又岂会是下密长口中的品行不端的?

  不同的是,王是希望孔融能将刘备征辟到北海郡出仕。

  郑平轻轻摇头:“叔父不知,小侄途径高唐县时,偶遇正在征讨黄巾的刘备。”

  “但高唐县的黄巾跟前任高唐令有勾结,竟然在中途设伏,意图让刘备死于黄巾之手。”

  “虽然平原相陈纪查处了前任高唐令,又委任刘备继任高唐令一职,但高唐县的黄巾却依旧存在。”

  “小侄担心高唐县的黄巾会恼羞成怒,聚兵攻城,而刘备未必能抵挡。”

  “去高唐助刘备,不仅仅是小侄建功立业的机会,亦是让刘备扬名的机会。”

  “叔父刚才说,即便有叔父在官场的人望和家父在民间的名望,想推举刘备当青州刺史并不容易。”

  “对此,小侄深以为然。”

  “但如果是一个能在征讨青州黄巾中连战连捷的刘备,想必叔父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

  看着面容坚毅的郑平,孔融心中思绪万千,但最终只化作了一句关切之语:“显谋若要去高唐县,本相可以资助兵马!”

  郑平再次摇头:“郑家自有家兵,我用得更顺手一些。”

  “只是小侄去了高唐,就难以分心北海郡了。”

  “宗宝虽然是个良将,但守成有余,攻取不足,叔父在剧县,应当暂缓征讨,在城内多打造御备守城之物。”

  “今年雨水不多,田中收成减少,我估计秋收之后,北海郡的黄巾会更加猖獗。”

  “叔父可另遣人去东莱郡黄县,给故州吏太史慈的母亲赠送粮米。”

  “子义兄曾经跟我有誓约,今年必定自辽东郡返回。”

  “若遇子义归乡,叔父务必擢用,令其统领北海郡兵。”

首节上一节11/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