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第240节

  硬生生的从快要断绝香火,自己这一辈死的就只剩下了自己这一个,变成了子孙后代遍布天下?

  这下子,自己老朱家算是彻底的兴旺发达了!

  不管出现再大的灾难,自己老朱家都不会再断绝了!

  这样的惊喜之后,这才升起对于大明需要供养宗室开支的忧虑和震动。

  这样过了一阵儿之后,朱元璋望着韩成道:“韩成,你该不会是在蒙咱吧?

  咱老朱家今后真的有这样多的人?咱咋有些不太相信呢?

  对了,崇祯那孩子叫什么名字?”

  朱元璋之前,一直都跟着韩成喊崇祯,却还不知道崇祯叫什么。

  韩成道:“叫做朱由检。”

  听到韩成的话,朱元璋嘴里就念叨了起来:“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

  一边说,一边蜷曲着手指。

  把十个手指头蜷缩完毕,就接着开始一根一根的往外伸,伸了两根之后,动作顿住了。

  愣了片刻之后,又将这两根伸出来的手指头,给默默的收了回来,看着握成两个拳头的手发愣。

  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朱由检……

  原来,只传到由字辈,大明就亡国了!!

  担心儿孙太多今后不好认,朱元璋就直接给自己的这些儿子们,每一个都给弄了一个排辈诗。

  这样的话,今后只要一听名字,就知道这后代是谁那一支的,不会弄错。

  当初给每个儿子定下这二十个辈分,朱元璋还有些嫌少,还准备二十个辈分用完之后,就让他们再从头开始再轮上一遍。

  结果,老四这里才不过是轮到由字辈的做皇帝,结果大明就的亡了??

  正好是十个,后面十个都没有用上……

  这……

  这也有些太快了吧?

  摇摇头,让自己不要想太多,朱元璋将思绪拉回来,望着韩成道:“由字辈是第十辈,加上咱这一辈,还有标儿他们这一辈,才不过是十二辈。

  十二辈的皇帝,真能繁衍这样多的人?”

  不是朱元璋不相信韩成说的话,实在是韩成说出来的数字太过于惊人。

  超出了朱元璋的认知。

  哪怕是亲耳听到,朱元璋也有些不太相信这些是真的。

  才不过短短十二代人,真的发展到这种程度?

  听到朱元璋这样问,朱标也望向了韩成。

  虽然他也知道,按照韩成的说法,到了后来他们老朱家的人,是真的多。

  但短短十二代,就能发展出这样多的人,也是让他觉得有些不可置信。

  “这确实是真的。”

  韩成说道。

  但随后发现仅仅只是这样说,实在是过于苍白,没有说服力。

  思索了一下之后,韩成有了办法。

  他决定给朱元璋朱标二人,来一点小小的,数学的震撼!

  以更为直观的景象,给二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稍等一下,马上陛下你二人就能相信我说的是真的。”

  韩成说着,就朝着外面走去。

  在朱元璋和朱标二人的注视下,韩成很快就走了回来。

  一只手里,拿着一块没有燃烧完毕的柴炭,另外一只手里,则拎着半个袋子。

  那袋子看起来显得沉重。

  韩成将袋子放下,里面装的是半袋子米。

  然后拿着手中的炭块,在地上画了起来。

  很快,就在地上画出来了十三个半米见方的方块。

  将炭块丢到一边,洗了一下手擦干之后,走到了那半袋子米边上,从中抓了半把米。

  朱元璋朱标二人,都被韩成的操作,看得疑惑不解,不明白韩成这是什么意思。

  怎么好好的,就弄了这些东西?

  他怎么依靠这些东西,向自己二人证明他说的是对?

  韩成道:“崇祯帝那个时代,已经有了皇太子,且年纪还不小了。

  这十三个格子,就代表着十三辈人。”

  韩成说着,就从手中拿起一粒米,放到了第一个格子里。

  “这就代表陛下这一辈。”

  然后又数出二十六粒米,放到第二个格子里。

  “这代表着陛下的二十六位儿子。”

  朱元璋朱标,已经看明白韩成想要做什么了。

  只是看看剩下的十一个格子,再看看前面两个格子里,显得孤零零的米粒,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二人,还是不相信韩成能在第十三个格子上面摆上二十万往上的米粒。

  韩成望着二人道:“太子殿下拥有五个儿子,那咱们就以每个藩王,都生五个儿子来算这个账如何?”

  朱元璋点点头道:“可以。”

  看看自己生下了二十六个儿子这辉煌战绩,朱元璋其实觉得,韩成按每个孩子生五个来算,还是有些少了。

  “二十六个人,每个生五个的话,那就是一百三十人。”

  说罢,韩成五个一组,数出二十六组米放入第三个格子里。

  “陛下的这些孙儿辈,也按照每人五个孩子算,那就是六百五十人。”

  韩成接着数米往第四个格子里放。

  但哪怕是这个时候,六百五十粒米,放到格子里面,依旧是显得不起眼。

  韩成却没有停下来。

  “后来都按照每人五个儿子来算,那到了第五代人的时候,就是三千二百五十人。”

  这些米数出来,就没有那样快了。

  韩成招呼朱元璋和朱标一起蹲下来数米。

  朱元璋朱标二人,就蹲下来和韩成一起来数米。

  若是一般时候,朱元璋是不会做这等看起来显得无聊的事。

  可是现在,他却从韩成的这些举动之中,看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人数完第五个格子的米之后,韩成道:“这样算的话,第六代应该是……一万六千两百二十五人。”

  听了韩成的话之后,朱元璋朱标二人已经觉得有些不同了。

  不用韩成说话,二人就赶紧自己动手去数米。

  韩成见此,制止二人:“陛下,大哥,别数了,这样数要数到什么时候去?”

  二人闻言一愣,刚才不是你让数的吗?

  咋这个时候,又不让了?

  旋即也觉得,韩成说的有道理,刚才三千多粒米,自己几人就数了一大会儿的功夫,这一万多粒米,要数到什么时候?

  可是不数的话,又如何得出相应数量的米?

  韩成道:“拿个秤过来吧,我们称一斤米出来,看看里面大概有多少粒。”

  一听韩成这话,朱标立刻醒悟过来。

  对啊!

  这个办法好!

  前面数字小,数米粒还好,后面一旦多起来,那再一粒一粒的数,真的难为死人!

  当下就亲自跑出去吩咐人去取秤。

  没过多久,就有秤被人送来。

  朱元璋亲自动手称了一斤米,然而几人就开始紧张数起来。

  好一阵儿之后,数清楚了,这一斤米有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三粒。

  “那接下来,就按照直接按照一斤米有一万六千两百五十粒算如何?这样好算账。”

  韩成望着朱元璋和朱标二人询问。

  二人都点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韩成就将一斤米放在第六个格子里。

  然后第七个格子五斤,第八个格子二十五斤。

  第九个格子……没有米了,韩成拎进来的米,已经被用完了。

  但这个时候,不算是朱元璋和朱标,都已经是看着眼前的格子,陷入到了呆滞之中。

  第一个格子里面,只有非常不起眼的一粒米,结果到了第八个格子那里,竟然已经达到了二十五斤!

  那个格子已经放不下了!

  这才不过是八代而已,竟已经出现了这样巨大的增长?

  在没有直观的看到之前,朱元璋和朱标二人,对于韩成之前说的宗室数量,都有些存疑。

  可是现在,他们是一点都不再怀疑了!

  而韩成此时,却还在计算。

  “第九个格子里面,应该放一百二十五斤,第十个格子,应该放入六百二十五斤,第十一格子三千一百二十五斤。

  第十二个格子,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五斤。

  第十三个格子,应该放入七万八千一百二十五斤。

  一斤按照一万六千二百五十粒米来算,那就是……”

  韩成一边说着,一边手中持着羽毛笔,在纸张上列竖式开始计算。

  这玩意他心算是真算不出来。

首节上一节240/10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