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363节

  黄七笑道:“奴婢说句真心话,小爷比皇爷当年可聪明灵秀多了。”

  朱祁钰狠狠瞪了黄七一眼,怎么说话呢这是,真不会聊天。也就你是嫡亲的心腹,换成别人先重重打上一百大板再说。

  转念一想,朱祁钰立即揶揄道:“他聪明灵秀有什么用,还不是天天屁颠儿屁颠儿地跟在你们世子妃后面,像个小跟班似的。

  我再怎么不堪,也比他硬气多了。”

  何宜、黄七对视一眼,都笑呵呵地闭口不言了。

  朱祁钰吩咐道:“把实录给我送家去,我回头细看一遍,没问题了之后,印上几千份,让后世之人慢慢篡改去吧。我倒要看看是他们改的多,还是我印的多。

  天气暖和了,接下来要打仗了。今年的仗绝对不会像前两年那么好打了,恐怕得忙很长一段时间了。”

  ……

  朝鲜,平壤城中,江渊和方瑛也忙碌了起来。

  江渊虽然还没收到占城国已经彻底投降的消息,但也通过邸报得知徐有贞的军事进展极为顺利。

  眼看再灭掉占城国,徐有贞肯定就要封伯,江渊也有点急了,近日正不断地催促着方瑛进兵。

  驻扎在定辽右卫的三万多上直卫,也已经陆续赶到平壤,并进行了数日的修整。

  至此,方瑛手中战兵接近七万,辅兵、运粮军十二万有余。浩浩荡荡,接近二十万大军。

  张宁作为特使,向坐镇汉城的李发出了最后通牒。

第624章 方瑛进兵围攻汉城 日军十万渡海

  对于明军的最后通牒,李佯装震恐。

  见李震恐,张宁则故作倨傲,将李狠狠数落了一顿。导致李有好几次想拍案而起,差点就装不下去了。

  好在最后硬忍下来了,李心中也奇怪,上次见面时,张宁收受了朝鲜方面的女色贿赂,自己在写给大明天子的信中好好告了一状。

  但现在张宁貌似完全没受影响,反而越发的趾高气扬,真是邪性了。

  李又是请罪,又是认错,好容易才把张宁打发走。

  李现在的策略就是:让我认错我就认错,让我请罪我就请罪,但你要实际的让步,对不起,没有。

  在离开汉城之后,张宁立即就变回了温文尔雅的状态。

  双方就是互相诈骗,李想麻痹明军,引明军主动进攻汉城,从而露出破绽,再以奇兵大破之。

  张宁则是想忽悠李,然后明军故作中计,再乘机诈败。

  回到平壤之后,张宁向江渊、方瑛禀报完与李谈判的经过,然后还想继续出谋划策。

  江渊与方瑛却示意张宁可以出去了。

  张宁位卑职小,也不好硬赖着不走,临了却还是嘱咐了一句:“江侍郎,南和侯,据下官推测,朝鲜将要拿当初俘虏的三万辽东军做肉盾了,您二位还是早做一些准备吧。

  另外下官从京城出发前,已经有可靠消息,日本即将出兵援朝。

  一旦大军出动,却对开城、汉城久攻不下,恐怕将遭日军奇袭。

  圣上一再强调,日军一旦在釜山登陆,两个月就能打到平壤。”

  江渊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等张宁退出,江渊向方瑛问道:“南和侯以为如何?”

  方瑛摇摇头:“我对日本了解不多,但是听说日本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他们对天皇之位、将军之位的争夺,还有各大名内部家督之位的争夺,愈演愈烈,我真不相信他们能调动十万大军援助朝鲜。”

  江渊也摇摇头。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不论是皇帝写信预警也好,派使臣提醒也罢,江渊和方瑛就是死活不相信日本能够派出大军援朝。

  反正在正常人看来,日本没有这样的国力,也没有如此团结。

  而且集结十万大军,渡海作战,谈何容易?还两个月打到平壤,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于是方瑛提出了一个战略:“我们还是按当初李澄玉的建议,派出大军隔在开城与汉城之间,再派主力猛攻汉城。

  只要汉城陷落,则大局可定。

  我们现在兵力充足,直接挖多道壕沟,将开城围起来。

  这样只要开城军不出来捣乱,就凭汉城那么空虚的守备,最多三个月便可攻下。

  就算日本真的派兵来援,怎么也得小半年才能到汉城。

  等他们到城下时,黄菜都凉了。”

  江渊使劲点点头,两人都觉得挺好。手握二十万大军,围攻两座城池,岂不是易如反掌。

  定了战略之后,两人便分头行动,方瑛带领老京营,负责进攻汉城。江渊统帅上直卫,负责围困开城。

  朝鲜方面,也有调整。开城保留了五千精锐,一万辅兵,剩下的精锐在去年打败李澄玉之后就已经秘密开进了汉城。

  李又从去平定锦城大君、安平大君叛乱的军队中抽调回了一万精锐。

  至此,汉城中有两万精锐重步兵,三万其他战兵,另有杂七杂八的辅兵近五万人。

  十万大军守卫汉城,城中粮草又足可支撑两年有余。

  至于朝局,经过半年时间的反复清洗,反对力量一时无法再对李构成威胁了。

  去年还岌岌可危的李政权,现在竟然暂时稳定了下来。可谓是打蛇不死,必有后患。

  ……

  但是呢,朱祁钰作为大明天子,那真是天命有在。

  好巧不巧,进入三月,日本室町幕府上任管领山持国,寿终正寝。

  由于足利义政是在管领山持国等人支持下,八岁被选为日本将军。

  所以这十二年来,山持国和细川胜元轮流担任管领,实际执掌大权,而足利义政至今尚未亲政。

  山持国资历极高、威望甚重,家族势力又极大。

  现任管领,年仅二十五岁的细川胜元与山持国矛盾重重,眼看快扛不住的时候,山持国死了。

  一向恬淡隐忍的足利义政,终于绷不住了。

  山持国死后,他弟弟的嫡子山政久与他自己的庶子山义就争夺家督之位,内斗一触即发。

  足利义政支持山义就,细川胜元、山名宗全支持山政久。

  足利义政想通过干预三管四职的家督继承,从而确立权威,收回实权。

  本来呢,应该有好一场内斗。

  但朱祁钰这么一干预,局势就变得完全不同了。

  日本这几位大人物想了个新招:派兵援朝。

  尤其是山氏,由他们做主力,去朝鲜打一打嘛。

  让山政久、山义就各带一支军队,谁打的好,谁战功高,谁就做山氏下一任家督。

  这个提议一出,立即获得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和管领细川胜元的共同赞成。

  如此一来,不管战争结果如何,山氏的实力被大大削弱是肯定的了。不论是足利义政,还是细川胜元,都会从中得利。

  山氏自然是不乐意的,但是反对无效。没了山持国坐镇,整个家族形不成合力,在幕府的话语权更是一落千丈。

  山政久、山义就两个毛头小子,谁管你们反对不反对啊,你们能保住小命就算不错了。

  当然了,不论是足利义政,还是细川胜元,都不会做的过于直白和不体面。

  三管四职,这七大家族都出了不少军队,就连将军自己,都出了三千奉公众。

  关东管领上杉宪忠,也出了一万人。

  只有镰仓公方足利成氏,强硬地拒绝了出兵要求。

  好在也没人和足利成氏过于纠缠,反正大家已经凑了十万大军,一千艘战船,分三批在釜山登陆,开启了与大明的战争。

  进入朝鲜后,日军一分为二,细川胜元率东军,进攻锦城大君坐镇的庆尚道。

  山名宗全率西军,进攻安平大君坐镇的全罗道。

第625章 朝鲜同心喜迎王师 兵临汉城日军

  日本入局,形势立变。

  庆尚道、全罗道的军民有极强的战斗意愿,奈何不论是火器军械,还是军事素养,都远不如日军。

  在李的军队与日本援军两面夹击之下,锦城大君、安平大君带着残兵败将躲入深山打游击去了。

  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锦城大君、安平大君都不愿意跟明军互通消息。日本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习卷朝鲜南部,两人明明有能力派手下去跟明军通报一下战况,但就是不肯去做。

  明军是来入侵的,这是朝鲜从上到下的共识。不论李一方,还是锦城大君、安平大君一方,都是同样的想法。

  因为明军如果只是想干预李的政变,那去年就已经攻下汉城了。

  再加上大明景泰皇帝登基之后,四面出击、开疆拓土。于是所有藩属国都已经看透了明军的意图,大明皇帝这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至于日本野心有多大,朝鲜则还没有切身体会。

  对于日本援军,朝鲜军民有些箪食壶浆的意思。

  击败锦城大君、安平大君之后,在李派驻南方的两万大军带领下,日军乘胜北进,于五月中旬进入朝鲜京畿。

  细川胜元率东军在汉城东郊扎营,山名宗全率西军在汉城西郊扎营。

  两万朝鲜军紧邻细川胜元的东军扎营。

  等日军前锋抵达汉城,明军才猛然惊觉。

  这两个月来,明军一直在强攻汉城,损失甚大,却始终未能建功。

  如今士气正低落之际,就突然冒出来一支规模巨大的生力军。

  方瑛顿感压力山大,急命亲兵去开城请来江渊。

  这一文一武聚在一起,也是唉声叹气不断。

  江渊在听完方瑛对军情的分析后,不禁长叹一口气:“还是圣上有先见之明,在这两个月里又给我们增兵五万,

  不然的话,等日军杀到眼前,再增兵可就太迟了。”

  方瑛连连点头,这次真是服气了。还是皇帝看得更远,日军果然才两个多月就赶到了汉城。

  若非皇帝增兵五万,那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不重视收集情报,这是明军的老毛病了。方瑛以前总在腹诽其他将领,却没想到自己第一次统领全军,也犯了同样的毛病。

  果然是知易行难,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江渊问道:“我们接下来怎么办?撤军?”

  方瑛立即便摇摇头,对这个问题,方瑛十分敏感。因为当年麓川作乱,西南诸将消极应对。只有其父方政,孤军进击,最终不敌麓川军,力战而死。

  所以方瑛很烦还没打就跑的,如果当年西南诸将都奋力向前,自己父亲未必会死。

  江渊也不大想撤,北京的邸报传来,占城国已被彻底灭亡,皇帝兑现承诺,册封了徐有贞为武功伯。

首节上一节363/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