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206节

  让山西的文武官员们慢慢斗去吧。

  宫里的情况如何?”

  舒良忙道:“回皇爷的话,南宫的宫人全部被恭让皇帝及时救了下来。不过恭让皇帝急火攻心,救完人之后便晕倒了。

  御医诊治过后,确认恭让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至少需要静养上两三个月,方有可能好转。

  另外南宫总管兴安被恭让皇帝赐杖三十,已经打得起不来床了。”

  朱祁钰闻言嗔怪道:“你们意思意思得了,都是司礼监秉笔,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那样死命地打他做什么。”

  舒良一脸无辜地回道:“皇爷冤枉我们了,真不是我们让那样打的。是兴安他自己一再要求锦衣卫狠狠地打,锦衣卫打的轻了他还不高兴呢。”

  朱祁钰闻言,以手捂脸,真替兴安感到悲哀。

  舒良又掏出一封信笺递了过来:“皇爷,这是恭让皇帝写给您的亲笔书信,一大早就送到了司礼监,奴婢便一起带过来了。”

  朱祁钰接过信,细看了一遍。朱祁镇在信中倒是将身段放得极低,言辞恳切,希望撤销杖毙宫人的决定,并将那十六名姬妾正式册封为贵人。

  思虑了片刻,朱祁钰朝舒良笑道:“你去吧,好好办差,我回头赏。”

  舒良有些欲言又止,迟疑着不肯告退。

  朱祁钰好奇地问道:“还有什么事?你是我的心腹,有什么话尽管讲来。”

  舒良硬着头皮回道:“这次宽释了南宫的全部宫人,奴婢怕内廷因此失了敬畏。尤其是坤宁宫周皇后那边的宫人,据奴婢所知,其中也有不少是太后的暗线。

  奴婢担心,有人借机对太子下手。

  本来恭让皇帝和二皇子、三皇子同时重病,宫里宫外已经谣言满天飞了,若是太子再出些问题,怕是舆情便会对皇爷更加不利了。”

  朱祁钰点点头,舒良的担心倒是极有可能成真。内廷那些太监宫女就是如此浅薄,一旦自己向恭让皇帝做出让步,那些宫人们就该着随风倒了。

  有时候蠢人与聪明人的思维是天差地别的。

  这些蠢人的愚昧无知,目光短浅,是超出聪明人想象的。

  要不怎么会有‘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呢。

  朱祁钰略一思索,便朝舒良笑道:“历练了这两三年,你也真是长进了。我不回城里住,平日也没办法带着你们。

  以后没事的时候,你们多去成先生府上转转。有成先生提点着你们,我也放心,于你们自己也大有益处。”

  舒良闻言大喜,连忙跪地谢恩。

  如今成敬重归文臣行列,按照规矩,王诚、舒良等人作为司礼太监,是不能与成敬私下往来的。

  但有了皇帝的特许,那就不一样了。

  送着舒良开开心心地离开之后,朱祁钰便继续回去睡觉了。

  到了第二天,朱祁钰一边感叹着当皇帝遭罪,一边早早穿戴整齐,来到青云阁中等候。

  今天要接见新科的状元、榜眼、探。

  这倒是个令人开心的日子。

  之前招揽的那些文臣,大部分都是宣宗和正统的门生。资历老一点的,则是太宗的门生。

  而现在,朱祁钰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门生。

  只有这些门生才是亲生的,以前的进士那都是后娘养的。

  二百零一位新科进士,每一个对朱祁钰来说都显得十分宝贵。

  朱祁钰已经初步盘算过了,这些人要留一部分在自己身边,充任中书舍人。

  一部分分配到六部,有的观政,有的直接任事。

  还有一部分作为言官,分配到六科和都察院。

  另外还有六司五寺等衙门,还要派一部分干才到地方上历练。

  别看二百人听着好像不少,这样一算一分,转眼便没了,根本就不够用。

  想积累出足以彻底转移帝系的班底,是真心不容易。

  杀孙太后和朱祁镇很简单,但想令天下归心,难上加难。

  所以不是自己矫情,而是直接冲上去杀了孙氏和朱祁镇,根本就没有意义。

  虽然历史上的景泰玩脱了,但关于他不着急杀朱祁镇这点,倒并没有多大错误。

  朱祁钰一边等着,一边发呆。

  黄溥、何宜则领着王越、余子俊、高瑶三人进了齐王府。

  走到王府南园,黄溥便对何宜笑道:“按照成例,探郎应该挑几给大家戴上。今天虽然只有咱们几个,没那么正式,但还是挑几朵鲜应应景吧。

  行义你带着探郎去采,我们三个先去青云阁外候着。”

  何宜点点头,便带着高瑶走进了园之中。

  一进入园,高瑶便觉得有些看了眼,里面奇异草可真是不少,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应有尽有,果然不愧是皇家园林。

  何宜在一旁笑道:“我的大探郎,别看了,又不是真让你来探的。”

  “啊?”

  高瑶闻言有些不解。

  何宜笑着解释道:“黄澄济这个人情,兄弟你得记下。他让你来探,是因为知道我们是同乡故友,让我借机给你开开小灶而已。”

  原来如此,高瑶这才想明白,连忙拱手施礼:“还请行义兄多多指教。”

  “指教不敢当,一会台阁面君,陛下肯定会略加考较,问一些朝政时事。愚兄嘱咐你一句,能少说话就少说话,千万别去出风头。”

第383章 状元榜眼君前展才 探花藏拙简在帝心

  高中进士只是一个人仕途的开始。

  以为有了进士身份便可以万事大吉,那可就太天真了。

  身在朝堂,如履薄冰,行差踏错、失言犯忌,皆可使人万劫不复。

  所以长辈、故旧、同乡、座师的提携指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十年寒窗苦、货卖帝王家,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高瑶年纪轻轻,高中探,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

  今日承蒙皇帝亲自接见,高瑶更是跃跃欲试,急于大展才华,以邀圣宠。

  结果呢,皇帝还没见到,何宜便先抛出了这样一条反常识的忠告。

  也就因为何宜是同乡兼故友兼座师,要是换成别人,高瑶早就翻脸了。

  高瑶愣了一下,便问出了心中的疑问:“行义兄,陛下同时接见我们三个人,状元、榜眼、探,小弟若是不好好表现,如何能够脱颖而出,得到陛下青睐?”

  何宜笑道:“庭坚,你糊涂了吧,陛下钦点你为探,这本身就是青睐。你已经得到了青睐,为什么还要去追求青睐呢。

  再说咱们陛下的性格喜好与之前的皇帝有极大不同。状元、榜眼在皇帝心中,未必就强于探。看看之前的状元商辂和彭时,现在已经被远远地打发到南京去了,哪里有什么被皇帝重用的样子。

  我跟你说实话吧,皇帝对你印象极佳,所以你应该侧重于多表现下风度和涵养,至于一展才学,大出风头的事情,让给状元和榜眼去做就可以了。”

  “皇帝对我印象极佳?”

  何宜肯定地点点头。

  这都是正常情况下高瑶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何宜几句提点就能让高瑶少走无数的弯路。

  高瑶很快便领会了其中深意,连忙拱手致谢。

  何宜见高瑶能虚心受教,紧接着又给出了一道最关键的指点:“中午的时候,陛下会亲自赐宴的。

  宴会本身没什么,不过就是谈谈风月,拉拉家常,讲些风土人情。你也不必紧张,放轻松就可以了。

  但最重要的是,陛下会带三四位宠妃一起参加宴会。

  你可千万不要因为她们没有皇后之名,就轻视这些帝妃。陛下对待女人,讲究的是夫妻一体,亲密无间。

  什么是夫妻一体?也就是说这些帝妃也是君,我们是臣,你可要紧把这个关系搞明白。

  这么说吧,你要是因为军政事务,偶尔顶撞陛下几句,也没有什么大事。但你若是对皇帝的宠妃不敬,你就等着好了。”

  高瑶连连点头,真心认同何宜之言。虽然高瑶不是喜欢阿谀奉承之人,但是对于最基本的人情世故还是愿意去讲的。

  尤其是涉及到君君臣臣这些大义,高瑶就吃这一套:既然自己是皇帝钦点的探,如假包换的天子门生,自然是要鞠躬尽瘁、肝脑涂地,以报圣恩的。

  何宜又嘱咐了许多细节,然后二人方才出了园,沿着汉白玉石铺成的曲折幽径,绕过清澈通透的镜湖,一路观赏景,来到山顶的青云阁下。

  黄溥、王越、余子俊三人已经在青云阁外石亭中聊了半晌,黄溥同样给新人讲了许多注意事项。

  王越、余子俊倒是没什么,黄溥自己反而越说越感动了:自己是上一届的二甲进士,这才短短三年时间,都有资格提携新科的状元、榜眼了,真是皇恩浩荡啊。

  见何宜、高瑶到来,黄溥中断了谈话,携着众人一起进入青云阁。

  高瑶走在后面,抽空四处眺望了一圈:万寿山、玉泉山,还有碧波荡漾的昆明湖,组成了一幅巨大而秀美的山水画卷。汉白玉石砌筑的宫殿台阁,点缀于青山碧水之间,有如仙宫玉阙,美轮美奂。

  看过紫禁城之后,再看这座齐王府,高瑶有些理解皇帝为什么非要住在西郊了。

  朱祁钰已经在阁楼上看了大半个时辰的湖光山色,如今听到众人上楼,忙收敛慵懒之气,正襟危坐。

  众人行过跪拜大礼,朱祁钰便命起身赐座。

  君臣初次召对,新科进士都很紧张,好在有黄溥、何宜提点着,礼仪上倒是没有出错。

  朱祁钰对自己位列前三的门生都仔细端详了一番。王越二十六岁、余子俊二十三岁、高瑶二十四岁。

  自己也才二十四,跟高瑶同岁,按照生月,可能还不如他大呢。给眼前这些人又是当君父,又是当恩师,也是挺尴尬的。

  既是召对,必有考较。跟何宜预测的一样,朱祁钰考较的重点,集中在了王越和余子俊身上。

  朱祁钰为什么要钦点余子俊为榜眼,除了因为余子俊青年才俊,学识过人外,最重要的是,余子俊是个坚定的修城建堡主义者,这在其答卷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恰恰朱祁钰实在太需要有人替自己去构筑北方四大防线了。

  现在和明末可不一样,明末的重臣中,有许多都执迷于修筑防线。比如熊廷弼、孙承宗等一大批重臣,有要修山海关的,有要修宁远的,有要修锦州广宁的,为了路线之争,吵的不可开交。

  现在则不同,你让大臣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修筑边墙壁垒去,人家还真不能乐意。

  所以余子俊属于当下的稀缺人才。

  只听朱祁钰一脸微笑地向余子俊问道:“士英,你是四川人吧。这两年四川怎么样,百姓生计可有改善?韩雍在四川政声如何,可有建树?”

  这话问得余子俊心中打鼓,皇帝也实在太会聊天了,一上来就让自己评价四川巡抚。

  余子俊看向黄溥,黄溥暗暗点头,示意余子俊放心作答。

  余子俊只得硬着头皮回道:“启禀陛下,从景泰元年开始,四川百姓蒙陛下圣恩,朝廷对四川的买办摊派已经全部停止。今年更是停掉了全部赋税徭役。

  四川巡抚韩公,与四川巡按李公,体恤百姓,本着能减则减,绝不扰民的原则,极力减轻百姓负担,与民休养生息。

  如今四川百姓无不称颂陛下圣德,依微臣浅见,若无天灾,再有五六年时间,民力便可复苏。”

  朱社钰点点头,又继续问道:“我已命南京兵部尚书于谦出任湖广、河南、四川三省总督,负责彻底平定苗乱。

  大明建国都快百年了,朝廷对于这些苗人,剿又剿不灭,抚又抚不定。你们说说有何治本良策?”

第384章 再论苗乱君臣同心 帝妃家宴笼络门生

首节上一节206/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