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85节

  结果,宣宗、正统、三杨,以破坏宗亲团结罪,给永嘉大长公主扣上了没事找事,自私自利、破坏团结的帽子,在诏书中公开申斥指责。

  最终,永嘉大长公主之子郭珍含恨而终,至死没有拿回爵位。

  这个仇恨算是结大了。

  为什么郭昌现在这么高兴?因为他自己的女儿再有一个月左右就要生了。一旦生下儿子,那就是未来的太子。

  等时机成熟了,就可以改易太子了。

  郭昌就想看到时候朱祁镇如何讲道理,毕竟当年在武定侯爵之争中,朱祁镇可是明确下诏说了,大房向二房讨回爵位,属于是没事找事、自私自利的不要脸行为。

  郭昌就希望到改易太子的时候,朱祁镇也别有‘没事找事、自私自利的不要脸行为’。

  毕竟朱祁镇当年都明确表态了,爵位给了二房,就是二房的了。大房再讨要,就是不要脸。只希望朱祁镇不要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不要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不论是陈循、周忱、何文渊这样的老臣,还是黄溥、何宜这样的青年才俊,都明白武定侯这套逻辑。到时候把这套道理摆出来,确实够上皇派瞧的。

  大家不得不佩服皇帝的思虑深远,难怪非要把王妃认给武定侯府呢,原来皇帝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再加上吴太妃已经作主将皇帝过继给了贞皇后,如果这次成功地削了朱祁镇的太上皇帝尊号,将来的嫡庶之争中,上皇一派还真不怎么占优势。

  明明朱祁镇一脉已经占据了‘正统’地位,如今皇帝不声不响一顿操作,竟然把局面翻了过来。

  如果站在土木堡之变刚发生时的角度看,没人能想到局面竟然会演变成这个样子。

  陈循、王文、何文渊等人相互对视了一眼,大家都有了一种预感,皇帝今天之所以表现的犹犹豫豫,貌似有些演的成分在里面。

  上皇的进京之路,恐怕还会再起波澜。

第346章 皇帝定计稳扎稳打 再出策论会试开始

  朱祁钰出了青云阁,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坐在镜湖边的观景凉亭里,一个人想着心事。

  这片镜湖特别合朱祁钰的心意,湖水清澈见底,游鱼往来嬉戏,山光阁影,倒映于湖面。

  坐在凉亭里,欣赏着湖光山色,朱祁钰很快便静下心来。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那真是太乱了。又是会试、殿试,又是迎接太上皇进京,然后自己的宠妃们还会接二连三地生产。

  还是得小心、小心、再小心。小心驶得万年船,万不可大意失荆州,一失足成千古恨。

  所以朱祁钰选择了在迎回上皇的问题上,啥也不做。局早已经布好,现在就这样静观其变,任由事态发展。

  等局势明了之后,再被动应变。

  如此行事虽然不够爽快,但胜在稳妥。

  居于劣势时,要兵行险招、火中取栗。处于优势时,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所以对于王骥、陈懋,也要暂时保持观望。先看看这些深受朱祁镇重用的将帅们都会做些什么再说。

  除了迎驾和科举,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收拾山西的烂摊子。此时宣府已经初步清洗了一遍,户部尚书、山西巡抚刘中敷已经从宣府移驻大同,开始了对大同的清洗。

  朱祁钰坐在湖边想了半天,决定还是不能放过宣府,要将李秉提拔为宣府巡抚,对宣府再来上一轮彻底的清洗。

  想了半天杂七杂八的政事,朱祁钰又开始思考会试的策论考题。

  会试一样是既考八股,也考策论。

  礼部那些考官认八股,而朱祁钰只认策论。

  从策论中,能看出更多的东西,而朱祁钰现在急需要人才。

  不过令人开心的一件事情是,朱祁钰从这次参加会试的举人名单中,看到了高瑶的名字。

  高瑶是谁?高瑶对于别人来说并不显眼,但对于朱祁钰来说,意义重大。

  在历史上,这是唯一一个替景泰鸣不平之人。

  而且绝不是随口说说的那种鸣不平,而是直接给成化上疏,要求为景泰追加庙号。紧接着便被言官弹劾,要求治其死罪。

  高瑶这是把脑袋别在腰间,来为景泰伸张正义。

  所以朱祁钰每次觉得大臣们凉薄透顶的时候,就会想想高瑶。天下之大,终究还是有国士存在的。

  虽然成化没有采纳高瑶之言,但还是有所感动,最终为景泰恢复了帝号。

  至于像大名鼎鼎、名垂千古的于大少保,他对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反正对于景泰来说,于谦可是绝对不在忠臣行列。

  朱祁镇夺门之变,重登大位,百官朝拜,于谦可是一样毫不犹豫地跟着下跪磕头、山呼万岁了。反对的话,是半个字都没有说。

  所以对于朱祁钰来说,按后世名声选亲信这条被堵死了。自己这个时代,没有戚继光,也没有张神武。

  在湖边坐了半天之后,朱祁钰才悠悠然回到家中。

  进入房中,里外一看,朱祁钰又有些傻眼,房中就凝香一个人,别人全都不在。

  朱祁钰好奇地问道:“人呢?”

  凝香笑道:“有身孕的姐妹不都搬去东边的新园子静养了嘛,浅雪和素汐都来了月事,也搬过去住了。

  如今这里就咱们两个,来,夫君过来,奴家侍候您试试衣服。之前让针工局做的亲王服饰,已经做好了。”

  朱祁钰苦笑呢:“那不成二人世界了嘛,今晚咱们要做几次合适?”

  凝香一边服侍朱祁钰试穿亲王服饰,一边笑道:“咱们就不要做了吧,再过几天还要给浅雪、素汐行成人之礼呢,夫君这几日就养精蓄锐吧。

  我们炖了鹿肉,一会夫君多吃几块。”

  朱祁钰无奈地点点头:“好吧,我看出来了,我现在成你们的禁脔了,随你们怎么安排吧,我乖乖听话就是了。

  只是这个亲王服饰,怎么做的里胡哨的,你们也知道,我不喜欢这些繁复的纹装饰。”

  凝香笑着解释道:“没办法啊,迎接太上皇当天,不仅有文武百官,还会有众多京中百姓围观。

  所以必须得给夫君制作标准的亲王服饰,让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到,夫君仍然是以亲王自居,奉玉玺以请上皇复位的。

  如此才能显示兄友弟恭,谦退礼让嘛。”

  朱祁钰点头苦笑:“是这个理,是这个理,那就这样吧,衣服也算合身,反正只用一次,不用再试了。

  还是赶紧帮我脱了外衣,我们去沐浴吧。”

  ……

  数日无话。

  到了二月十五这天,朝节。

  朱祁钰为浅雪、素汐两位宠妃行了隆重的成人之礼,过程不能细述。

  至此,十五位宠妃已经全部与朱祁钰合为一体。

  赶在朱祁镇回京之前,朱祁钰彻底稳固住了自己的后院。

  与此同时,北京城中,礼部会试在贡院之中如期举行。

  作为景泰朝的第一次会试,新朝当有新气象。

  考生们发现,除了贡院是新建的之外,这主考官也够新鲜的。

  按照科举的成规,会试的主考官,可要算作所有上榜考生的座师的。

  黄溥看着还好,毕竟已是四十上下的模样。

  何宜看着就太不应景了,不要说年纪大的考生了,就连王越、高瑶这样的年轻举人,看得都连连皱眉。

  王越今年才二十五岁,本来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年轻了。结果自己的主考官,即将成为自己座师的人,竟然比自己还小一岁。

  这感觉,简直怪异到姥姥家了。

  不过大部分人对此倒是没有意见,不仅嘴上没意见,而且心里也没意见。

  毕竟大家早就到京城多日了,对如今的朝堂局势,都有个大体的了解。

  稍微关心下朝局就能知道,右春坊大学士何宜,是新君身边的第一红人,短短一年时间,便像飞一样地升了起来,其前途已不可限量,位列宰辅,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座师越年轻越好。因为越年轻,将来掌权的时间也就越长。这些门生们,也就可以跟着座师沾更多光了。

  黄溥、何宜心中,则是对朱祁钰感恩戴德不尽。摸着良心说,皇帝做到这个份上,都快赶得上是国士以待了。

  人以国士待我,自当以国士报之。

  会试进行的很顺利,前面的考试倒是波澜不惊。

  直到最后的策论,方是这次会试的正题。

  朱祁钰又亲自出了三道策论,一道比一道刁钻,又给这次的考生们难为的够呛。

第347章 王越高瑶会试展才 广买仆役李晋返京

  题目一,论西南苗乱与东南民变,及安抚百姓、中兴大明之策。

  题目二,论宣德、正统两朝的边疆战略,及抚定四夷、威加海内之策。

  题目三,论大明与藩属国的朝贡贸易,及强国富民,充实财政之策。

  三道策论题目,考生们有数天时间可以慢慢对答。

  朱祁钰还特别强调,考生可以尽情对答,绝对不用担心会因言获罪。

  参加过顺天府乡试的举人们倒是还好,毕竟荒诞不经的当今天子在上次乡试时,已经亲自出过一次策论题目了。

  但其它省的举人们就有些傻眼了,这种题目根本就没办法作答。如果要讨论宣德朝的边疆战略,大家是该赞美还是批判呢?

  如果赞美,那就是睁着大眼说瞎说,你觉得皇帝亲自出了策论题目,就是为了听你瞎白活的吗。

  如果批判,那可是宣宗皇帝啊,公然批判真的不会有问题吗?

  所以黄溥与何宜在考场中往来巡视,巡着巡着就傻眼了,两人发现,考策论的第一天,几乎没有考生下笔,全都在那里苦思冥想。

  这次考试事关大家能不能高中进士,没人敢拿策论题目等闲视之。

  以前考试,策论就是用来应景的,能不能中主要是看八股文写的如何。

  但是考生们在京城备考的日子里也都听说了,当今天子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所以景泰朝第一次会试,大家还是小心为妙。

  不过黄溥和何宜也发现了,考生中也有特别的人。比如顺天府乡试的第一名,王越。

  经过顺天府乡试之后,王越就猜到会试的时候皇帝还会亲自出策论题目。而且论来论去,不过就是那些内容。

  因此王越早已经过深思熟虑,甚至打好了腹稿。在拿到题目后,别人都在苦思冥想,而王越却是成竹在胸,下笔如有神助。

  第一天考完,王越直接写完交卷走人了。

  与王越前后脚交卷的,还有高瑶。

  不过高瑶在考前倒没有特意猜题,而是平时酷爱关注时政,并且颇好议论。如今拿到这三道策论题目,可谓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一下笔便信手拈来、滔滔不绝。

  最重要的是,高瑶对个人荣辱、功名得禄并不过于看中,对答之间,倒有股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豪迈之气。

  见到高瑶早早交卷,黄溥也有些诧异。黄溥早就关注到了高瑶,因为高瑶与别人明显有些不同,不仅答题速度极快,而且一边答,一边作咬牙切齿、慷慨激昂之状,一看就是有真情实感,不吐不快的样子。

  待高瑶交完卷走后,黄溥向何宜问道:“行义,这个年轻人是何方神圣啊?”

  何宜笑道:“他叫高瑶,福建闽县人。今年二十三岁,去年福建乡试的第一十七名。”

  黄溥诧异地望了何宜一眼,苦笑着揶揄道:“行义,你是不是入戏太深,真以为自己是算无遗策的郭嘉郭奉孝了。

首节上一节185/435下一节尾节目录